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我们仨读后感格式(合集)

2023-07-25 22:30:3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仨读后感格式(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仨读后感格式(合集)》。

第一篇:《我们仨》读后感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

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2003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考试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

花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准确来说也四个来小时,篇幅较短,记录的大多是回忆的生活琐事,但就是在这生活琐事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满满的“情”,亲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带着满满的思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人来思念,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死别的深痛思念。

敬佩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点滴生活中发现乐趣。也敬佩他们对自己兴趣和工作的坚持,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工作,相濡以沫的两人有共同的乐趣是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要学的是这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淡然处之的态度,是这种始终不迷失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状态。快乐可以很简单,但快乐又来之不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

寥寥数句,聊表对本书的喜爱。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读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兴趣了。

第四篇:《我们仨》读后感

时常会想最令人向往的爱情会是什么样子的,是电视里天涯海角永相随的轰轰烈烈,还是生活中柴米油盐般的平平淡淡?

有人说,最好的爱情就是志趣上的门当户对。起初,我并不是很懂,直至我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过了钱钟书先生和他夫人杨绛之间的爱情故事,我对这句话才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有着最文艺的一见钟情。他们两个相遇时,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奇妙的缘分使两人一同携手度过了彼此最为快乐的日子,直至终老。

两个人最大的相通点就是对书的痴迷。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说是杨绛留学期间的一方乐土了,“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我正好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我可以占据一个桌子。架子上的书我可以自己取,读不完的书我可以留在桌上,慢慢读……”杨绛后来回忆说,那一年是其生平最轻松快乐的一年,也是她最用功读书的一年。而钱钟书先生更是把留学中假期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读书中。与其他经常犯校规的同学不同,钱钟书喜欢与杨绛抱着书在家里“宅”着,是一种“世界那么大,而我只想和你宅在家里看着书,逗逗猫,抬头就能看到你”的温馨。捧书对坐是他们两个相处的常态,而在生活中找书中的角色也是他们俩的乐趣。“我和锺书走在大街小巷里,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着,慢慢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到了六十岁才划了人生中的第一根火柴,时常自叹“拙手笨脚”。这样的一个少年离开父母的荫庇到外求学,身边就只有杨绛与他相互扶持。而钱钟书眼中的杨绛是在生活中可以按照报纸上的广告一个人去找新房子,妥善安排好两个人的生活起居,而在文学交流中可以与他“争辩”的妻子。钱钟书在外人眼里是个不问世事的学者,而杨绛眼中的钟书,是个可以每天为她做早餐、可以让她直呼从未吃过这么香的早饭的丈夫。两个年轻人初到外地,做什么事都像是在冒险,搬家是,自理伙食也是,能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我们不断的发明,不断的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那段时间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读到这里不禁感叹,两个人在相互扶持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彼此的盖世英雄才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从此之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他们间的爱情是志趣上门当户对、生活中举案齐眉。这大致就是我们能想象的爱情最好的模样吧!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我们俩加上一个圆圆就成了我们仨,可是在我们仨之前必须有我们俩啊!我们仨,是个完整的世界,我们俩,却开创了这个世界。读《我们仨》,就从我们俩开始吧!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来翻过,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讲的是什么,看不懂杨绛的寻寻觅觅的梦,于是就扔下了。

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又翻开了这卷万里长梦。《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的开始源自于一个梦,这个梦记述了这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相失。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读到书的第二部分时,我顺着这个没有逻辑的梦,跟随这作者来到了古驿道。不知道作者要讲的是什么,但是却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力量牵引着,让我继续读下去。追溯着这个梦,我也渐渐走到了这个万里长梦的尽头,但是真正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虽说是对于这个梦的回忆,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悲哀,而是在感情的波澜中,随着事情的快乐而快乐,随这事情的悲伤而悲伤。

这作者这种平淡但又洋溢着亲情的文章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这个梦,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自己脑海中的梦境。“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途中。”作者心中的这个家,永远是属于“我们仨”的。

推荐专题: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格式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