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教育类的书籍的读后感作文(推荐5篇)

2024-03-04 09:13:3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类的书籍的读后感作文(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类的书籍的读后感作文(推荐5篇)》。

第一篇:教育专著读后感

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个理解

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艳的盛装。一个外表儒雅而亲切的中年男教师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树林中散步。孩子们在听老师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然后教师建议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体验着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男教师注意地听着,微微地点头,深邃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微笑。

这个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这个“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学生们关于秋天的谈论可谓异彩纷呈。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些优美的语言背后承载的是细腻而鲜明的思想,是孩子们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实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学会了用语言感受并表达自己看到的一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思维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听过的一些课(包括在我的课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讲解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知识的火花,仿佛这些孩子的思维停留在遥远的地方,是教师无论如何也唤不回来的……对于这种现象,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曾经深深地困惑过,苦恼过。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如果词汇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去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汇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汇缺乏领会力,因此儿童对教师的讲解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建议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的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可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取数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道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会有别的目的吗?“记忆,保持,再现”成了我们一贯遵守的教学原则。但事实却令人不得不深思:许多学生的语言苍白,辞不达意,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后还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虽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没有变成思维的工具,具体到那些已经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词汇,并没有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没有变成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些词汇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的语文教学,“积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连过去的“基础训练”也改成了“积累运用”。但究竟什么是“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怎样运用?许多老师恐怕没有仔细地考虑过。

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建立了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和见过的妙词佳句,由老师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五年级女孩的读书笔记本,精美的封面,雅致的页笺,里面被女孩抄满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还有大量的归类成语,可谓妙词佳句大荟萃。我被女孩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心想这个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当我打开女孩的作文本时,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惊讶的情绪淹没了我。这个女孩的作文成绩平平,随意挑选几篇仔细阅读,发现她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来的那些妙词佳句并没有出现在她的作文中,还有些句子简直连通顺也算不上。这种现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总是强调“积累”,这个女孩“积累”了那么多词汇,为什么看不出对她的写作有所帮助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积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终于找到了答案。的确,那些优美的词汇并没有作为一种手段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儿童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也就是说,积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词汇虽然数量可观,但它们是一只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支干枯了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事实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词汇,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词汇我们的思考何在。也许有些思考我们没有觉察到语言的参与,但是当我们在思考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语言的参与了。多年来,科学家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思考是借助于语言而进行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那些词汇并没有深入到她的意识之中,没有成为她思考的工具,没有成为她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手段,那些词汇并没有“活起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这些僵死的知识“活起来”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学生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差别。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在一个初秋的日子里到树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真实的思想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体味思维的欢乐,享受创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积累”,而是把知识变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们当今的教师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第二篇: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我去舅舅家玩。舅舅家书橱里有《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认真的看了。书中一个个爱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以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眼光通过日记的形式完成的一部爱的作品,书中介绍了无数种爱,有父母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等等。虽然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是感人肺腑的。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恶与善,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首先得对世间、对事物充满爱,真心诚意为他人着想。俗话说的好,爱是一种无限的力量。它可以驱使你的动力,让你成为对世间有用的人。

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这些微不足道的故事在不断唤醒人们,在不断教育人们,在不断感动人们。就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来说吧!那些奋勇抗战的官兵们救了多少条无辜而宝贵的生命!每当官兵们发现地里有受难的同胞是,它们就会不断地鼓励受难的同胞,用爱的`力量让受难的同胞们坚持,从而获救。这种爱就像一跟隐线,拉扯着同胞,鼓舞着同胞,感动着同胞,挽救着同胞。后来,这种爱也成了千百万人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因为过分地爱导致了极为悲惨的后果。如太多的腻爱,不正义的爱……所以我们在学习爱的同时,还要注意分别善与恶,做一个正直的人,《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罗伯蒂就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好学生,他为了救即将被车撞的一年级的小学生,脚不幸被三轮车车胎压到,可当他醒来时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那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情况。瞧,多么可贵的爱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所有主人公,充当一个充满爱心的小使者,为社会做出无私的贡献。

第三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使人从中领悟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我也是一个小书迷,我很喜欢读书,没事就经常到新华书店看书。这个暑假,我就有幸读了意大利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所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访问负伤老人》,内容主要是说有个叫卡洛斐的男孩不小心用雪球打伤了一位老人,然后去医院道歉的事。文章是这样写的: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到五楼去看望那位受伤的老人,老人坐在床上,侄孙在旁边玩,不过一会,卡洛斐来了,他的内心十分的愧疚,卡洛斐似乎没有看见我们也在,忍住眼泪走到床前,站着不动,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但又不好启齿似的。最后,卡洛斐走时,把他平日里费尽心机搜罗来的邮票给了老人的侄孙,以此来报答老人对他的宽恕。我觉得虽然卡洛斐用雪球不小心打中了老人,可他这种主动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勇气值得我去学习。

这本书简直太好看了,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中到处都洋溢着满满浓浓的爱,它教会我怎么去爱父母,爱同学,爱祖国,爱身边每一个关心我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也想起了自己。以前,妈妈为了管我的学习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可我不理解她的良苦用心。有一次周末,我的小伙伴都在院里玩,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纠结,骗妈妈说作业已经全部写完。因为当时特别迷恋浙江台的《奔跑吧兄弟》这个节目,对里面的撕名牌游戏很疯狂,所以,竟和伙伴们玩了一整天。晚上,当我满头大汗、心满意足地跑回家时才想起来作业还没写完,又急急忙忙写作业。妈妈知道后,大发脾气,把我训了一顿。可我当时还觉得妈妈过于严厉,很不理解,所以也没有向妈妈道歉。读了这本书后,我理解了妈妈对我的`爱,她是希望我不要贪玩误了学业。今天,我也想勇敢地对我的妈妈说一声:“妈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

我还要感谢学校里的老师对我的宽容和爱护,感谢老师为我们废寝忘食地批改作业;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给了我鼓励和帮助;再次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为我起早贪黑地工作,为我检查作业、忙于我的衣食住行、教我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爱就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人人心里都有爱,世界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平,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更快乐。

第四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疫情当前,不能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的宽广,欣赏自然的美好,那就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体会世界的奥妙。这个假期我又重温了一遍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再读这本书,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队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当然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我常聆听许多老教师教诲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教师教育出好的学生。经过这些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绝不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建立在师生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境界。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第五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推荐专题: 关于自我介绍的作文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教育类的书籍的读后感作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