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杨绛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

2023-07-25 22:19:0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绛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杨绛 我们仨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

因为前两天看了围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这本书,拿着纸质书就是和电子书不一样,感觉像看到好吃的一样扑过去,当时说两个小时能看完,我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别多,我的视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读了倪萍的 姥姥语录,有时候忍不住泪目。但是这本书却更感动我,到心里。 从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读的时候也有点半梦半醒,到后来的他们仨的石子我感觉他们真的好快乐。现代的人总是想红,但是他们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欢的。 包括钱钟书分不清左右脚,分不清颜色,杨绛不怎么做饭,被虾吓到,我总是好奇他们(高大上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原来也是普通人一样,不知不觉把我的心又和这本书拉近了一段。后面看了杨绛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来的毛巾床角一样 简单漂亮。杨绛先生去世时104岁,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大学看了大概500部电影,好多都没写影评有时候都忘了剧情内容,我觉得什么东西都要经过自己处理才是自己的。以后坚持写点把。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初读第一部分,没有读懂,一直到结尾,才明白写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纪的人,其心路历程一般外人无从得知,顶多也就是口述,别人记录,难得杨绛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般笔法。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闺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几十载风雨相伴,却落得孤家寡人,仅撰一文,以慰思念。

时局动荡,思想更迭,在乱世中只想专心读书做学问,却被外界所左右,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书立说,翻译外文,无愧于心。才华横溢,世事弄人,身处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风雨携手,同喜悦共患难,身隔两世,心系一身。聚散无常,唯此般情谊,长存人世之间,任后人凭吊,却又在不知某处,悄然上演。

第四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锺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书中那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不自觉地让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其凄苦与悲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时光,也有艰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伶俐的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调节的有滋有味。

她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拘小节。杨绛先生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从来不嫌弃钱锺书随意;钱老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亲,每天坚持笨手笨脚的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要照顾不敢走夜路的妈妈。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回国后的动荡不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文革期间一家三口的分离,和文革后相聚的艰辛,居无定所的飘摇,他们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个安身立所之处、有书读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标题就让我潸然泪下,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两个至亲,那种孤独和恐惧没有显现出来,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无数人。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含着泪用心写就的书。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平实、自然。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无不彰显着浓浓厚重的亲情。我曾想,杨绛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读不懂。"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温泉缓缓流入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坚定;经历着疾病的纠缠,可亲情依旧温馨。犹如品味一盏香茗,苦涩中夹杂着清香,“我们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没能逃过命运,如书中所说,只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圆圆离去,钟书也没能陪着杨绛走到最后。不敢想象,这位老人要怀着怎样苦涩的心情完成这本书,但还好,这本书确实真真切切地记录了他们仨的幸福。

读过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点点滴滴,才懂得真爱亦是知己,爱人亦是灵魂的伴侣,是何等的幸运。当今的情侣又有几对是这样呢,拥有再多的甜蜜,也没能牵手走到最后;而今的夫妇又有几对是这样呢,可笑那么多匆匆的离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们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务表,考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老去。结果一切都是那么仓促,仓促到我们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样的精神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然而请你别忘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家,也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

推荐专题: 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