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晋公子重耳之亡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晋公子重耳之亡 读后感》。
《晋公子重耳之亡》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出逃,逃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经过。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
重耳历时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可以说是一场赌博,而且他也是这场赌博最大的赢家。那他致胜的筹码是什么呢?
第一是春秋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不用奇怪为什么重耳流亡到别国会得到多数国家的礼遇,在那个诸侯割据的年代,各国之间微妙的关系,使得他们不敢怠慢重耳,这个晋国未来最有力的'继承者。这就为重耳的逃亡,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
第二是忠心随从的极力辅佐。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张良、萧何、韩信的齐心协力成就了刘邦的霸业;诸葛亮、张飞、关羽的有谋有勇成就了刘备的传奇。重耳的从者,正如楚子之言“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从而使重耳拜受野人的土块,不安于现状,离开齐国,完成他的四方之志。
第三是家有贤妻。相对于听惯了的妻妾争宠,子孙夺权。重耳的妻妾,儿子之间的谦让,让男人羡慕带嫉妒,女人佩服带惭愧。姜氏“醉遣重耳”,顾全大局;怀赢“怒斥重耳”,不卑不亢,而她自居叔隗之下,更是显示了她的深明大义。套用现今流行语“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能力的女人。”男人在外面打拼天下要没有后顾之忧,就要有一个贤内助。
第四,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子重耳本身。他乐观豁达,任人唯贤,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懂得感恩。历时十九年的出奔流亡,重耳都是以有求于人的态度拜访各国的。遇到过污辱,他都乐观看待,才会拜受野人之块,与楚国约定“退避三舍”并且严守承诺。“贤臣成就明君”,决定权在于君主,这也是晋公子重耳个人品质所成全的。
公子重耳历时十九年的流亡,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磨砺,更是一种积累。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像我一样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当代大学生。
社会环境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且利用已有环境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式。
当然客观因素是次要的,主观因素才是最主要的,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在当今这个危机蔓延的时代,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也正是大学生继续充电的最佳时机。
历时十余载,积累积累,积累所有对我们有利的财富,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才能做出最惊人的爆发。
《左传》是我国文学史乃至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着作,它记叙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式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而《晋文公重耳之亡》这一篇就是讲的鼎鼎有名的晋文公在还是公子的时候是如何流亡国外历经坎坷,最后成功回国继位的历史。
在重耳长达几十年的流亡生活中,他先后流亡到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过让他乐不思蜀的款待,也受到过无数的白眼和无礼的侵犯,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得以回国继位,最后一雪前耻,走向成功。我想,这其中的缘由除了他本身的领导才能和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坚持,忍耐等,也与他周遭的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从文中我们都知道,当晋献公攻打蒲城的时候,追随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除此之外还有介子推。他们一直追随重耳流亡,不管是备受礼遇或是遭受冷遇,他们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坚持君臣之礼。
刚离开重耳的外公所在的狄国,离开了安适的避风港,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麻烦――郑国的忽视。郑国国君拒绝以礼款待他。甚至到他们一行人行至五鹿的时候,重耳不得不得放下身段向路边一个农夫乞食。可想而知,当时的重耳是已经走到了怎样的绝境!连自己都养不活,流亡国外,所谓尊贵的身份也只能算得上一个前途未卜,到了郑国地界更是一钱不值。在我看来,追随他的这些臣子们,已经全然没有留在他身边的意义了。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抛下他,更是在农人递来土块当做食物施舍给重耳的时候提醒他:“这是建立国家的预兆。”他们到了这个时候仍然用最崇高的对上之礼对待重耳,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目标。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啊。
即使是在曹国,曹共公因为好奇心而偷看了传闻中“骈肋”的重耳沐浴,这种行为在古时候放在一个平常的市井小民身上都是无比失礼的,更何况是为国之仪表的一国之君。重耳所受的侮辱之甚可想而知,他会作何感想,而追随他的臣子们又是多么内心煎熬的去面对自己的主上受到的侮辱,并坚持陪伴他走出阴影?想必他们当时为了重耳所作的努力更是不可估量的,为了重耳的大业,他们选择一忍再忍。
而最让我为这些臣子的作为而感动的,是介子推。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他追随重耳流亡的时候,有一次重耳没有了食物,介子推便躲入山谷,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吃。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介子推为重耳忍受了多少的痛苦,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可是到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成功回国继位,他却并没有要求封赏,反而把这种封赏看作是无功受禄,是一种罪责,对功名利禄没有一点欲望和贪恋,最后选择了跟母亲一起出世隐居。有如此贤德而又无私的臣子辅佐,重耳怎么能不成功?
还有一个人也是不得不提的,她就是姜氏。姜氏本是重耳流亡齐国的时候,齐桓公给重耳娶的妻子。照理来说她只能算是齐桓公安插给重耳的人,一旦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她应该立马向齐桓公报告,她应该I卫的是齐国的利益。可是当听到女奴报告的臣子们有关逃离齐国的消息,她当机立断杀掉了女奴,法并主动劝说重耳不要贪恋享受,安于现状,最后甚至协助臣子们把乐不思蜀的重耳绑出了秦国。正是因为有她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重耳才没有埋没在齐国的安逸里,才有了后来的雄才大略的晋文公。
重耳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国君对他的影响就是有两面性的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向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一样是真心的想要为重耳着想的。他们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相应的作出判断来决定对待重耳的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成了重耳回国之路上的一个个考验,就如同西行的玄奘需要面临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是他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和必要的帮助。他们给了他安居故国所不可能面临的挑战,让他学会如何让去认识身边的各种情境对自己究竟是好是坏,让他学会从表面的安逸看到那下面的暗流汹涌,让他学会忍耐,学会坚持,学会前进。毕竟,要真真正正的获得成功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那么重耳自身呢?从小虽然优秀,却总有个背景更强大的哥哥压在上头,连自己的亲外公都认为太子强过自己,可能重耳也自觉极为希望渺茫。这样就算了,骊姬扳倒太子之后,自然地把矛头指向了他。因为骊姬的诡计和谗言,他百口莫辩,值得逃回封地蒲城。父亲派派来的攻打他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因为孝义拒绝了封地臣民坚决回击的建议,只带上几个臣子就踏上了流亡的道路。到后来的漫漫征途,风雨无阻。想来如是说非要给那些臣子的忠心奉献找一个理由的话,重耳的孝义可不可以算作是其中之一?(www.unjs.com)
从这篇文章来看,我觉得重耳是那种比较容易激动,但是又能够采纳别人的意见的那种领导。狐偃把他拖出齐国那个表面上的安乐窝的时候,他甚至跳起来追打狐偃,但是在郑国遇到的农人递土块,他立马就暴跳如雷,可是只要臣下给出合他意的解释,他又能马上冷静下来,与刚才判若两人。这也许是他作为一个君主性格喜怒无常的表现,但是总的来说他也算得上是和能够理性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了。
不管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重耳他终究是晋文公了,从他这一段坎坷的历史,我们也许会为他们的君臣之礼而叹服,会为姜氏的深明大义而赞叹,会为晋文公的孝义举动所感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重耳他历经十九年的坚持。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
从重耳的经历中,不仅读到了历经磨难可以完善一个人,更读到了在面对无数磨难时,我们还需要忍耐。重耳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国家,有很多国家都并没有热情的款待他,而是“欺负”他。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狐独、绝望、屈辱、失败、恐俱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他都因为忍耐而度过。写到这,想到了前辈为我们做的典范。红军在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喝雪水,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在艰苦中忍耐,在艰苦中磨练了意志,在艰苦中强化了队伍,又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在奋斗的过程之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耐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推荐专题: 晋公子重耳之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