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我们仨 读后感

2023-07-25 22:16:0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仨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仨 读后感》。

第一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先生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题记

读完杨绛先生的92岁高龄所作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不免很是伤感。

我们仨,其实最是平常不过的。如杨绛先生所述,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两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可是,读完《我们仨》,却深刻觉得,这个我们仨,永远只能属于先生一家了。因为,任意一个个体的我们仨,不若能够像杨绛先生家这样,如此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如此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出尘。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俩人都已年老,老人多梦,常梦分离的孤清。于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历历如真的“万里长梦”,钱钟书先生无来由的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总是烟雾迷茫,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路坎坷难走,怪柳嶙峋,九转千回。但女儿钱瑗,那个相伴相助的阿圆,带着妈妈,没走一步冤枉路的,找到爸爸。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虽然钱钟书先生病中,也算是合家团聚。一刹时,钟书先生久病未愈,钱瑗也病了,一家人,寻寻觅觅,聚合离散。在梦里,久病初愈的老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在神秘的古驿道上,寻觅照顾着钟书先生的身体,夜晚又变成轻灵的梦,沉重疲惫的奔忙于各个熟悉的地方之间,空灵的搜寻病中女儿阿圆的消息。

书的开篇只为记梦,先生的文字平淡朴素。这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何来古驿道?为什么古驿道如此神秘曲折?为什么梦得如此深沉心伤?!为什么单纯的亲情中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沉痛忧伤?为什么这么单纯的一家仨,团聚这么难?先生说,古驿道上的警告,有“不知道的事,不问”,可我还是问了这么多。可以见得,身处古驿道中的杨绛先生,该有多么的茫然!

“万里长梦”的终结,“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老人的眼睛,早已干枯得没有泪水。先生的心,从不断的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到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再到经过痛裂、结痂,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石块,每跳一跳,就牵扯

着肝肠一起痛。我终于明白,杨绛先生是用梦幻文学的形式,讲述爱人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独女钱瑗,小名圆圆,虽生于乱世,却是可造之材。只是,世道无常,刘阿姨口中的钱老师,学生口中的钱教授,医生称呼的钱瑗,父母心目中的明珠阿圆,却因为脊椎癌早于父母谢世,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明知女儿不放心的走,明明万般舍不得女儿离开,钱钟书先生昏乱之中,说出了“叫阿圆回自己的家”的话,杨绛先生痛乱的捂紧痛得开裂胸口,还是安慰阿圆安心离去。

一年之后,重病的钱钟书先生下世,白发老妪送走白发老翁。相扶相持的“我们仨”,就此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古驿道上原本艰难相聚的一家,只余下杨绛先生。譬如人生长恨水长东,一片黄叶,秋风凋零,乱石间飘落,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一路上都是离情。在空中打转,在空中零落。失去了家人的家,从此就不复成家,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平静而悲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此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瞬间潸然泪下。百岁老人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同身受。

沉定简洁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于淡雅中,却有荡气回肠之力。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有着百载沉积的智慧与本色。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百岁的杨绛先生,我想,唯有素心兰才能与她般配。

何为素心?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

以梦幻文学的笔触,有着超脱凡尘般的仙思和诗意般的灵慧,然却生性静默、平和,托身于古驿道的幽谷丛林,经霜傲雪,更具历经世事的从容旷达之姿,如兰斯馨。

由此想,人生一世,早应如此,岁月有时,荣辱有止,低调生活,心静如水。

是以君子爱兰。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曾做了一个梦,梦里有我,有锺书,还有我们的圆圆。梦里似真似幻,想要脱离这梦境,却又不知从何而醒。

梦里锺书一声不响地和人走了,说是开会,然而他已上了年纪,又有什么会要开。兴得阿圆最靠得住,三两下就领着我找到了锺书暂居之地。这里驿站密布,家家却开得相似。阿圆牵着我走着驿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狭长,看不见尽头,两旁栽的有柳树,花絮纷吹,自开自赏。我们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见一处残损道路,断口前有湖,一片幽蓝延伸至远处黑点。湖很广,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几只没有拴绳,飘得老远。阿圆左右寻了一阵,指着艘有“311”坠饰的木船叫喊,说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进去,果真是锺书的船。船上空得吓人,不见衣柜也没有帘窗。再去俯身瞧锺书,瘦了,不过几天未见,就薄得像一片枯叶,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镜没了,手提包该是也不见了,看着像个落难的灾民。我低声唤他,他动了动,仿佛睁不开眼睛似的,脸上缠着扭曲的泪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圆也跪坐下来去理他的发。然而不过短暂相遇,阿圆要回家里备课,我也必须在天黑前回客栈,这是这儿的规矩。

柳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新枝未尽,枯枝已袭。我在客栈与木船之间穿梭,阿圆也在周末来看望,倒也乐得悠闲,混过了几个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驾车来了,是来接阿圆的,阿圆说是久病再犯,不过有专家说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为圆圆高兴,过往这病折腾了她不少。送他们远走,孤寂了些,我想也无可厚非。唯有一点,自从圆圆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梦魇,梦到阿圆躺在病床上,与护工聊着天。女婿为她添了冰箱,放着许多吃食,不过阿圆胃口小,总分一半给护工大妈吃了。应当的确是不严重了,阿圆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想要起来批作业。然而没有几周,病情越来越严重,翻身也成了难事,我焦急地发慌,讲给锺书听,锺书听的专注,叫我别乱想,老人就爱做这种梦。直至一日又是梦魇,梦中女婿与专家交谈,方得知早已无药可救,能拖一阵是一阵了。阿圆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锺书讲,他这次没有怀疑我这梦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着泪,他应当也是梦到了。阿圆没过多久就死了,在睡梦中,走得很安详。我从未想过我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窘境,其实也说不上,阿圆也早已成了白发。不过说着也奇怪,阿圆逝后,我再没犯过梦魇。

于是两个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记”阿圆的死。

大约过了几个月,锺书发了高热。

留我一人活在梦里,“忘记”他们的死。

不知道两个痴子,会不会忘了吃早饭。我早教训过他们早饭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记了没有。

第四篇:《我们仨》读后感

前段时间陪女儿去书店买教课书,无意中听到有两位看起来颇有学识的老人在讨论一本书的内容,听上去比较触动,便特意询问了一下书名,老人很热心的告诉我说是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在书店看了一会儿,意犹未尽,便买了下来,看完后颇有感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写的篇幅比较少,没有着太多笔墨,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瑗瑗旧病复发受病痛折磨,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重点描述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的回忆。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每读几页便有令人动容的地方。

钱钟书夫妇在动荡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儿钱媛又弄常的孝顺,而且他们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不离不弃,及橐簧娜耍攀挡灰住W詈玫母星椋⒉皇欠且煤淞伊遥雌爻Γ樯睿菀紫嗌恕C扛鋈硕加凶约旱娜钡愫筒蛔悖礁霾煌昝赖娜耍叩揭黄穑嗷ッ植共呕嵬暾T谒尘呈保焕氩黄辉谀婢呈保嗷シ龀郑窒喟椋且患嗝葱以说氖虑椤

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羡慕。杨老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

每日励志: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一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里,我试着接受了“我们仨”的温暖与沧桑。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的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这是一个梦,一个虚幻却又真实的梦。在梦中失散,在梦中分别,梦中凄凄惶惶,却充满万千思念。梦里四顾彷徨,那人不在,梦醒身旁温热尚存。害怕别离,害怕那种手足无措的彷徨。我很幸运,16年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生离死别。也很不幸,在今年的清明节我目送我的大表叔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火化之前的最后一眼,他似乎还是生前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也似乎昨天他还在唤我小名。一个梦一个寻寻觅觅十几年的梦,梦中人在天亮的那一刻,晨曦微醒,他挥了挥手,说:就这样,走了。独留他人泪目。表嫂本来很平静的为他整理着着装,可是啊。看见朝夕相处数十年的枕边人就那么离开。终是忍不住嚎啕大哭,泣不成声。杨绛先生微微叹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表嫂何尝不是。人生的死别生离,一场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在《我们仨》第二部中,杨绛先生开头写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都是梦。”这一篇章,梦境与现实交错。钟书在客舍,阿圆在医院,而“我”两头奔波,梦里辗转。“我”陪伴着他们,“我”送别了他们。回不到从前的美好,只能在梦中一遍遍温存。阿圆终于还是回到了属于她的“自己的家中。”那里没有杨绛和钟书,只有阿圆自己。“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了。”“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直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对圆圆的爱,随着她的离去而变成令人心痛的诅咒,心活生生被剜下来一般,是骨血经脉撕裂的疼痛。这个梦不再像以前那般温馨。曾经那个万里长梦若是能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那该多好。生活累了,把这万里长梦的美好,取一部分,细品,抚慰破碎的心。把一个又一个的小梦拉成万里长梦。

相守相助,相聚得失。想把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放慢,拉长,一直到未来的未来。我和我所珍视的人和物,不会别离,不会悲伤。曾经是这么想的。

可是啊,在“我们仨”温暖感伤的文字中,我明白了。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摧,我们在人生道路已走到尽头了。”

婵婵:世界上最残忍的不是久久不相遇,而是当生命线交织再一起后不得不的离别。每个人终会历经生离死别,最终化作一捧黄土。愿你我都能再短暂的一生中快快活活,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守一起,相聚一起。

第六篇:关于《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推荐专题: 我们仨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