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丰子恺《忆儿时》读后感

2024-04-03 00:41:1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丰子恺《忆儿时》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丰子恺《忆儿时》读后感》。

第一篇: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

知道丰子恺是因为魔法象故事进课堂的一个读书活动,当时在该读书群里报了名,很庆幸收到了这本书,当看到干净而简洁的封面上一位正在读书的儒雅先生,让我一见倾心。他的漫画简洁生动,清新自然,意味深长,既有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又不失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和气韵。

《丰子恺的故事》讲述的是丰子恺从少年直至终老的人生故事,这即是一部传记式的故事集,也是一部反映大千世界和人生百态的社会丛书,书中描述了丰子恺经历了中国几个艰难和动乱的历史时期,其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与他的勤奋好学和善于钻研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丰子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他的博爱和爱国,在他的众多作品里更多的是对贫苦大众的展现,折射出他对人间悲欢离合、悲悯仁爱、忧国忧民之情,当面对大灾大难时,面对日本侵略者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的一颗大义凛然的爱国之心。

当读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时候,丰子恺先生携一家老小,辗转流离,奔波有8年之久,着实不易。这八年,先生在途中饱受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不忘以笔为刀,揭发日寇的罪行,以此来激励民众一致抗日的决心,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被先生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想到自己所从事的育人工作,自己更加应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丰子恺并非天才,他的一生的成就都与他的勤奋好学和善与钻研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当自身的业务技能提高了,才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享受着幸福的味道。

第二篇: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

杨柳,是一种平凡的树。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也没有白杨的伟岸。更没有百花的娇媚。但古往今来它却成为文人笔下不衰的颂歌。著名的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丰子恺笔下的杨柳更是别具一格。

作者是喜欢杨柳的,但从字面上看,作者似乎站在不喜欢杨柳的人一边。这就叫欲扬先抑。按说,作者的画中多杨柳,作者应该是喜欢杨柳的。作者多次从“有人说”的角度来谈自己对杨柳的感情。作者喜欢杨柳的原因不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刻意去喜欢杨柳的。作者喜欢上杨柳完全是偶然的情况下,是因为昔年在自己的屋边种了一株杨柳,而取名为“小杨柳屋”。作者之所以不明确说原因上因为其实喜欢上杨柳上非常偶然的,极平常的。也许在别人的眼里,这不能成为理由的。

通过对比来体现杨柳的特点,来赞扬杨柳。杨柳是一种植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赋予了它以人的品质和精神。作者赞美的是杨柳的平凡朴实和不忘根本的品质,杨柳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是其“贱”,它不贪图自己的荣光,而是“条条不忘记根本”,这是其“下垂”。杨柳的“高而能下”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做人来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作者由杨柳下垂的姿态想到了不忘记根本的精神。由树及人,使主题得到深化。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乃是为人之道。但生活中的许多人却过河拆桥,甚至落井下石,作者在叙写中蕴涵了对这些现象的指斥。作者赋予杨柳以主观情感,以杨柳喻人,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作威作福,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本文主要综合用了排比、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第二段中,“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小蛮腰……”这是排比。例如“好像挂着几千串嫩绿的珠子”是比喻。例如第五段“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这是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具生动形象性,使说理更透彻,更精辟。

第三篇: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很有意义,因为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籍。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苹果树上的外婆》《丰子恺・童话卷》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丰子恺・童话卷》,因为这本书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丰子恺・童话卷》是由中国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所著,是一本极好的书。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让我资金感触良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便是《姚晏大医师》。

《姚晏大医师》讲的是一家报社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上说,有两个人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这种病的表现是病人常常吐口水,或者脊背发痒,又或者拿东西时手常常发抖,病人最后因心碎肠断而死亡。报社是为了及时让市民做好预防,将这封信登在报上。终于,这封信一传十、十传百、白传千……人们把这种病称为“心病”。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成千上万的人“患病”,却没有任何一位医师能治好这种病。有一天,一名从外地来的叫姚晏的医师说他能治好此病。不久,“心病”在城中绝迹,姚晏大医师再瘦了许多人的钱后失踪了。这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人们渐渐发现,姚晏大医师的药竟然是苏打粉。“心病”其实不是病,而是人们的疑心在搞鬼。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相信别的话,也不要相信社会上的谣言。

第四篇:《忆儿时》读后感

一幅妙趣横生的漫画、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这似乎便是丰子恺生活的全部,简单而又清雅,如“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是人间至味,忘不掉的清欢。

他的文字是如此的恬淡,像一条缓缓在山涧流淌的小溪,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以致于不觉得丝毫的枯糙,反而蕴含着无尽的意境于深情。在他所有的随笔之中,我最喜的还是《亿儿时》了。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就像它的名字[篇1]样。作者回忆了童年三件难忘的事,养蚕、吃蟹和钓鱼。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从丰子恺的笔端流淌出来,却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在干涸世道中粗粝的心灵都会被滋润如水,像久玩成玉的手串,细腻又令人心安。事情虽微小,可仍能从中窥见丰子恺的的善良之心、童趣之心。若无童趣,他的笔触绝不能如此活泼,读文之时便可见小时候的丰子恺在跳板上的.行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蟹的那幅其乐融融的场景了。若无善良,那么文末三处的愧疚又从何谈起呢?

甚是不解为何丰子恺能写出这么令人温暖与感动的文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仇家恨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以笔做枪、以墨做箭,痛斥外虏,讦骂国贼,可他却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在当时并不能为人接受甚至遭到白眼与嘲笑的路,一条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为之的路,可丰子恺却顺利地走完了,也走出了自己的光芒。他用并不华丽甚至于平淡的文字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用并不夸张但温柔的漫画使创伤结疤。他将在战争中难得一见的美与自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他们忘了悲伤与愤恨,给他们最好的希望,向最纯正的美奔去。

在我眼中,丰子恺是最有儒者风度的作家,亦是人间不可多得的“活佛”,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真、内心的纯。

第五篇: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

一幅妙趣横生的漫画、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这似乎便是丰子恺生活的全部,简单而又清雅,如“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是人间至味,忘不掉的清欢。

他的文字是如此的恬淡,像一条缓缓在山涧流淌的小溪,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以致于不觉得丝毫的枯糙,反而蕴含着无尽的意境于深情。在他所有的随笔之中,我最喜的还是《亿儿时》了。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作者回忆了童年三件难忘的事,养蚕、吃蟹和钓鱼。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从丰子恺的笔端流淌出来,却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在干涸世道中粗粝的心灵都会被滋润如水,像久玩成玉的手串,细腻又令人心安。事情虽微小,可仍能从中窥见丰子恺的的善良之心、童趣之心。若无童趣,他的笔触绝不能如此活泼,读文之时便可见小时候的丰子恺在跳板上的行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蟹的那幅其乐融融的场景了。若无善良,那么文末三处的愧疚又从何谈起呢?

甚是不解为何丰子恺能写出这么令人温暖与感动的文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仇家恨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以笔做枪、以墨做箭,痛斥外虏,讦骂国贼,可他却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在当时并不能为人接受甚至遭到白眼与嘲笑的路,一条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为之的'路,可丰子恺却顺利地走完了,也走出了自己的光芒。他用并不华丽甚至于平淡的文字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用并不夸张但温柔的漫画使创伤结疤。他将在战争中难得一见的美与自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他们忘了悲伤与愤恨,给他们最好的希望,向最纯正的美奔去。

在我眼中,丰子恺是最有儒者风度的作家,亦是人间不可多得的“活佛”,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真、内心的纯。

第六篇: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

读贵报陈巨来《记丰子恺》一文,说丰乃是一醇厚老人,深以为然,并也让我想起一件往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在初中读书,在报上常见子恺漫画,想先生准是个诙谐幽默之人,如能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一定十分有趣。一天我偶尔从电话本上见到丰先生家的号码,便径直给他挂了电话,正是丰先生本人接的。他听我说要跟他学画乐呵呵地笑了,并热情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就这样我与丰先生认识了。丰先生真是一厚道之人,对我这个不谙世故的学童和信笔涂鸦的绘画,毫无一点不耐烦。有几次还亲自取出纸笔给我讲解,这在今人看来有点滑稽,令人难以置信。

教画之余先生还喜欢与我随便聊聊,有两则我至今记得,一是画画要有思想,所谓“笔墨有声,丹青如镜”,并把这两句话题写在我的笔记本上。还有一句话已成他的口头禅:“先器识后文艺”,后来我查了书方知,这是太老师弘一大师的话,出自唐书・裴行俭传公文有约提供,即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见《缘缘堂随笔集》)。

丰先生当时任画院院长,虽平时不必坐班,但依然很忙。有几次我去他家,整个下午他都忙于待客。等他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我也赶紧告辞,走出他家时已见万家灯火。回到家中,父亲知我去丰先生家这么晚,批评说:“丰先生是大画家,哪有时间与尔小孩子在扯皮。”我听了深感惭怍。

几天后我又一次去丰先生家,说自己即将参加中考,画就不学了。先生听了颇为惋惜:“中学生读书要全面发展更好。”说完从内室取出他的一张两寸相片,在背面写:林凤生小友惠存,丰子恺。许多年过去了,此后我虽未再见过丰先生,但他那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却鞭策我去为人师表,教好我的学生。

推荐专题: 丰子恺《忆儿时》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