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社戏》读后感 400字(大全)

2024-04-16 00:12:0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戏》读后感 400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社戏》读后感 400字(大全)》。

第一篇:读《社戏》有感

《社戏》这篇文章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属于自己的回忆,充满着喜怒哀乐。讲的是鲁迅小时候随母亲回外祖母家,与那里的小朋友钓鱼、放牛,一起玩耍,觉得这是片“乐土”。到了该看社戏的那天,由于叫不到船,所以他很伤心。但朋友们却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划船去看社戏。鲁迅和朋友们看了一会儿,虽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于是,他们坐着船回去。在途中,孩子们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吃。不料六一公公并没有责骂,反而夸奖迅哥,有见识,并送他一些豆子吃。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我也喜欢文章中所提到的小朋友们。如双喜是小搭档中“最聪慧的”,仿佛小搭档的小首领普通,他的性情也体现得最为凸起:二心细如发,土头土脑,当“我”看不可戏,“急得要哭”时,双喜即刻能想出“好主见”,而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置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斤斗,“我”很绝望、双喜又用“谁肯显能力给白地看”来抚慰“我”,体现了大哥般的关爱;他能做决定,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各人都曾经厌倦但又欠好说归去的时分,又是他发起回家;回程时去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阻各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晓得是要哭骂的”,阐明他长于为别人着想。孩子们之间的友情最单纯,没有任何污点,只是一张透明的纸。那种童年的感觉,我们到底已经遗忘了多久?

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对于景致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尽管少,分量却很重。在读了这篇文章关于景致的描写过后,才真的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的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写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一句话。因为只有这句话能让我想象那沉静以及自失的心,并且让我也似乎“闻”到了豆麦蕴藻之香,那种感觉实在很真实。

我想我现在可能只能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叙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经过学习了解再加上读完他的其他作品后,我更能感受到鲁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在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把优美的字句运用得淋漓尽致。他把划船时的情景,社戏的场面,偷豆子的镜头,描写得极具画面感。比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为大白鱼,传神地给读者呈现孩子们划船的情形,具有深厚的文学魅力。

第二篇:《社戏》读后感

翻开鲁迅先生的《社戏》,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神思也似乎飘向了那份曾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长大了,累了,回忆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年的味道,想必是别有一番滋味吧。想起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词,花里胡哨的红衫小丑,那些钓虾放牛的愉快生活,夜里航船的美好时光,都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在心头慢慢漾开。

在平桥村度过的日子太令人难忘:每天与小伙伴一起钓虾子,不到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一同去放牛,一起偷豆煮豆吃,摘豆、生火、剥豆、吃豆的过程是那么有趣,那是一段多么天真烂漫的童年啊。皎洁的白月光,缥缈的戏台,悠扬的笛声,再加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些回忆不仅温暖了先生本人,更温暖了我们读者,让我们也沉浸在那美妙的世界中,艳羡不已。

从文字里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作为一个现代孩子,我体验不到这样的童年,这样纯粹的原生态童年。但鲁迅先生的文章却能让我身临其境,也许这也算是弥补了点遗憾吧。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好的回忆。琐碎的记忆在品读《社戏》时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

第三篇:社戏读后感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第四篇:《社戏》读后感

生命中的又一个时节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而另一段时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翻开《社戏》,那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只属于童年的浪漫。

儿时故乡的时光是充实的,也是值得憧憬的。在平桥村,先生可以免去陈腐的经书,享受着难得的无约束的自由,一起和小伙伴们亲近大自然,"钓虾"、"放牛"、"掘蚯蚓",相对于城镇中那苍白无味的枯燥而言,"我"的内心无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真正值得鲁迅先生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看戏过程中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友谊,那种淳朴,那种天真,那种情趣,那种自由,在先生看来是奢侈又遥远的。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想,先生之所以如此喜欢这片乐土,最大的原因无疑是这片乐土上最可爱的人、最自在的生活。

在先生眼里,平桥村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沉静而自失的心,得到了久违的安宁。

农村,城市,这也许是先生眼中最遥远的距离,它们看似很近,之间却隔着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鸿沟。早晨,薄雾笼罩的田野,碧绿的豆麦,那微风拂过叶子的声音,如银铃般清脆……先生一起去品读优雅的.江南水乡所蕴含的馨香,是源于对童年的向往。

我很喜欢这种由内而发的文字,它给我的感觉就像贴着大地行走一般,混着泥土的气息,真实。农村的普通和平凡在我们这些自幼在农村成长的孩子看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或许是因为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先生笔下的农村又别具风味。

童年的一点一滴,都是特别美的梦,就像漫长的等待凝结成霜,就像久别的名字镌刻成永恒。童年就是一束特别的光,它把属于我们的生活点亮。正如德尔说过“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茫的。”

读《社戏》,读周树人的童年回忆,同鲁迅先生一起,在最珍贵的岁月里,找到那些遗忘的,守望虽与现实的距离遥远,但也只求在余生留下一丝值得怀念的记忆。

第五篇:社戏读后感

今晚在灯下,开始我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来写这一篇读后感。经过妈妈的指点,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这一篇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乡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乡村社戏这一种奇特的娱乐活动,描写的是年少时鲁迅先生假日里到乡下和他的小伙伴们掘蚯蚓,钓鱼虾,一同去放牛,一同去看戏,一同去偷豆子,生动的记叙和细腻的刻画让我们也身临其境:“每一天都抓蚯蚓,抓来穿在那铜丝做的小钩上,趴在那河边钓虾;其次便放牛,黄牛和水牛都敢于欺负他,他只好远远的看,这时小朋友们都嘲笑他……他最爱看戏,最爱看扮蛇精和老虎;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都到田里偷豆子,年幼的和他剥豆,年长的摇船,不久就熟了,便随波逐流,都围到后舱,用手撮着吃……”。

可能大家都没读出来,作者在文章的前后两段都写出了读书的重要和村里人对读书人们极高的评价,比如:“读过书的人才识货”等等,妈妈也是点通了我的思路才想通的。读过书的城里少年到乡下受到了种种优待,那么多孩子陪着他玩,也说明了当时“待客的礼数”非常的周到和民风的淳朴。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玩伴们都栩栩如生,一个个在他的文章里复活。他的文学成就正印证了文章里六一公公的话“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中状元。”

今天在我们看来,乡村里的少年生活得非常无忧无虑,不需要每天要做繁重的功课,也不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桌前。可是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的好学,《社戏》这篇精彩的文章也不存在了。所以,忙里偷闲才有闲的快乐!

推荐专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400字 一棵小桃树读后感400字 《社戏》读后感400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