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亲密关系读后感关于幼儿

2024-01-27 02:52:2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密关系读后感关于幼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亲密关系读后感关于幼儿》。

第一篇:《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亲情、友谊、爱情,甚至是陌生人,常常反思,我们的相遇、结缘,是一件概率多么小的事情啊。每个人都像悬浮在茫茫尘世里的一颗尘埃,原本互不干扰,到底是花费多少运气,才有幸与那个惺惺相惜的人走一段路,甚至是一声。

有亲密关系的存在,就必然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段感情需要苦心经营,它并非由始至终都是畅通无阻,毫无波折的。一段关系的结果不是变好就是变差,可我们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发展呀。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你幸福和快乐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尊心”。不置可否,年岁越长,简单越不易,我们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生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让自己变得十分无价值,哪怕是犯错时的.一次低头认错,却不愿意。殊不知,这才是感情与个人发展的最大杀手。其实我们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骨子里的要强需要释放在一些该一往无前的地方上。当你还在为守着那一份狭隘的自尊心而迟迟不敢向前迈一步时,你失去的是一整片海阔天空,因为究其根源,你最爱的还是自己。

认真的去与另一个灵魂好好沟通,不失为另一种乐趣,因为孤独感,所以能够一路两个人是一种幸运。彼此守候,彼此进步,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然后将成长的课题运用到余生的为人处世上,管他时过境迁,只要你达成目标,用心地珍惜着当下,最后的结局,都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并且更加幸运曾经拥有了吧。

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研读,借鉴苏珊和杰夫的幸福秘诀,体会他们走过来的坎坷艰辛,也许我们的怨天尤人,能少一点点。

第二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第三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得极少,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因为时间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没怎么好好的品悟,但还是感悟蛮深的,今天想写写关于它的一点感悟。

如同找数学和音乐的关系一样,以前的我,很难将科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此书,不仅将两者联系起来了,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这些关系,并发现了我们平时难以发现的东西。对于此书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得不说声赞。作者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这里的亲密关系,主要讲的是与我们联系紧密的伴侣之间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归属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能与周围的朋友建立友好的关系,被团体所接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得不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与我们生活得是否快乐有着极其大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关系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这是第一步。对于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相识,并继续交往下去,就是因为两人之间产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础是一种回报,我们喜欢接触我们喜欢的人,更有可能喜欢我们周围的人。我们会被那些其出现对我们有着回报的人所吸引,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体验或是一种直接的回报,能使我们开心愉悦或是满足我们的某些欲望。我们从我们周围的人当中选择朋友或是仇人,因为了解我们周围的人更加方便,先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更加熟悉。关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们会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成长环境都有一定关系,人们对美都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美的即是好的”,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外貌、体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并且,外表吸引力的进化观念认为,标准的腰臀比例与健康都有一定关系,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丽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但因为这种思想存在年代久远,就容易达到另一个反面,产生偏见,过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们一般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人们是不愿意冒被拒绝的危险,所以就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而喜欢我们的人一般都是与我们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他们与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都会对我们关系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影响力,会影响到我们对后续信息的选择。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会让我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而这种自然的积极的情绪会被对方察觉到,对方将更有可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回应你,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认识,进一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为啥总说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热恋中的'男女中,因为这种情绪,容易将伴侣理想化,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会慢慢减退,而对方的缺点再一次暴露出来的时候,与我们心里的那种积极的印象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我们的情绪波动更大,()从而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导致“七年之痒”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过程中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同样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伴侣,使伴侣自己也打心里认为他就是你所认为的那么美好,他也会不自觉的向那个方向发展,成为那个你们都认为的更好的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塑造伴侣。

在交往过程中,除了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之外,还有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这都是交流。在关系的发展和质量中,交流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流过程中,自我表露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除非两个人向彼此表露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否则他们之间不存在亲密关系。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关系的满意度。在交流的过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实的说出我们所想要说出的话,积极倾听,保持礼貌和冷静,而且要善于运用尊重和确认的力量,来使得交流更加舒畅美好。

在关系中存在经济观,对于关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对关系的依赖性更大,更不愿意放弃这段关系。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寻求的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总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这样做,会依赖伴侣而不愿离开彼此,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使自己的伴侣快乐,这样才能继续得到想要的回报。投入的人对关系采取长期的倾向,会把伴侣和自己视为一体,会采取行动保护并维持关系,会宽容、会乐于牺牲,伴侣双方都这样做时,投入有力的影响着关系的稳定性。

关系的产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和经营,才能赢得积极而又美好的亲密关系。

第四篇:亲密关系读后感话范文

《亲密关系》读后感2000字!

十几岁时,在学校学了一门课程:心理学,说是心理学,其实是心理学相关的粗浅概论,知道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名词而已,只记得在学到“需要”那个章节时,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需要,一贯以爱学习的好学生自居的我在苦思冥想后郑重地写上:“我需要学习。”。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在引导我们理解马斯洛的“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从此对心理学产生了一点兴趣,但除了那本教材,我不知道该如何深入学习心理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很多年后,在公交车上,有位女士递给我一张名片,她是一家心理学校的学员,问我是否有意一起学习心理学。她跟我讲自己经历了人生的重创,通过学习心理学走出了困境。她下车后,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当时我也觉得我自己身陷困境,生活暗无天日。

我去了那里,听了周末的公益课,校长是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因婚姻受挫去大城市学习了心理学,学成后创办了这所学校,我深受震撼,原来这里可以深入学习心理学,心灵的困惑在这里都有答案,还可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可是因为几千元的学费,我一直没有报名。我一直蹭公益课,学到了一些凌乱的知识碎片。

当我觉得学费已经不再是一个阻碍时,国家已经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取消了。我忽然意识到,不是非要有一个证书才能证实真正的才学。

我列了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长长的书单。先读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而后又读到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著、张德芬和余蕙玲合译的《亲密关系》。

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亲密关系》,封面上印有“通往灵魂的桥梁”,“掌握所有人际关系包括温暖浪漫的亲密关系的本质”,有张德芬的推荐语:“这是少数我读过两遍以上的书,我知道我还会再读它,因为生活当中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我们又是如此健忘,常常忘了智慧和宝训其实都在我们唾手可得之处。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都能够学习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有作者的推荐语:“亲密关系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帮助你发现并且体验你一直以来追寻的所有东西只是隐藏在表面之下,其实他们一直都在你眼前!”

封面外还另加了一个小条子,印有:“资深生命教练、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代表作”、“探索所有人际关系的共通法则,为亲密关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翻译并全力推荐”、“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数十万家庭受益”。

推荐序一是张德芬写的,她说这本书是讲述亲密关系的经典之作,同学、室友、朋友、家人都是亲密关系,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冲突最大,也最让人心碎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克老师(指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张德芬称他为克老师,我一开始看到时还愣了一下)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我们把需求全部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对方却让我们的期望幻灭,很多人未能进入内省阶段,未把亲密关系看成修行的道场,克老师的书让我们在幻灭阶段有所觉察,在内省阶段能有所指引,获得启示。

推荐序二是吴慧英写的,她说这本书提供给读者:“使您亲身感受并真正相信亲密关系的幸福开关就在自己手上”,“使您亲身感受并初步掌握帮助身边人走出痛苦、赢回力量的基本工具”

本书的前言是作者写的十六周年版作者序,他说他一九九五年撰写的这本书一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精华观点,在他作为一位丈夫、父亲以及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为他自己提供帮助。造成亲密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从人性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我们需要突破保护机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

透过接受以及认识那些痛苦、恐惧、罪恶等情绪,你将发现这些感觉只是隐藏事实的幻想,你会发现一个充满力量、智慧和快乐的真实自我。责怪、批评与指责,利用道德批判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而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当你持续在感情中成长,你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包括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是由于伴侣的行为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和归宿感的需求,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当你在情感方面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扮演三种角色:一面镜子,一名老师,一名“玩伴”。

这本书,我已经粗略地读过一遍了,也许是翻译上的问题,读来总觉得有些距离感,也可能是我读得还不够深入,所以封面上的对本书的赞誉,还需要我进一步从整本书中细细求索去印证。

关于序言和前言,今天也是第二遍读,这一遍给我的启发非常多,通过序言和前言对这本书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也知道了读的方向。作者序言中所说“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爱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这些话,我还是不能深入理解。我认为亲密关系应该包括给予爱、接受爱,进而更深地了解自己,通往自己的灵魂。

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寻找到自我,是我们时时需要做的功课。

从《亲密关系》一书的序言和前言里,窥见亲密关系相关实质理论的冰山一角,是学习亲密关系的第一步,而真正学习到内核的知识和落地的行为方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五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亲密关系让我们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亲密关系》

双十二,参加了两个小时的读书会,读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是我第三遍接触这本书了,之前学习过2遍,但总是很无感。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依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亲密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书中通过月晕,幻灭,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四个阶段来揭秘了亲密关系的本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其中,对我而言,内省和幻灭两个阶段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两个部分,因为最近2个月,我都在这两个阶段里徘徊。

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相爱,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需求,你刚好可以满足我那种缺失的爱,而我也可以刚好可以满足你,所以才会选择在一起。听起来这个本质会让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还需要真正的爱,一种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

结婚后,两个人都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对方时,发现对方其实并不像自己当初所想的那样爱自己,并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缺失的那部分爱的时候就开始走到幻灭阶段

在幻灭阶段,会经历3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责别人,抱怨别人;迫害者角色祸害别人也祸害自己,一点不对就自残甚至自杀。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爱,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爱才能够真正解决本质问题。

在反省阶段,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吵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那个导火索,而是因为这件小件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伤害,为了避免心碎,我选择吵架来获得安全感。但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内心深处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然后告诉对方这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沟通和交谈来解决问题。当双方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时,关系就会得以重建。但如果沟通无效,双方都无法得到安慰,那么关系就无法缓和。

对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两个人真的不合适,就没有必要勉强在一起,不如离婚。离婚只是一段关系的终止,说不定你可以通过对这段失败婚姻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你勇于走出迷雾,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时,你会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价值。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男女平等,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把两个不爱的人绑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对对方的依附可能都无法换回真爱。所以有时离开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我和老公常年两地分居,收到书友群里信息的时候,一看是讲亲密关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为现在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根本就没有亲密关系的问题了,但书友告诉我,亲密关系真的不仅仅只有夫妻关系,还有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等,本质性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再次深入学习这本书之后就觉得我是真的来对了。因为我有原生家庭问题。

我是一个在原生家庭当中有太多的伤害的那种孩子。父母长期的忽视,控制和语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来。但是在参加这次读书会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其实已经走出来了。当我听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再也不是对号入座,内心做1万遍对父母的谴责,而是对最后的解决方案完全对号入座了,因为我已经成功地走过了受害者角色,摆脱了差点让自己陷入深渊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决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扰的相处模式。

事实上,并不是这次读书会让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认识了我的导师之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帮我彻底地摆脱了原生家庭问题。再次学了《亲密关系》之后,我更加确定,一切的亲密关系问题都是可以用爱和感谢来解决的。

当你真正的学会放手之后,是能够得到那种流动性的爱的感觉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爱,我之所以走出来了,是因为我跟父母的关系已经完全缓和,现在的相处变得轻愉快,就是书中形容的那种感觉:爱在心里流动。

在最后书友分享阶段,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书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她说两个人最真诚的爱其实就是当另外一个人在旁边喝酒吸烟打牌的时候你可以在这边平静地看书,两个人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就是最好的爱的状态。

推荐专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关于幼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