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仨读后感道理深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仨读后感道理深刻》。
一直想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但终究犹豫自己的懒惰迟迟没有完成这个计划。这两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就随便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杨绛先生写的这本书,描述了平常人家的家长里短,很是朴实,虽有一些上个年代人说话的方式,却一点也不影响阅读。大多数人这样写,都容易流于流水账。然而,杨绛先生写的,却非常的温暖,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杨绛先生一家温暖、充满爱的生活场景。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深深的爱和思念。这大概就是大师的文字功底吧!
刚开始读前两章时,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文中的主人公似乎能够在梦里看见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我还奇怪着,这难道是有特异功能吗?文章在开头说,她的丈夫给他一个万里长征的梦,我还猜测过这难道是梦中梦吗?他将她丈夫的去世做了一个绵长绵长的梦,而在这梦中又梦见了她女儿的去世。读完第三章才明白,原来这不是梦,之所以梦见女儿,其实不过他每晚都会与女儿通电话而已,而所谓的客栈船只,其实就是病房和家的代名词。我想钱钟书先生真的做到了,尽可能长的去陪伴杨绛先生,尽可能长的去减缓杨绛先生的痛苦。我惊讶于他们之间感情的长度,从他们相见的第一面开始,一直到他们老去,感情从未减淡。我一方面很羡慕这样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觉得现在的生活中这样的感情怕是可遇不可求了。
文章中的钱钟书先生体现的更多的是他可爱的一面,或许之前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是博学的,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而在杨绛先生的书中,看到的他却是在爱妻面前,孩子气的丈夫的形象,以及在女儿面前哥们儿的形象。他们这一生中也遭遇了起起伏伏,他们更加明白陪伴的重要,并且也为此不断努力,尽可能的多多陪伴彼此。在这里我并不想说他们为祖国做出了什么,因为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爱情。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件事,我就去查了查杨绛先生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杨绛先生2016年去世,钱钟书先生1998年,他们的女儿钱瑗1997年。我的第一反应是,剩下的16年她是怎么过的。不过,我又很快反应了过来,她并不是一个依附于家庭的女人,她是一个相当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追求,她要将自己过的精彩才算不辜负钱老先生对她的期望吧,更是不辜负自己。
不要抱怨生活,充满对生活费期待,知足常乐,做好自己,一切不顺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
写的很乱,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希望以后写会更有文采和逻辑了吧。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
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可谓占据大半。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画。从懵懂少女,到为人妻,再到为人母,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故事。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一种豁达。
作者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推荐专题: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道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