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我们仨的读后感200

2023-07-25 22:17:3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仨的读后感20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仨的读后感200》。

第一篇:《我们仨》读后感

曾高中时听说过杨绛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读,曾杨绛一百岁逝世,引起世界轰动,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被她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泪,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刚正不阿,坚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杂,只读自己书,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远记挂着对方,问候着对方,了解着对方的处境,竟会有如此般令人羡慕的爱情,亲情,友情。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耐人寻味!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

读此书的缘起很奇妙。第一是君君推荐,若是我自己,那是不会查找此类书看的。二是看到推荐时我刚好有空,不然再往后就很有可能被杂事所耽搁 从而错过阅读时机了。)

更好玩的是,杨老在第一部分写的是她的梦境。这一部分看似虚幻纷杂云里雾里,实则在老人往后的故事里 这个梦境里的点滴都是有迹可循的。

虚实之间,流露的是满满的真切的情感。

当然那是后话,当时纯粹是被梦境故事里的强烈情感戳中了,于是果断决定开始阅读。

以上就是缘起了。

(据悉奶爸看完第一部分后的内心感觉和我完全不同诶他当时看完的第一感觉居然是觉得这真是个坑。。。哈哈哈笑翻)

说真的,这本书的读后感 我一直在考虑该怎么写,因为我对这本书的感觉一定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甚至与我自己从前看书的心情,都完全不同。

因为它带给我的 是一个我从未有过的机会。

一个听老一辈讲故事的机会。

可能是从小离家的原因,所以从没有什么机会去听家里老人们的故事。直到真的再也没有这个机会。

于是 这竟渐渐成为了一种连自己都以为自己不太在意的遗憾。

但"以为不在意"不等于"真的不在意"。

当看这本书时,越看就越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突然间多了一个很亲很亲的长辈,愿意一点一滴不厌其烦的给我讲他们那一辈的故事。

于是,我开始在一旁静静的听,听一个老人以平常而深情的语调 以她铭心又温和的方式去怀念 "我们仨"。

从一起留学到后来结婚喜得爱女;从回国后的几经波折到辗转安居;直到最后,她最亲近的两个人 相继离开。

故事有喜有默有动容,在听故事的当下,心里的某个地方 已有知有觉的发生了某种改变。

从故事里可以看到老人对事物的经历和看法。关于读书,关于原则,关于排挤,关于适时的沉默;关于相守,关于离别,关于选择;关于时代动荡中的感情,不论是亲情、友情 又或是爱情。

一点一滴,渗透生命,又滋养出新的生命来。

听完故事 心里生出了某种共情。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本月的第二本书《我们仨》,这本书可能并不是在我固定的书单里面,只是有一天逛知乎看到有个书单推荐,索性就九块九买来读读。读完第一章,真心感叹,大师手笔,果然不凡。自己也多多少少看过一些散文,但是像这样平铺直述,却又丝丝入扣,这样的风格,真的少见。

今天看完这本书,去看了大家对这本书的书评,有一则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是呀,书很薄,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令人惊叹的修辞,就是“我们仨”的往事。读起来很平淡,读完却觉得很厚重。

关于别后重逢,书中说“我们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关于孩子,书中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可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关于做学问,书中说“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关于生离死别,书中说“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了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看完这些文字,看完这些烟尘往事,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千年以来大家讲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一家人没有争吵,没有困顿,相互照顾着,相互怜惜着,而后安安静静的做着各自喜欢的事业。若如此,夫复何求。就书中的“我们仨”来说,突然有一天这样的美好生活再也不在的时候,那该怎么办呢,就连书中都说“.......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第四篇:《我们仨》读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也是我第二次下定决定要开始看书时,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简单温馨的文字可以让我静下心来阅读这个知识分子一家的生活琐事,尽管经历坎坷,但是一家人仍然能够相亲相爱,乐观生活。哪怕生活再艰难,有书的陪伴,任何困难都可以度过。

第一次读这本书开头的那篇小说,没有读懂,一直在云里雾里,直到快到结尾,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对亡者的思念,对逝去爱人无穷无尽不愿醒来的美梦,在梦里,一家人可以团聚。

书中的第二部分,标题是《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在这部分中,杨绛先生从她和钱钟书结婚后到牛津留学开始,一直在追忆他们两人之间的点点滴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要过成什么选择权在于你自己,如果你善于从中发现乐趣,清贫的生活也可以快乐。

两人在英国、法国留学时候的生活最让人羡慕,一心只扑在读书上,生活中的小困难竟然变成了调味剂,而回国后,钱钟书也要面临面包和理想的抉择,也要面对自己不能完成父亲期望的困境,虽然刚开始妥协留在当地教书,但始终不快乐,最后还是到清华研究文字。

面对求职,钱钟书也经历过别人的刁难和使坏,工作也不是他所想的那样完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不经意输错一句话就要批斗的年代,钱钟书和杨绛先生能够做到的就是忍让退让,在书中寻找港湾。他们也是不断地搬家,但是只要有书,便足矣,精神世界地富足让生活地艰辛不值得一提。

晚年终于平静地钱钟书夫妇,却要面对爱女钱媛的逝世,三个人中缺了一个人,钱钟书在爱女离世后不久也去世了,三个人中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虽然描写这段经历的文字很平淡,但不由让人伤感。“没有他们俩,我一个人连家在哪里都不知道”,看到最后眼眶都有点湿了,家人是最重要的。

就像文中最后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世间没有永远。”,杨绛先生用她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是五味杂陈的,任何滋味都需要我们品尝,生活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人生没有永远,抓住眼前的时光,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后悔。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

今天重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感觉和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样,第一次读更加感动,现在读反而太过理性,怎么都读不出那种动容的感觉,第一次读更加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时候忽略的细节,也要把忘掉的情节找回,我发现其实这次的感觉和第一次读其实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见解。今天记录一下重读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是电子版本,字一个个从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觉,那种复杂的感觉并不是阅历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锐的感悟力,我现在反而觉得单纯的时候感悟力更强。这次读的是纸质书,字还是那些字,可能让我觉得精彩的地方还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当初读的那种动容的感觉了,可能后半部分还没有读完吧,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此生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钱钟书和杨绛还有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很好,钱钟书希望有一个女儿,像杨绛那样,这是他的原话,书里是这样写的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读起很心酸也很凄凉、压抑,更有一种虚实之间的痛苦,为钱钟书后遭受的打击心酸,还有钱媛的去世,第一次读的时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实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以虚写实,她一直说自己在做梦,其实是实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儿的打击和痛苦。

第三部写的是她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读书,后去巴黎大学读书,并且生下女儿圆圆的经历,这的节奏明快,读起很幸福,他们在英国和法国过的比较自由快乐,钱钟书对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会给她做早餐,杨绛也给他做饭,在国外做饭填饱肚子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事。

第三部写了他们回国后,钱钟书一直在到处谋事,回国后就显得比较压抑和不顺利,一方面受战争的影响,一方面受钟书父亲的影响,他的工作一直不顺利,钟书太听父亲的话,在西南联大还没做够一年就去蓝田谋职了,杨绛劝他别去蓝田,应该等着回清华,但是受不住父亲给的压力,他还是去了蓝田。

杨绛和钱钟书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侣,其实他们之间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过的生活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做饭,不会用炉子,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了做饭,而且做饭成了他们的一种乐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侣的生活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欢杨绛对钱钟书的照顾和在乎,他们之间更像是朋友,他们在牛津时,杨绛一直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只有特别关心一个人才愿意为对方做饭(讲真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写不下去了)。

但是杨绛的角色又不是简单的做饭,她在关键时候还能帮钱钟书规划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让他离开清华的教职,但是钟书愿意去,她就不吭声了,因为他们约定尊重对方的决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做到这点更难。

我觉得那些羡慕他们两人生活的人可以读一下《我们仨》你会发现,生活在平凡处才动人,两个人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能够容忍对方的笨拙更难。

推荐专题: 水浒传读后感200字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的读后感200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