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痛并快乐着简单读后感(大全)

2024-01-27 02:54:1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痛并快乐着简单读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痛并快乐着简单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痛并快乐着的*训心得

经过了两天疲惫体能的洗礼,我们大概都能初步熟悉我们的营地生活。是的,营地的生活是痛苦的,但它也是快乐的。

也许在家里我们早已过惯“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第一天我们纷纷在“*裸”地暴晒下倒了下来。但第二天,情况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我们几乎已克服了困难,克服了恶劣的天气,在异常灿烂的阳光下挺下来坚持训练。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坚强意志所带来的奇迹,身为市八人,就不应被轻易打倒,战胜困难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们的快乐就是战胜困难。

在这里,我想感谢我们的教官们,他们虽然严格地训练我们,但他们还是对我们体贴入微,“休息一会”“带好水瓶”“放松一下”这些看似简单的话,对疲惫的我们就像雪中送炭一般。当我们听到教官们隐隐有些沙哑的声音后,一阵*楚从足底涌上,我们感谢教官们的不辞辛苦,因为他们的劳动,才让我们拥有了比原先整齐百倍的队伍。我真的想由衷地对他们说一句:“向*人们致敬。”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坚持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真实、快乐,坚持走到最后一天!

第二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是我最近读的一本书。

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本好书,因为白岩松虽然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者,却怎么也算不上一位作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于我,更多的是一种随性而遇的收撷。因而对那些词藻华丽,文言晦涩的东西逐渐望而却步,相反,更喜欢那种文风平实,说尽浮生百态,走入寻常百姓的闲言碎语。

手中的《痛并快乐着》显然不是白岩松的闲言碎语,看他的书,让我想起了与朋友的聊天。同样从事这个职业十多年,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见,谈论的话题竟然还是学校、学生、考试、作业……那份十几年培养的职业习惯、思维定势早就深入骨髓,一见就滔滔不绝,一发而不收。那是因为对职业的投入。对自己职业同样投入的白岩松,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与电视与新闻的故事。

读这本书,让我又认识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当然,白岩松报道的更多的是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他所接触的事件不是震憾全国就是影响全球,他所讲述的人个个都是不平凡的“东方之子”。即便这样,那些曾经在电视中遥不可及的事件,似乎就这样突然立在眼前,让我也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愫;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在白岩松的白纸黑字间变得那样可爱而鲜明。

“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对自己从事这份职业的感悟,我想,也是我们每个人从事自己职业该有的感觉,如果你投入了,热爱了!

第三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可能平时刷微博的时候看到白岩松的一些段子,让我对他留下一些不错的印象,或者也是因为他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比较特殊,让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于是逛网上书城的时候偶然看到他的这本书就买了。

书中记录了些对白岩松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而时隔多个月以后,我看到书架上《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还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理智情感”这一节的内容,应该是当初对这一节的内容感受太深刻了,以至于我把它当标题了。

“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大概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当下的情绪去做评价做判断,去表达我们的心情和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跨过现在的情绪,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更宽阔些,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那个例子。

1997年,张金柱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将一个孩子撞飞,不治身亡;孩子的父亲和自行车则被卷在车下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已然能开出1500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让人愤怒的执法者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他的审判还是依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处几乎让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但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些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后,张金柱的两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曾到北京向八位法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做出死刑的判决呢?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白岩松说,对张金柱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来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一点儿都不会让人可怜。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然而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已经成了“记者”,通过微博转发、朋友圈转发,分分钟完成了舆论传播的过程,相比之前更高效,但也却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因为我们都太容易被情绪左右,都太难超越情感去做理智判断。

白岩松说,记者只不过是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拥有了生杀大权,即便愿望是善良的,也依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一句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

因为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或新闻媒体随意左右,从表面看,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在自己开始写文章以后,对这个感触更加深,虽然公众号目前只有几百订阅用户,影响力还没有多大,但内心经常会有一些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很多时候在写人写事的时候,用词会很斟酌,对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的判断更加谨慎,有时候如果无法完整了解事情的始末,就干脆放弃不写了,因为我害怕我的表述也没有保持理性,也带上了很多的个人情绪。

我一直有个原则:一般不通过第三者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因为我知道每个人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就像“你比划我猜”的游戏一样,中间经过的人多了,到最后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最后,希望我们在释放情绪的时候,也能够多一分成熟的理智,让客观的事实说话,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可以变得更加理智,更加成熟。

愿世界少些冷漠,多些温情!

第四篇: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许多年前读过白岩松的几本书,《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对于他的写作风格很是喜欢。白岩松,一个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的主持人,做过等许多节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熟悉的音乐,熟悉的声音,伴随我的童年,影响我的一生。白岩松可以说是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主持人作家,没有之一。

读《白说》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今年年初母亲身体出现状况,需要我带她去哈尔滨,由于是晚上的火车,母亲上车后早早的就休息了,而我心理面一直惦记着母亲的身体情况却怎么的也睡不着,于是拿出手机来看,在阅读软件里搜索时,一个名字在我眼前出现――《白说》,这个书名起的太抓人眼球了,而白岩松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

《白说》一共六部分,代序、岁月、价值、沟通、态度和时代。读每一部分都像过电影一样,画面感真的很强。也许是年纪大了,再读白岩松的书就不会像年轻的时候读书那样只为了文字而读书,读书的速度也很快,如今读这本《白说》,每读完一篇总是要停下来思考,思考文字带给我的大量信息,思考书中的一些与自己切身有感的东西。岁月是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价值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沟通是一个人社会存在感,态度是一个人活着的基础,时代是一个人生存的环境。

《白说》说的都是身边的事,说的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说的是你、是他也是我,白说吗?不白说,既然说了,就痛快的说说。说了,就不白说,就像书中后序说的一样――“说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痛并快乐着》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以前对白岩松只知道他的“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白岩松在母校哈工大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很丰富,也很精彩,而我也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性就找他的书来读一读。“读书就是在读你自己”,我映像特别深刻,现在我们的读书都是快餐式的消费,没有多少人愿意真正花时间读书,有的也只是标题式的匆匆扫过,一本书的精神在于你去慢慢品味它的细节,而不只是所谓的中心思想,一部名著之所以伟大绝对不是由于中心思想,比如《简爱》,如果没有对于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精雕细琢,何谈伟大?所以,年轻人,不要急躁,干点“没用的”事情,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得与失,无所谓颓废或者是奋斗,也许那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尊重。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决定边读边写读后感。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其实或多或少你总希望在书里找到点什么,即使这种东西是你现在不能接受的。从讲诉离校开始,这本书在一开始就给我产生强大的共鸣,虽然还未毕业,但是大三下学期就会感觉到真正的离别就要到来了,考研的有考研的揪心,找工作的忙于各种offer,在众人看来比较稳妥的保研的同学何尝没有一丝丝烦恼呢?

青春,迷茫、颓废也许也是一部分,当然抗争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这种思想也许只有在这种大的离别快要到来的时候才会觉察得到。青春和生命是终将落下帷幕的一出戏,不要那么急于冲刺,慢节奏生活有的时候更容易激发你的灵感。忽然感觉自己好幸运,至少不会像白那样连一声道别珍重都来不及说;又突然感觉自己好悲哀,没有太多那样疯狂的日子,也许连好好的读上几本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书都没有。生命不应该是冲刺,而是体验,适当放慢自己的节奏,有何不可?

很多人有失眠,我高中没有,大学上学期开始有了,现在没有了,之中的经历没有白那么惊心动魄,但是能体会到他的痛苦。而唯一的解药是时间,而药效是放下,上学期一直在想自己的前途在哪儿,现在什么都不会,大晚上经常会起来到窗台边上对着街边泛黄的街灯呆呆的看着,而这一看表时针又转了一个360度。而后来想想高中为什么没有这种失眠、患得患失的情况,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时间来思考那么看似伟大的哲学命题,这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在糟蹋。

那时候每天和睿哥、超哥、小七吃完饭去买点东西,听着他们讨论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又或者是和张兵、小墩去看看几本杂志,又或者是到副教师从孔娜那儿随意抽几本《读者》《青年文摘》看看,然后接着用立体几何的美妙直线勾勒生活(那个时间一度对数学是真爱)。这也许也是为什么那个时候我在7班成绩不好,但是我没有觉得怎么样,活得很自在,因为没时间想那些。

最乐观的人总是做好最悲观的打算,心里觉得悲剧或者苦难发生的时候觉得那才是生命该有的一种形态,而有惊喜时候才会觉得异常的满足。所以上面说让自己慢下来,但是不要让自己闲下来,生活需要用各种去填补,而不是空想,没有人的生活是想出来或者是谈出来的。

上学期结束了我一年半的初恋,我总习惯于把自己的情感掩埋在最深处,室友都认为我像没发生过一样,但是到了夜晚,可以说思绪用泛滥的洪水来形容毫不夸张。夜晚是一张滤纸,会把你那些掩饰全部过滤掉,你所有的掩饰在这种滤纸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假期回老家和亲人在一起,和兄弟爬爬山、大声的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无所谓跑调,无所谓好不好听、和堂妹们一起出去吃宵夜,教他们做做题。慢慢的觉得其实也许有的人在你生命中就注定是过客,不管当时是多么的一见钟情,不管当时是多么的一拍即合,不管当时是多么的心有灵犀,不管当时多么的惊心动魄,不管当时多么的刻骨铭心,不管当时是多么的惊艳了时光,最终它不属于你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落下帷幕。

放下,不容易,但是必须,因为经不起时间的爱情和生命比起来那是多么的一种渺小啊,而生命在时间的面前又是多么的渺小,敬畏生命,敬畏时间!于是,开始又打开那本尘封的日记本,换一种态度和眼观,游泳、锻炼身体、一起去喝机油小聚谈谈生活、聊聊琐事、发点状态记录一下自己的开心或不开心,又感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这样一种心态,回忆想念的时候很自然的过滤去了不美好,也只剩下这段关于逝去的美好初恋的甜美回忆。生活,不会应该因为离别而停止,不是吗?离别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推荐专题: 痛并快乐着简单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