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我们仨第二部分读后感

2023-07-25 22:23:2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仨第二部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仨第二部分读后感》。

第一篇:《我们仨》读后感

一周内,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清晨,读完了杨绛先生这本不算长的纸质书。

前两部分,只是先生个人的感发,无法感同身受,很想放弃。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来的回忆,才让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携手走过坎坷的一生,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爱得炙热,情深,容易相伤。你有你的缺点,我有我的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处,轻轻相拥,互补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时,有我; 你失意落魄时,有我。无论顺境逆境,有你,有热爱的事业,钟爱的书籍,纵使身处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艳羡。

一个家庭的组建,源于两个相爱的人,而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过,却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觉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责任,从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来爱TA,照顾TA,父母是无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当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亲子关系,是我从中学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读过的书,即便记不住,却也会在心中留下些许痕迹,当在另一本书中遇到相似的时期,地点,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时,睡去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它们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帘。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

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看这本书,内心浮躁情绪不够到位的时候看不进心里。《我们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却给人一种平静中的力量与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时又渐渐被触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挚爱相继离去,只有回忆相伴,点点滴滴,不离不弃。我敬佩杨绛先生。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先作罢。

还记得出现在附录中的阿瑗的书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那儿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还以为阿瑗是和当时的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字迹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涩,刚才看到才了解原来是在病床上忍痛写下那文稿,顿觉心酸。

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来越发感慨。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要留在天津,觉得天津带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现在却会开始犹豫不决,开始有点想家;觉得自己太任性,都说女孩子不要出远门啦,偏偏想脱离家里的束缚出去闯一番;觉得自己脾气实在太差,对待家里人总是嘴上不服软,现在却也不敢说太柔软的话;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们待我万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报答。

愿身边的人都能“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愿以对待好友的态度对待家人,愿我们仨、你们仨、他们仨不负生命的恩赐。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

刚开始看前面的时候,几次忍不住落泪。因为能深深的感觉到这个老人内心的孤寂之感。是那种苍茫天地间,值得自己在乎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却还一人苟活的孤单。其实杨先生怕死吗?她不怕,她怕的,不过是至爱之人的离去吧。有时候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这片天地间的过客而已,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是的,死亡是可怕的,而孤单和无助是更为可怕的事情,人生路漫长,便是漫长一世的孤独。在这茫茫的道路上,若只有自己,便觉得荒凉;若能一路同行,就算没有繁花盛开,也可算是寂寞人生里的一点温暖慰藉吧。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不用相惜怎能燎原?杨先生此生能得钱钟书老先生相伴一生,也是莫大的慰藉了。

可惜聚散总有时,杨先生于耄耋之年无望的看着自己一生最爱的两个人的离去,心该有多痛。每每想到这里,眼前就不禁浮现出杨绛先生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样子,她一个老人家,就那么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托之人。因为老眼昏花,体力不支,自己不得不随时停下来歇歇,但是,她还得继续走,因为自己最爱的人还在等着自己,她得走着去看看他们,送他们一程。

在女儿走后,他们反到觉得是一种解脱了。因为女儿行在了他们的前面,他们百年之后,就再也不用因为记挂人世间的这个女儿而牵肠挂肚了。而女儿走得不安稳,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年迈的父母。而钱钟书的慢慢走,又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的老妻呢?

“他(钱钟书)故意儿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看到这句话心里感觉特别难过,一种荒芜的情绪突然淹没了我。明知是要去赴死的,却为了让活着的人不那么难过,努力的眷恋了这个世界。即使这样的结果徒劳无功,但其中深刻而真挚的感情,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动容。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境界太低,目前还体会不到更深层的感受。面对至亲的离去,杨绛先生虽然悲痛欲绝,但更多的,还是一种超脱和看得开吧。她在《我们仨》里面所说,我要留下来清扫现场。人世无常,而人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便是一个不断让自己的心灵染上尘垢的过程。禅宗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吧。我知道对于人生,我也会时时困顿,时时迷茫,根本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能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洗衣服,吃饭,打扫垃圾是一样的道理。杨绛先生学冠中西,且对于中国释道也颇有研究,才会说留下来清扫现场吧。因为如果真的是本来无一物的话,那又何需清扫呢?其实,我们都只是凡人,而凡人,如果想当一个好人,当一个心灵干净的人,真的是需要不断修行,不断的'反省,不断的干些给自己的心灵洒水除尘的活的,甚至是像对待洗干净的衣服,被套一样,需要把它及时的拿出去晒一晒的。心干净了,你的世界才会干净。心阳光了,周围俱是暖暖的春意。

这本书不仅仅增加了我对杨绛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时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孝敬父母。真的,他们对孩子的惦念是一生一世的。那么无私,那么伟大。而老年人的困境,又何曾是我们能体会的呢?身体素质已经是江河日下,也不能够再给予子女一丝助益。其实这时候,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时候啊。

第四篇:《我们仨》读后感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的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无私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个美好的暑期。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原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突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噩梦,她向老伴钱钟书描述整个梦的经过,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我们都老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推荐专题: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第二部分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