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我们仨的读后感400字(推荐6篇)

2023-02-27 00:09:5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仨的读后感400字(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仨的读后感400字(推荐6篇)》。

第一篇:《我们仨》读后感

初见此书时,我还推崇华丽的词藻,晦涩的语言,带着“读书人”的尖酸刻薄,认为书的名字过于平凡。可读完此书后,我竟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去替代。我们仨,读来仿佛有种平静的力量,好像此时此刻,我们已经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专属名词,任何外力都无法分开。此外,还有一种骄傲,源于永远都不会失散的底气和心安。书中所言: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同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书的第三部分《我们仨失散了》描述了一个“万里长梦”。“我”变成了一种虚幻,夜晚去见女儿圆圆,置身于她的梦中,白天陪在丈夫身边,向他讲述女儿的近况。最后,女儿去世了,丈夫去世了,我们仨也失散了。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离愁溢满在字里行间,起初找不到丈夫的迷茫焦虑,看到女儿住院的忧心,日夜不停奔波的疲惫,与至亲别离的悲凉……

我读着文字,自己也化作一缕烟,飘入那个梦中,一切如梦似幻,周围的人和场景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真真假假。然后,我的至亲出现了,心中突然有了依靠。我游离在我们仨之间,因为他们的痛苦而狂躁,却无能为力。后来,他们走了。我也跌于尘土,散于风中。

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书中说: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对啊,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有人说:“长痛不如短痛。”可心底还是偷偷地企盼,希望能够再多一些陪伴,想迷失陶醉在当下的温暖中,刻意忽略逼近的离别之日。

书中说: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有限性,人生才更加丰富吧。不过“夏虫不可语冰”,对于人生,不可能用几个词就加以诠释,更不能故作老成,妄下断言,还是且行且悟吧。

我一直以为,亲情是最难聊的话题,只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其身影。就像手捧起水,水会渐渐从指缝中流出,最终寻觅不到水的踪迹,但可以从指尖的湿润中得知它的存在。

这一次,我想写它的别离。

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以相伴永远为目的,但亲情不是,从一开始,离别就为这段关系标注好了结局。可是,这注定的结果并没有阻挡我们去爱与被爱,流淌着的血液无比坚定地:“我们亲密无间,我们仨,是一家人!”

第二篇: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第三篇:《我们仨》读后感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第四篇:书籍《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读很多的随记也写下很多的文字,浅浅淡淡似乎还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稳自由惬意和一种特殊的安静的力量。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是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读后感,有温馨的亲子互动的片段,有亲人生死离别的悲痛瞬间。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还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一开始就是写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化,钱钟书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的磨难后得病离开了,而在他离开之前,他们的女儿杨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觉得全文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第二部分吧,这是杨绛先生将他们仨刻画得最淋漓尽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长的亲切互动,有福气之间的小吵小闹,有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在第二部分还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小编最喜欢的片段应该是杨媛刚出生和童年的时候,她是很乖的`孩子,会逗父母开心,在生病的时候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这是多么让人疼爱的孩子。

小编我其实是不太喜欢离别的吧,我觉得有时候分别了,就可能再也不见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避免不了离别,我们总会不舍的,也有人会坦然面对,他们觉得毕竟在同一个世界不会再也不见的。《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在最后描述了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先后离世的过程,在这期间她有过悲痛,有过回忆,最后只剩下思念还在她的生命中,这是令人梗咽的结局。

在最后小编想说在我们还年轻,父母还能与我们常言欢笑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吧,想想那个童年不断捣蛋让父母生气的自己,想想那个为了我们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餐的妈妈,那个放弃出差陪着我们出去郊游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负世界的温柔,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第五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朴,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忽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布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静静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每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告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平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用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崎岖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智慧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第六篇:《我们仨》读后感

感动、艳羡又心疼,但是却继续想读下去。

原本应该只是家庭琐事的流水细账,却在先生平实简朴的记述中,完全不见琐碎,只感一家三口间相互的爱意、理解和体贴。即使历经苦难,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乐。对于苦难风雨,都是一笔带过云淡风轻,倒是别人的帮助和善意、我们仨的小趣事记录详细。这份达观淡然,实在是大修为。

先生和钱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坛佳话。一段感情也许始于一眼之缘,而历久弥新最重要的基础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赏,而后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两老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教科书般的榜样。先生对钱老去蓝田任教一事的态度,无疑彰显了大智慧。钱老生活中的憨气与呆气,先生也不强求改变,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钱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乡交代阿瑗照看妈妈的种种细节之中,对妻子的爱意体贴,也看得心里温暖。及至后期动荡之中,两老淡泊离群索居,逛动物园、探险,也是自得其乐。

一边看书一边心疼先生。从我们仨,到阿瑗病逝,钱老离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忆记录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写下爱女和丈夫离去的细节,浅浅数语,却无异于重揭伤口。同时也心疼阿瑗。那么聪慧那么懂事那么乖巧,病入骨髓到无法坐起,书信之中依然幽默风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儿不吃草”,潸然泪下。

真好,他们仨又团聚了。

推荐专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400字 我们仨的读后感400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