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诸葛亮读后感的作文(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诸葛亮读后感的作文(合集)》。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
《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大家都知道周瑜有多么记恨诸葛亮!整本书全部围绕着周瑜嫉妒诸葛亮来写。
比如:诸葛亮造出了飞鸡,周瑜就要争着造飞鸭;周瑜发明了换血法,就要给诸葛亮换笨血;周瑜每天想象着诸葛亮的无数种死法,来维持生命……但诸葛亮是很聪明的,他的神机妙算躲过了周瑜的各种圈套。而这本书刻画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机妙算、胆大心细的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刘备,小肚鸡肠、马虎的周瑜,勇敢的张飞,诚实的鲁肃,厉害的魔法师于吉,会写诗的曹操,身体健壮的典韦,幽默的蒋干和神医华佗等这些经典的主人公。语言也特别幽默,深受大众喜爱。
我记得我在看《三国演义》时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和诸葛亮有关的我记的特别清楚,包括周瑜和诸葛亮做对。周瑜死前那声:“既生瑜,何生亮!”不仅透露了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也表出了诸葛亮的智慧是无人能比的。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也收获了不少道理:张飞酒后误事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大意,没有原则,不然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周瑜嫉妒诸葛亮让我知道马虎大意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做一名聪明,做事仔细认真的小学生!生活中,有时没必要对抗明知自己抗不过的事情,学会及时的避让,保护自己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如果周瑜学会避让,不自命不凡也不至于房塌人伤的悲惨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的性格很倔强,一次,我明知道自己的成绩没有努力肯定比不上姐姐,但我却倔着性子非要和姐姐比,非要得第一!可结果就是被姐姐甩了下来,回到家还哭了一顿,又倔着脾气不吃饭。妈妈一直在劝我,最后把她惹恼了就不准让我吃饭了。我就后悔:我怎么有个这么倔的脾气?
我经常像张飞一样:马马虎虎。上低年级时,我厌烦透了作业!回到家连书包都不想碰,我就草草地应付了作业,根本没想后果。然而后果就是:作业撕了,重写!从那以后,我可再也不敢应付作业了。
这本书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来“再次改编”让我重新认识了三国!
如果说中国古代能够一口气就能说上名字的人我觉得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读了陈寿的《三国志》正好看到了《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先祖在汉朝时虽然也是小官,但是家境其实还不错的,到了诸葛亮时期,家道中落,小时候他就岁父亲从琅琊搬到南阳,在南阳种地,他非常喜欢《梁父吟》,并且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相信,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诸葛亮关系好,相信诸葛亮很有才华。
当时刘备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刘备听了之后想要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拒绝多次后终于答应了刘备。在出山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诸葛认为天下诸侯只有曹操和孙权需要注意,于是向向刘备提出连孙抗曹的策略。刘备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这时张飞和关羽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说:“我拥有诸葛先生,就像鱼拥有水一样”。
当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本来想投降。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派遣来到孙权营中,他告诉孙权,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已经是疲惫之军了,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于打水战。现在你拥有几十万军队,是完全可以打败曹操的。孙权听从了诸葛亮的话,于是将曹操败于赤壁。
后来刘备得到了一些城池,又占领了益州,诸葛亮在刘备外出的时候帮助刘备治理成都。在诸葛亮治理之下,成都兵足粮足。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也是用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了蜀汉的所有事物。但是诸葛亮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出师北伐,还于旧都。
但是由于军事准备和国力的原因,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当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太过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读完《诸葛亮传》我想到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在刘备最落魄的时代,诸葛亮不离不弃,就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我觉得诸葛亮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点显示的淋漓尽致。尽管失败了,但是他的人性的光辉依然光芒依然闪烁,后人也必然对他铭记。
可能是从小深受爸爸的影响,我一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上学的时候历史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放假在家随意的看着电视,有很多频道播放的是三国演义,有老版的,也有新版的。三国里我比较崇拜的有三个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和曹操。于是,趁假期闲来无事,便看了一本关于诸葛亮的书――《向诸葛亮借智慧》。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家育人之道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贤能人士,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净化了多少浮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用才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用事件描述灵魂,用幽默启迪心智,用历史洗刷情理,尤如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正心、正形。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完这本书,我也有一些感受分享给大家。
首先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现在的工作的环境与诸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大有不同,但也要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去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一定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们的班级管理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所以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服从大局至关重要。
其次是要知人善任,因为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像诸葛亮那样,不但自己有智慧,更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分槽喂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七八岁的孩子。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表现的状态也会有差异,老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发现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情绪,给他们以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是一种知人善任,诸葛亮的智慧就在于他深刻理解人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最后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社会角色是教书育人,但同时也要承担家庭责任,每一位教师也都有另一个身份就是父亲或者母亲,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而诸葛亮的育人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深思。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虽然距今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前了,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一天,诸葛亮到东吴访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顶上形似铜葫芦,足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找到了一位铜匠,但没有设计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着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拿东吴人的开心,心里很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再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做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做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说到这里,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事情,比如有时遇到很困难的题目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讨论也会得出正确结果。老师会“奖励”我们说一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管做什么事情的时,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的商量,就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时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师”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推荐专题: 关于自我介绍的作文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有关诸葛亮读后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