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城第二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城第二章读后感》。
《边城》是一个平凡中带着些许哀伤的故事,但它的哀伤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渗进去的。在开头,作者用明丽的笔调描写边城茶峒的平静美好,用欢快的语言叙述了翠翠与祖父的一唱一和,那哀伤隐藏的那么深,以至于我误以为这会是个美好而充满欢乐的故事。
我喜欢文章开头对茶峒人家淳朴的描写,特别是对妓女的浑厚,作者用了一大段话叙述。茶峒生活是那么美好,祥和得如同桃源,让我生出了无限的希冀与向往。作者写此文章时,是战乱的年代,中国再难见到如此宁静祥和的画面;而当下我们读此文章时,是物欲横流的时代,《边城》中鸡犬相闻的景象,恐怕更难见到。两相比较起来,让人不免生出几分哀伤。有研究表明,当代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低,导致现代社会是个缺乏信任的社会。再看《边城》里的这句话:“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如此直白不留面子,我心中的哀伤又添了几分。
故事中翠翠与顺顺的两个儿子的爱恨纠缠也充满了哀伤。祖父问大老要走车路还是马路,别人问二老是要碾坊还是渡船。故事便在矛盾中发展。社会也在矛盾中发展。车路是新,马路是旧;碾坊是众人都会选择的安逸的人生,渡船是我们想得到的却充满荆棘的人生。面对这些,我们常常是不知所措。大老先选了车路,但最后被迫选择与二老一同走马路,新的有时并不如旧的,唯有真情能动人心;二老坚定地选择渡船,却因为大老的死和来自家里的压力选择出走。有的时候,我们无论做怎样的选择,都不尽人意。这便是生活的悲哀,这便是它带给我的哀伤。
哀伤在故事结尾达到了高潮。突如其来的洪水,坍塌的白塔,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的渡船,以及悄无声息随渡船走了的老船夫,这种种,使得还带着娇气的翠翠几近崩溃。带着遗憾与担忧,老船夫在睡梦中死去,徒留不知前路何方的翠翠。这便是新旧的更迭,旧时代已消亡,新时代却还未看清前路,这便是时代的悲哀。结合时代背景,我联想到那时的中国,几经战乱,亟需救亡,每个人都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等待不知何时到来,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光明。于是翠翠只能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人。多么悲哀!
即便如此,沈从文内心还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渡船走了,还可以再造一条;白塔坍了,在茶峒人的捐献下,又重新修好了;翠翠等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但还是有可能“‘明天’回来”。哀伤,却不失希望。谁又知道,毁灭后的世界,不是除旧迎新的时候?当代人的信任感再低,也总有勇者站出来抵抗这一切。所以,我们不该绝望,只应相信明天会更好!
世界或许令人哀伤,但希望仍在!
我四处寻找下一本要阅读的名著,也不知道为什么,《边城》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许是命中注定我要和这本美丽的小说邂逅吧。
在旅途中阅读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在每天令人疲倦的课程或行程结束后,在宿舍或酒店中轻轻翻开那柔和的纸张,把自我投身于那优美的文字中,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边城》的情节十分的简单,三个春去秋来化为三个端午,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老狗。三个人平静地生活在河边的茶峒,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平静。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日趋冷漠,看客心理也越来越强。为了自身的利益,许多人可以不顾一切。社会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和谐而温暖,越来越多的财富反而使人与人变得冷漠,宽敞的道路使人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狭窄;高大的楼房使人们的形象更加的矮小。
而《边城》给我们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与善良。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开始就在河边掌船,五十年来没收过渡河的人一分钱,别人硬要塞给他钱他一定不收。在这样的人启示我们,令我们敬佩。翠翠只是个善良单纯的小女孩,不会因对方的地位和渴望与他成亲,她只遵从她的内心。她喜欢的二老出门,她就等待,一个人默默地等待。两个年轻人非常的淳朴、憨厚,见到撑船的老人就爽快的打招呼,没有扭扭捏捏,没有做作,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就勇敢地去追求,兄弟俩公平竞争;在翠翠的爷爷不幸去世后,周围的人都来帮忙安葬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人与人之间这样的关系难道不好吗?我非常向往书中书描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虽然生活条件比我们差得远,但是每个人的心都是热的,都随时准备去帮助身边的人,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作一个生活在边城中的人。
《边城》也是沈从文对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翠翠幼年时就没了父母,跟着爷爷一起长大。她从小就是孤独与寂寞的。在爷爷去世后,自己一个人面对生活,又有着一些希望,这不是也是很多人现实的写照吗?
但是这部小说为什么叫《边城》呢?也许我们要去问问沈从文先生才知道了。
也许等哪天有时间了,我会再去品味这优美的《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