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成长的读后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成长的读后感(推荐6篇)》。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多。中国,向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曾被列入“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并且至今只有中华文明是被继续流传下去的。
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从“三皇五帝”那个年代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香火就开始源远流传。人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制造出了一件又一件伟大的发明。如编织术、汉字。名气最大的要数那“四大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当然发明可不是古代的“专利”,现代也有,而且更多。如火箭升空、机器人等高科技发明。可无论发明的再多,也无法抑制死神的到来。可却有一样东西,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却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那就是――爱。
从古到今,爱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哪个时代,爱都是一样的。爱有很多种类,如父爱、母爱等。可却都有一个特点:都是无私的、纯洁的。为什么当火灾发生时,父母会不顾一切先去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地震发生时,已经出来的老师还要冒着死的危险去救学生?那都是因为爱。爱,能改变世界。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永远不变。爱也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去爱别人,那样,别人也会来爱我们。就不会有战争、杀戮了。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真正告诉我们的吧。
工作之余,读朱永新老师写的《读书与教师成长》,文章属于半白话文,所以有些话语似懂非懂,就这样囫囵吞枣地读完了第一遍。一有空,我就细细地去品味、去咀嚼其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其深意、道理。一本书读完了,的确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读书,使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学生也热爱读书,与书为伴,营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会。
教师的读书,要有选择,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仅要广泛地阅读报纸、杂志,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还要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特别是教改方面的书。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教师不仅要广泛地读书,而且要学以致用。利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来塑造我们的人格,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最纯、最美、最多的知识。
总之,只有热爱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营养,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显示为师者的风范。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它使我深有感触。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尊重每一个人这个篇章。
我相信: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动作,都能够表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不取消戏弄,这是对同学的尊重;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不让他们操心,这是对父母的尊重;在食堂就餐后,把椅子和餐具放整齐,这是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尊重……
得过诺贝尔奖的德兰修女,一次走在路上,被一个乞丐拦住了路,乞丐说:你是咱们“穷人的圣母”,我想把我今天仅仅讨到的二十九分钱给你,来表达我的心意。德兰修女会得到四亿多美元的善款,所以他们根本不缺钱,这二十九分钱对她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
很多人都会想:这二十九分钱有什么用,我才看不起这点钱呢。可德兰修女最后却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收下了这二十九分钱,还给了乞丐晚饭吃,这时拘谨的乞丐笑了。这是德兰修女对一名穷苦乞丐的尊重,我也觉得穷人虽然穷,但是也值得我们去尊重。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威灵顿公爵就发现赞美是一种力量,我们要学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能老在背后觉得他这不好,那不好的。所以平时要多赞扬人,少批评人。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礼貌用语,在早上上学时,看见同学和老师,应该说声早上好;在你伤害了别人时应该说声对不起;放学时应该对同学说声再见。这些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事,但这样说一声简单的话语,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新的道路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下一步就是要靠我们顽强地走下去,让我们一直与文明美德手拉手,结伴向前走。
暑假期间我借了很多书,也经常让妈妈带我到书店里看书、买书,有时在书店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读书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一日不看书,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浑身感觉不自在。看书,让你告别孤独寂寞,让烦恼一扫而光!书,还是我生活的导师,它教我怎样做人,给予我人生的启迪。当我看了《淘气包马小跳》,被他那充满幼稚的想法逗乐,为他异想天开的举动而大笑不止,也被他为保护餐馆里的野生动物不惜一切代价的爱心而感动。读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这本书,福尔摩斯机智地破了许多的奇案、怪案、疑案。场景惊险,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使人身临其境。《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使我大开眼界,书中的很多人物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爸爸有时严厉的批评也是一种爱。《爱的教育》一书,它教育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彼此友爱……。
读书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读《中国国家地理》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我仿佛游览了我国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有了书这样的好朋友,让我不断充实自己的闲暇时光。
随着知识的增长,我看书的范围越来越广,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只要一有空,我都会读书。阅读使我思考,使我学习,它教会了我淡定与从容、宽恕与谦卑,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读书是一种享受。从小到大,书就像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爱读书,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终身成长》一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讲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是相信人的才能是可以发展的。只要通过努力和有效的方法,任何能力都会取得进步。如果将困难和挑战视为在学习的机会,并热爱挑战与学习,就能收获成长。
“全书都只是在灌输一个理念,你不是高智商,你通过刻苦学习还是可以达到高智商的成就,但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高智商和天赋型只是花了少量学习时间就获得了你要花上多年的努力,而书中还只是举例那些可学习得到的,那些音乐和绘画的领域,你再努力,都还是个庸才而已。最怕这样瞎激励的。”这是豆瓣上对本书的一则评论。我并不认同。划分人为庸才和天才本身就属于固定思维模式的作法。我相信通过刻苦努力和合适的训练方法,能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得出音准好的歌曲,也能让人画出厉害的画作。
固然,唱歌不跑调不意味着成为专业歌手,画画画得好看也不一定能成为名画家。这就像我们的大学培养出很多声乐专业、绘画专业的学生,但称为歌手和画家是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决定的,这其中可能包含天赋(先天条件)、机遇等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但我们所追求的,难道就一定是比大多数人都强的那种“不凡”吗?成功就一定是比他人优秀、有钱、有才华吗?
如果这本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传统的成功学,那我会感到有点可惜。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如同动画电影《Soul》里说的一样,“火花”其实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你的激情与热爱。梦想并不是用来做梦的,甚至不是用来作为目标去实现的,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如果你是一个从不止步、追逐梦想的人,那么你的“火花”就一直都在。这“火花”是:努力本身就是意义,不断挑战,勇于求索就能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
幸福感是挑战难题带来的。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游戏的意义不是最后的胜利,而是过程中的那些险阻、意外,和我们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巧妙的化解。我们的想要的不是成功,成为天才,而是我们对人生中一关关挑战拥有了内在驱动力。在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所处现实的忘我状态,乐趣全然来自于过程,外在的报酬产生的动力反而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是本身已经是一种绝佳的体验,是一种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幸福感。
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成功只是它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不过多放大“成功”,才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与价值。
第二次读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读得很快,开始写读书笔记啦。下面的段落摘自第一章关于沟通的经验,罗杰斯描写倾听的重要性,什么是真正的倾听。倾听的困难不在于是否理解对方的话,而在于是否扭曲、预设、操纵、诱导对方,如果自己的主观意识介入对方,很难产生真正的倾听。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听到内心深层处,并且仅仅是倾听,不做任何评价、判断、表扬,或者评估。当你心理处于压力状态,有人真正倾听了你,并没有附带任何评价,没有尝试分散你的责任,也没有想改造你,这种感觉真的好极了,压力纾解了,体验到的恐惧、内疚、绝望、迷惑都得以抒发。这就是体贴、同情和关怀的倾听。
自我要求:当我不能倾听他人、不能理解他人的时候,如果仅仅是由于缺乏理解、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话语本身理解的困难,我会对自己有一丝不满意。我真正讨厌自己的,不是因为我非常确定他将要说什么而不去倾听,而是当后来我意识到我听到的只是我确定他会说的话,我根本没有真正的倾听。
更糟糕的是,当我扭曲他的信息,使之成为我希望他说的话时,我就只听到这些。只要把他的话稍微改动一点,意思稍微歪曲一点,他就不仅看上去说了我希望他说的话,而且成为了我想他成为的人。只有当我意识到他的抵制,或者我自己慢慢意识到我在巧妙地操纵他时,我才开始厌恶自己。在双向沟通的那头,当你获知别人倾听到的是你根本没有说过的话时,会有多么沮丧。
非倾听、非理解、非共情的伤害和打击:当我努力将最深层的自己、内心最私密的地方、内心世界,吐露给别人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理解,我有多少绝望、多么自闭。当我冒险将自己非常私密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时候,他并没有接受到这个信息,也没有理解,我就觉得非常受打击,而且非常孤独。我后来慢慢明白,这样的经验会促使一些个体患上精神病。这让他们希望自己被他人理解的愿望破灭。一旦他们不抱希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越来越混乱。而他们,也就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再也不能活在与别人分享的体验中了。我非常同情他们,因为我知道当我试着分享自己的珍贵的、敏感的内心世界,而获得的只是评价、安慰,甚至是对我意思的扭曲时,我最大的反应就是:“这有什么用!”我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才是孤独。
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创意、活跃、敏感、精确、同情、不带评判色彩的倾听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提供这样的倾听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生命的某些时候,有这样的倾听确实帮助很大。当我倾听别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在成长了;当我被人倾听的时候,我又非常确信自己成长了、放松了、也更强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