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推荐6篇)

2024-03-04 09:12:1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推荐6篇)》。

第一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疫情当前,不能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的宽广,欣赏自然的美好,那就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体会世界的奥妙。这个假期我又重温了一遍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再读这本书,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队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当然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我常聆听许多老教师教诲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教师教育出好的学生。经过这些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绝不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建立在师生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境界。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第二篇: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教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教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往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教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学校里充满民主、平等,让教师、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教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当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可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教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教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第三篇:教育方面书籍的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如: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

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于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

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我相信我们古老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会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

第四篇:教师教育书籍读后感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第五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人民教育书上的《生本教育》,也在网上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它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来的,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在书中,他为了强调生本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没有教师,还是可能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自学’的。然而,反过来,如果没有了学生,教师就要失业了,不成其为教师了。就此观之,学生与教师的依存关系是不可逆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回想以前的教学,总是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可是我发现有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学生还太小,不敢放手,惟恐出现疏漏,惟恐对不住自己那份教的职责。每一堂课总要事无巨细地讲,事无巨细的灌,一遍一遍强化巩固,而学生相应地也就只能一项一项地听,一字一字的记,一条一条地背。

为了打破自己的这种常规教育,我根据生本教育上的案例和理论在自己的班上上了一堂前置性学习研究,生本教育说前置性学习研究不等于预习,只是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新学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学。所以我按照生本教育上的方法进行课时内容小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1、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游玩中出现的.信息。

2、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解答。

3、说一说运算顺序。

4、我的发现和我的疑问。

面对这些新的知识时,学生对学习是非常热情的,看到学生大声的争辩时,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不是学生不会说,只是我给的空间不够,更多的时候我还是秉承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挥。

所以在学完生本教育后,让我真正明白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

第六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风,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自恃力大,先刮起了刺骨的冷风。结果,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与北风不同的是,南风不慌不忙徐徐到来,行人顿时感到春暖惬意,始而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这则寓言也被人们称为“南风法则”。它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南风法则”适用于教育教学,它启示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关心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爱的教育”,否则,教育就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实施“爱的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积极的期望是爱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无所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感到苦恼。”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望是师生双方对教育充满信心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分别会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效应。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会根据其对学生的期望选择特定的教育行为。若教师对某个学生有积极的期望,他就会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即使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也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育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而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了消极期望,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行为品质要求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或表现的机会,日常也不愿找他们谈心交流。从学生的角度讲,一旦教师的期望被知觉到,这种期望就很容易成为其确定自身价值、评价自身发展水平和可能性的重要动力,进而会对自己产生一个高于原来自身评价的期望,并朝着期望的方向努力。因此,实施“爱的教育”首先要对于学生满怀期望,相信学生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这种积极期望的作用下,教育才会发挥有效的力量。

二、热情的鼓励是爱的表白

鼓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所给予的肯定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受鼓励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它是一种积极的对学生优点“强化”的教育行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不吝给以学生多鼓励。教师的鼓励要充满热情和真诚,要传达“爱”的信息,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处于弱势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和他们谈心、交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使其更深地感受教师的期望和爱心,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平等的交流是爱的桥梁

正如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生活环境、个性特点、兴趣愿望和能力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优点和不足。因此,教师要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学生,相互沟通,以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措施。?同时,师生在交流中达成理解,确立共同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避免教师“自以为是”的说教,“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树立目标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要和学生达成平等的交流对话,首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向学生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诚实坦白,畅所欲言。交流的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学生对时事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人际交往的理解,情感世界的表露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其次,要具有同情心,宽容大度,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此外,教师要有积极的聆听和反馈技巧,要注意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敏感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了解并且探求学生深层次的想法,并及时作出反馈和回应。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视学生为朋友,怀着满腔热情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雨露中茁壮成长。

推荐专题: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