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金家2000字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巴金家2000字读后感(合集)》。
《教育的根就是家》篇幅不长的文章道出了最简单及深刻的育儿道理,我非常认同,可以说在我们家也在很好地摸索实践中。作为一篇命题作文,需要我们家长谈谈读后感。我的理解便是理清家、孩子、父母和教育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谈谈我们粗浅的认知。
我们的家
爸爸,妈妈还有阿诚,我们三人组成了温馨的小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成长在我们的大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感谢家里的每个成员给予阿诚无限的爱与包容。
孩子、父母与教育。
孩子的成长,就好比树木的生长一样,想要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需要有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定时地松土,定时地浇水,足够的日照和养分等等条件。
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两个字: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学、从善如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我们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在这过程中,父母确实因“教育”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那么,为了释放这些压力,可能会有情绪管理不到位,冲孩子发脾气;也有的会将教育寄托给学校,亲子中心等等。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小到衣服穿多穿少,一日三餐吃得是否规律,到现在选取什么兴趣班等等。在小家庭中的我们常因这些小事争论,甚至也会波及到大家庭的成员。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开始学习,介绍一些对我们特别有帮助的书,比如《父母效能手册》;《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林文采的《心理营养》等等。每次看完后,都尽可能地梳理清楚,将看得到内容想明白,有时间就写下来。像今天这样的方式,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赞成的,因为很多时候看得时候引起共鸣,设身处地想明白,再将想明白的整理成文稿写下来,是一个艰难而深刻地过程。然而,能将文章引起的共鸣记录下来,我想应该也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实战了。
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我们不能忽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地自己。也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内心常有自责,自从阿诚上幼儿园,除了9月1日的亲子半日游,我没有接送孩子一天。但是因为我和阿诚在三周岁之前一直建立很稳固的关系,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他,因为我上班的时间要早于他上学的时间。阿诚很明白,他也不会愿意去破坏我们良好的关系,反而会常告诉我“妈妈,你明天早点回来,陪我们一起吃晚饭”;“妈妈,出门的时候注意安全”;“今天有风,不要骑自行车了打车去上班”。也正因为很好的关系,我们的每句话,我们的“教育”,他都接受。
教育环境。
当然最感谢的依旧是家人,也是文中提到的“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我将这句话理解成两层含义:1.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为重要;2.大家庭的成员,但凡与孩子亲密接触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我们的大的观点,教育步调保持一致。
最后,再次梳理下文章的重点内容
(1)家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土壤。
(2)家长是一种职业。
(3)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
讲的真是一点没错。慢慢地,我们开始明白。作为父母,
第一,要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静等花开!(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特质)。当张老师、李老师告诉我们,阿诚动手能力偏弱,画画的时候因为怕自己画不好而沮丧时,我们是这么做的。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成长,保持家庭关系时刻稳定发展。
第三,学习做自己的好父母。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真正做到高品质的连接。在一起,人在心在神在,所谓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们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12月31日我们一起开了家庭跨年晚会,导演主持唱歌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第四,做好榜样。学会倾听,学会述说,学会表达,让爱的种子在我们家中生根发芽。真正学会听与说,必须建立在高质量陪伴的基础上,当你懂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其实知道接下来他要说什么,但是必须忍住,只有每次忍住,等他说完,你会惊奇地发现他又长大了。我想这样的倾听、述说与惊喜,值得每位爸爸妈妈去尝试。
最后,引用林文采《心理营养》书中写的,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也会常伴我们一生。
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动……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终于,新、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达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觉慧劝觉新帮助已被强制订婚的二哥与他真爱的琴结婚的段子――“‘你为什么这样生气?他们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没有用?你也这样说?怪不得你不肯帮助二哥!’‘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觉新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记得爹临死时是怎样把我们交给你的?你说你对得起爹吗?’”觉新被击中了伤处,“‘我如果处在你的地位,我决不像你这样懦弱无用,我一定会亲自断了冯家的亲事!”觉新这时早已抽泣起来,最后,“‘你真是个懦夫!’觉慧这样地骂了哥哥一句,就走开了。剩下觉新一人,房里十分孤寂,十分阴暗,空气沉重地向他压下来……”是的,多么激烈与深沉的矛盾啊!觉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与无谓的牺牲多对得起爹一些么!而如果继续下去,琴不将是第二个梅么!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无边的黑暗中思考……
这种由矛盾所导致的黑暗是读《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然而《家》中却会时时在那些空隙之处让你看到火光。思维突然游走到了梅与觉新妻子的那个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他当初真不该娶我。…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杜诗说: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泪少很多,可心却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不值得你怜惜的……’这荡漾着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它们一字字、沉重地压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凄凉的微笑,感动的微笑。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欢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以后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而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爷刚骂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这里――失望,幻灭,黑暗。没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和孤寂,这时候他才明白他在这个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迟了……在他临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到了那个房间――“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觉慧,他的嘴唇动了,瘦脸上的筋肉弛缓地动着,他好象要做一个笑容…‘你来了。他…他……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唉,要……扬名显亲啊。我很累……你们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闭了口,手冷了……”
又一个人死了,是瑞玉,是在临产时……终于,“觉新的两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你的忙,我现在一定帮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语:我们这个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帮三弟成功。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我实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举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读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维才会真正有所感悟,心灵才会真正有所感动。也在此真诚地希望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推荐专题: 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 检讨书2000字 巴金家20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