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搜神记读后感1000字

2023-02-03 00:06:2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搜神记读后感1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搜神记读后感1000字》。

第一篇:搜神记读后感

《搜神记》是一本文辞极其优美的小说。树下野狐是北大文学专业出身,语言功力极强。每章开头结尾的情景描写无需多言,我每次都是抄的这些。《搜神记》第一部我完整不漏地看了至少4遍,导致我的语文水平急剧提高,文言文也成了我的爱好。它让我爱上了语言文字。

《搜神记》是一本关于爱情友情以及世界观的书。热情似火却只能敌对的雨师妾,清丽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姑射仙子,痴情不悔乖僻反复的纤纤……每个男子心中所有完美女性都能在这里找到。而骁勇善战木讷情义的蚩尤,谁不想有这样一个兄弟?本书用虚构的情节,以最浪漫的方式,将每一个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还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

读此书以前,我不懂这世上有如此的爱恨情仇,不懂这世上有如此的阴谋诡计,也不懂,什么是刹那芳华,更不懂,世界是这么的`精彩。它给了我一个梦,一个遥远却又能触及的梦。

《搜神记》教会我感动。我已经有七年未读此书,但是书中的情节人物,基本都存在脑海里,每每想起,都会唏嘘不已。我虽然是个男的,但是看此书的时候可真没少流泪,爱恨情仇能写到此番地步,我真的服。姑射对拓拔真情流露的那段,这真的就是我心中最美的爱情。一个男的哭哭啼啼确实有些不妥,但是我真的很容易被感动,在此书以后。

《搜神记》是一本让人成长的书。从龙神对拓拔的那句“若无呷蜜意,切勿攀花枝”到为雨师大战双头老祖,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烈烟石从打开心扉爱得去熔岩喷薄,再到破开心锁,向死而生,爱也是牺牲。当晏紫苏背着蚩尤走过天涯,又到海角,有那一声呆子,又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呢?

这是杂志给以的评价:“《搜神记》不仅继承了《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作品的优秀特质,更博采众长,将神话、魔幻、武侠、言情、地理、人文、上古历史糅于一体,以史诗般的笔调再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洪荒时代,重构瑰丽雄奇的中华神话。其思想之浩瀚、行文之奇诡、文笔之瑰丽、言辞之诙谐、情节之跌宕,已使其从纯粹的娱乐式的赏析中跳脱出来,令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作品本身亦成为奇幻文学史上不得不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这其中,读者可以看到武侠和玄幻前辈的身影,而少年人的无羁想像和豪放心灵,更加使其青出于蓝

最后,科普一下这部小说:

《搜神记》是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树下野狐。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的洪荒时代,随着天下公认的领袖神农氏的去世,各族群雄。

第二篇:《搜神记》读后感

物是比人更长久的存在,因为时间,他们成了精灵。

只是,楚辞里的山鬼精灵是既放肆又顽艳的,为什么在四百多年后的《搜神记》里,却是如此质拙与蒙昧?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古人说心疑生魅,妖怪的源自,是人心的惑乱吧。篡位弑君、征战杀戮、白骨千里、贪愚欺诈……天气清明,神明自然可敬,末法乱世,神明远遁。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于是这世间,马生人、女子化为丈夫、人生龙、两头共生、城沦为湖等等触目皆是,令人饭呕令人厌读。但是干宝,就抱着一份诚恳与严肃,以写真写实的笔调,志怪志奇。

楚辞的山鬼有南国的风情,搜神中的妖怪就像汉时的人,质朴讷言,面目模糊,不知其来,却也浑朴自然。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中之怪龙、罔象,土中之怪贲羊。记载中说:‘罔象’如三岁儿,赤目,黑色,大耳,长臂,赤爪。”若是画在笔下,不知究竟怎生模样。喜欢宫崎骏《幽灵公主》中山神的模样,性情温和,善恶莫辨,五色缤纷。要是将来有人能为《搜神记》中的鬼神一一画像,出本图说,甚至编成故事,该是很好玩的事吧。

一直喜欢日本各种鬼神的动漫,《龙猫》《百变狸猫》《夏目友人帐》《滑头鬼之孙》等等,爱屋及乌,买了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可是,哪里比得上我们《山海经》的原朴,《搜神记》的广博,《聊斋》的深情呢?

中国的妖鬼故事那么好(且不论神明),董仲舒戏老狐狸,令人莞尔;张华擒狐魅,令人叹息;王周南克鼠怪,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古人自庄自重,对鬼神亦敬亦远。现代人对鬼神不敬亦不远,是以吸血鬼与狼人结伴,蜘蛛与蝙蝠侠乱飞,可都是舶来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属于本土的鬼神文学呢?

想起《夏目友人帐》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妖怪,它会在楼板里跑跑跳跳制造奇怪的声音。可是并无害,只不过是用旧的茶碗盖日久后成了精,主人家有难的时候会帮着挡灾。后来有一天,夏目真的在屋前的角落里看到碎了一地的碗片。这世上有坏的妖怪,也有好的妖怪,不是吗?

不过,即使那样,我也只是想在书里见识一下罢了。

第三篇:《搜神记》读后感

说到鬼神,大家一定会毛孔悚然,鬼一般长得千奇百怪吓唬人。有一本书,书中的鬼神并不可怕,那就是《搜神记》。

搜神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干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干宝编著的书目多达26中,近200卷,只可惜许多都没能流传下来。

《搜神记》分为五个部分:人鬼斗智、正气永存、神怪有情、奇闻异事和神功异能。他的内容主要有民间传说、妖狐鬼怪故事以及神奇怪异之事。《搜神记》中所讲述的神鬼故事,有的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的表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有的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的反映人们对不平等制度的英勇反抗等等。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崔少府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名叫卢充的人,打猎时误进了崔少府墓,崔少府热情款待,并让崔小姐与其成亲,三日后卢充回家看望家人,才知道自己进的是他的坟墓。四年后卢充接过儿子,抚养成人。这是一个人与鬼的生死未了的爱情故事,作者干宝用了一波三折,夸张的写法,把情节做的生动,让人有阅读感。

虽然故事长短不一,但每个故事都自成一体。具有完整的结构,细致的伏笔和优美的意境。

第四篇:《搜神记》读后感

《搜神记》是一本文辞极其优美的小说。树下野狐是北大文学专业出身,语言功力极强。每章开头结尾的情景描写无需多言,我每次都是抄的这些。《搜神记》第一部我完整不漏地看了至少4遍,导致我的语文水平急剧提高,文言文也成了我的爱好。它让我爱上了语言文字。

《搜神记》是一本关于爱情友情以及世界观的书。热情似火却只能敌对的雨师妾,清丽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姑射仙子,痴情不悔乖僻反复的纤纤……每个男子心中所有完美女性都能在这里找到。而骁勇善战木讷情义的蚩尤,谁不想有这样一个兄弟?本书用虚构的情节,以最浪漫的方式,将每一个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还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

读此书以前,我不懂这世上有如此的爱恨情仇,不懂这世上有如此的阴谋诡计,也不懂,什么是刹那芳华,更不懂,世界是这么的精彩。它给了我一个梦,一个遥远却又能触及的梦。

《搜神记》教会我感动。我已经有七年未读此书,但是书中的情节人物,基本都存在脑海里,每每想起,都会唏嘘不已。我虽然是个男的,但是看此书的时候可真没少流泪,爱恨情仇能写到此番地步,我真的服。姑射对拓拔真情流露的那段,这真的就是我心中最美的'爱情。一个男的哭哭啼啼确实有些不妥,但是我真的很容易被感动,在此书以后。

《搜神记》是一本让人成长的书。从龙神对拓拔的那句“若无呷蜜意,切勿攀花枝”到为雨师大战双头老祖,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烈烟石从打开心扉爱得去熔岩喷薄,再到破开心锁,向死而生,爱也是牺牲。当晏紫苏背着蚩尤走过天涯,又到海角,有那一声呆子,又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呢?

这是杂志给以的评价:“《搜神记》不仅继承了《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作品的优秀特质,更博采众长,将神话、魔幻、武侠、言情、地理、人文、上古历史糅于一体,以史诗般的笔调再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洪荒时代,重构瑰丽雄奇的中华神话。其思想之浩瀚、行文之奇诡、文笔之瑰丽、言辞之诙谐、情节之跌宕,已使其从纯粹的娱乐式的赏析中跳脱出来,令人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作品本身亦成为奇幻文学史上不得不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这其中,读者可以看到武侠和玄幻前辈的身影,而少年人的无羁想像和豪放心灵,更加使其青出于蓝。

第五篇:搜神记读书笔记

《搜神记》读后感

伍蓉

《搜神记》里面有天上玉女、韩凭夫妇、秦巨伯、李寄、干将莫邪、吴王小女、卢充等篇。这种小说句式长短相间,给人抑扬顿挫的感觉,读之朗朗上口。通篇用词干净,言简意赅。写人状态有写得特别好的,几千年后读来,仍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可见从古到今人的衣着变了,但一些神态依然如故。如天上玉女篇里写主人公“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寥寥数语便把此人睡醒后由于相思梦中神女而如醉如痴的神态尽数雕刻出来了。再比如韩凭夫妇篇里写那对情人化作鸳鸯后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多么缠绵,多么悲怆啊。再比如吴王小女篇里写女主人公死后跟她情人相见时是“左顾宛颈而歌曰”,多么凄婉而又柔美的一个姿态啊,虽然没用其它字眼去描摹脸上的表情,但我们早见她泪如雨下了。这样的好句子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多记了。

再来略微谈谈它们的故事情节,因为《搜神记》搜集的是一些神祗灵异、人物变化的事迹,所以奇异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我姑妄认为小说刚开始做的时候,纯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而愉悦人的精神。干将莫邪篇大家非常熟悉,它是一个惊奇接着一个惊奇,令人不忍卒读。韩凭夫妇篇、干将莫邪篇、故事情节都比较悲凉,但结局总有那么点喜剧色彩,后来的梁山泊祝英台跟韩凭夫妇的命运相差无几,都是爱情遭到阻力,然后双双殉情,虽然生不能如愿,死后却终于相依在了一块,不过一个化作蝴蝶双双飞,一个化作雌雄鸳鸯。而干将莫邪篇里让别人拿自己的人头去报仇的情节与燕丹子篇里荆轲拿着将军的人头去刺杀秦王的情节又几相同也,只是一个报仇成功,而另一个刺杀未遂。而天上玉女篇和卢充篇里的情节我想男人都是喜欢的,当然大家更喜欢天上掉下一个玉女而不是与女鬼作亲。而秦巨伯的故事却是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套路,我姑且把它说成否定之否定的套路,先是故事中的老头把路上两个装扮成他的孙子打他的鬼当作孙子,回家后两个孙子好说歹说总算让老人相信刚才遇到的并不是他们俩而是鬼,最后老头喝醉酒在路上遇到出来找他的两个孙子时,他便确信不疑地认为那是鬼装扮成的,便把他们杀死了。这样的故事套路在以后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只是不知道始于秦巨伯这篇小说。篇2:《搜神记》卷十一部分内容读后感

《搜神记》卷十一部分内容读后感 摘要:魏晋南北朝小说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今天我主要想写的是志怪小说中讲述鬼神怪异类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部分内容的读后感。《搜神记》的原著早已亡佚。所以鲁迅称其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据考证,干宝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他采集的不少作品已含有反抗邪恶,追求合理生活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也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成为流传千古而不朽的神话,如《董永》,《三王墓》等,它也客观的反映了人们当时的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从古至今,心地善良,机智英勇,反抗压迫一直是人们久唱不厌的主题,即使是在当今这个西化思想泛滥的时代,这依然是非法律而比法律更深入人心的传统道德规范,依然在很多领域制约当代人的行为,成为一种无形的准则和秩序。《搜神记》的取材很广泛,有歌颂为人民除害的,又有仙女下凡帮助善良人民度过危险困难的,更有奇异的神话故事。我读了《搜神记》后,感触最深的是卷十一的《三王墓》、《郭巨》、《东海孝妇》,所以我只对这三篇故事谈谈我的看法。关键词:《三王墓》、《郭巨》、《东海孝妇》 孝道 侠义

前两年有一部叫《搜神传》的电视剧很是火热,我也看了,里面就有关于干将莫邪的片段,电视剧里的情节以两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很是感人,后来读了干宝的《搜神记》后,在卷十一找到了不一样的版本,内容有孝道、有侠义看了更让人喜欢,原文是这么写的: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 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本篇内容并不像现在的大多数小说那样长,但是他要表达的内容却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的。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本故事除了讲述了赤比的孝心外,还歌颂了一种侠义之气。故事讲述了楚王命干将莫邪为其铸剑,但剑铸三年,献雌剑,楚王怒,杀之,其子长大后识破父亲留下的谜语,找到了雄剑,欲报仇。王夜梦一男,言欲报仇,于是按梦中人形全国通缉,子躲进深山遇一侠客言可助杀之,子毅然将头颅和剑奉上,后侠客果设计将王杀死。故事简短精练,言简而意丰,意味深长。在短短的百字之间通过奇特的想象描述了赤比的一片孝心,虽然从出生后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但当得知父亲的死因和父亲寄予的希望时,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为父亲报仇的道路,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艰巨,而后来因包不了仇而痛哭时,出现了一侠士,这里德描述虽不多,但可以看出赤比对侠客的信任之情,而后来侠客的所作所为更是证明的赤比的死是值得的,判断是对的。当然这两人的行为也放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这两个人有这样的举动,在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就孝道而言却是很多现代人做不到的。

卷十一中另外两篇故事《郭巨》和《东海孝妇》也讲述的与孝道有关的内容,母亲节刚过,再想想同学们空间里的语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幅叫《郭巨埋儿》,说的是汉代有个名叫郭巨的人,家境贫穷,他的老母常将自己的那一份饭分给三岁的孙子吃。郭巨看了心中不安,认为这样会影响母亲的健康,不合“孝道”,决定埋掉自己的儿子,以免老母分食。中国古代第一部志 人志怪小说《搜神记》(晋干宝著)卷十一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中国是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将尊老爱幼提高到影响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爱幼,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世界美丽不美丽全看人人有没有爱心,而孝道中的“孝心”则是爱的重要部分。当然,像郭巨为了老母埋掉儿子,为免不合常理而有夸张之嫌。但那种以孝为先的精神却是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的。《东海孝妇》同样是一片以孝心名扬天下的故事。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

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而《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东海孝妇》对文人影响颇大,后来的家喻户晓的戏剧《窦娥冤》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它的取材完全来自于《东海孝妇》。

《三王墓》、《郭巨》、《东海孝妇》 都是来自《搜神记》卷十一之中,读了这三篇故事让我感慨颇深,联系古代的孝道、侠义,再看看当今中国的现状,我觉得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更多些相互的关爱和信任,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好这一美德,而这一美德我们不能只说不做,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的长辈都老有所依,人与人之间能有最起码的信任那么我们就会有个和谐的社会。《搜神记》中还有很多令我们现代的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是文章的艺术性还是从中体现出来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搜神记》 晋 干宝 著 [m] 中华书局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

【2】 《搜神记》语言研究 [m] 周亚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年4月1日)【3】 《中国小说史略》[m] 鲁迅

【4】 百度文库、百度百科

【5】 维普网篇3:读书笔记 汉字中的文化意蕴 汉字中体现的文化意蕴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要探求远古人类的生活和崇拜,就得注意到远古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中国自古就有水火崇拜,这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道教崇尚的五行中,水和火就占了两个,所以水火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一种特殊含义的。

远古的华夏人对水火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好像是在用生命诠释着这样的自然景象,水中有水神,火中亦有火神,水和火上升到神灵祭祀的高度,让人望而却步,对之景仰而又时刻担心。自古就有水火无情之说。水和火一旦成灾,就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让古人对之无可奈何,于是想象其中肯定是有神在作怪,于是就出现了对于水和火的崇拜和祭祀!同时人也是离不开水和火的,水是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火对人的生活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水火崇拜时远古人类崇拜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崇拜就是所谓的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对天上、地下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神化和崇拜。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有一种依赖和神秘感,他们就认为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后面一定存在某种神秘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配着自然,于是这些所谓的自然就被他们敬奉为神,并加以祭拜和祈祷。水火崇拜是这种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这种崇拜为后来道教的产生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如:武当山道教信奉的主神是真武。真武亦名玄武,其信仰渊源于上古神话的星神崇拜和动物崇拜。上古神话中,玄武为北方之神。而且北方在五行中为水,故玄武又为水神。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

《席上腐谈》称:玄武即龟蛇之异名,龟,水族也,水属北,其龟黑故曰玄。龟有甲能捍御,故曰武。

武当山地处南方,而南方在五行中为火。玄武在武当山修炼得道,是五行中水火相克相生的产物。这和原始的水火崇拜正好相符,水火崇拜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

在众多中国古文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和水火崇拜相伴而生的一定是和珠玉有关。珠玉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意象,在不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李白《赠刘都使》:“吐言贵珠玉,落笔会风霜。” 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且这些珠玉一类的字眼都是描写好的事物,这表明珠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这是因为珠玉的生成是不同一般的,而且珠玉的作用很大。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岸不枯,玉在山而草木润”。

通过古文献的验证我们知道:珠一般和水是联系在一块的,《蜀梼杌》中就有女神偷玄珠而成江神,这就表明玄珠具有镇水的作用。《搜神记》中亦有记载,南海深处有蛟人出的眼泪可以变珠,珠由泪而成,珠和水的关系从中可见一斑。

珠和水的关系在道家那里就得到更高意义上的升华,《庄子》“黄帝登赤水而失玄珠,清知(代表智慧)、离朱(代表感观)、噄诟(代表言语)找而未得,后派象罔(无象,代表大道无形)去,找而获”。

这是最早的道家思想的体现,表明大道无形,靠智慧、感观和言语都不可能获得,最后还是靠水神象罔才能找到,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只有本真和自然才能真正学到道,才能真正参透道。

其次珠和龙也有很深的关系,“垂龙之木露水变成珠,龙吐成珠”,珠、龙和水的关系从

中可以看到。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是龙首人身,生活在雷泽中,用珠子来照明,珠在所有的深化传说中被异化成一种具有神力的宝物。古人甚至认为“人吞龙珠遂化为龙”,龙被神化了,珠也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神力,成为至宝。于是乎就出现了很多寻珠神话,寻得珠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但是正因为珠得珍贵,所以很难得到,一般有珠的地方一般会有凶猛得动物把守看管着,也可能会出现某种自然神力将其与人间隔绝起来。

《庄子〃列御寇》:郑交甫索珠不得。(因为水对人造成阻隔,使人无法超越)

而如果人类如果救了龙和蛇之类的动物,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可能是获得大量得金钱,或者是龙掉了几颗眼泪,留下了珍贵的珠。

玉和珠不一样,玉没有珠那样巨大的神力,但是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却是很不一般,古有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是君子的象征,而玉的故乡又是巍巍昆仑,中国人心中的神山。

玉和水是有很大关系的,玉是水的结晶。圣人孔子有云:“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十洲记》中记载蓬莱神话:方丈洲在东海,有玉石泉,主领天下水神。

《十洲记》中记载昆仑神话:夜光杯,放在院中,到早晨已是满杯水。

所有的这些记载都让玉和水有了不解之缘,《搜神记》第11卷记载河北玉石有杨伯雍贩卖牲口,后因水得玉(供别人水喝,后人赠石得玉)。水具有很强的滋润效果,说玉和水的关系无非是为了体现玉的圆润,《管子·水地篇》先谈水,而后紧跟就谈玉的九种美德。玉的美德是许多君子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玉在中国人的眼中已经异化成君子的象征,玉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注入了一种灵魂,永恒而且不朽。

盘古开天地后,垂死之后化身,精髓变成了珠玉,珠玉是精髓,就代表了一种灵魂的升华。珠玉的作用不同,而且一直在变化着,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珠和玉代表了阴阳两面,相合相成。在远古早期:珠为阴,且拥有珠的一般都为女神,珠为水精,产为水地,可御火灾。玉则刚好相反,为阳,是火精,产为山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不正好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吗?到了后期,珠玉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珠为阳,能发光,为圆形,是与太阳联系在一起的。玉为阴,因为其质地柔软,有阴性的许多特征。

《周易〃鼎〃上九》:鼎玉铉,大吉。

《老子》39章: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鼎在一般定义上是代表阳刚的,玉则表示柔,周易中的上九就表现出刚柔相济的道理。“琭琭”表现出一种柔弱,温润;“落落”则体现出一种刚强的意味。珠和玉就是这样一直阴阳对着,唯一相同的就是珠和玉都具有长生功能,销疾珠和吉祥玉之说古来有之。

玉一直以来就被人认为是吉祥之物,能够避邪。而且中国古代有人死含玉之说,因为在他们看来,珠玉具有长寿功能,能够让死者起死回生;同时古人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感,玉起着隔离作用。玉含在口中,能够让死者的尸体不腐烂,玉是有灵性的东西,能够深切感受到主人的一切,而且只有品性高洁的人才能够驾驭它。

《铸剑》读书心得 高一(1)班 陈家亮

这篇文章是根据《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铸剑师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的故事改编,是《故事新编》中系列小说中的一篇。这系列小说都是取古代载籍的材料生发而成的带有传奇性质的历史小说,是鲁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解释。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的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他用新编的手法把原本仅仅几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向鲁迅先生学习。

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先生说:

《铸剑》“随意”点染了哪些东西?这主要表现在: 1.根据古文中提到的形容赤鼻“眉间广尺”,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过程。2.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颟顸。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5.设计了生动而完整的情节,特别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为全文高潮,惊心动魄,眉间尺头的活灵活现更让人拍案叫绝。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为了表现故事的神奇,在文章中还写了三个人头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间,本来分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眉间尺的头死死地咬住楚王的头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敌人的后面去。”接下来王公大臣的描写更为微妙,诡异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动作使人啼笑皆非。宴之敖者的头的参与使这个高潮又一次升华。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对楚王的一个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在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场景真是神奇呀!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们的了,他们蠢笨的举动和宴之敖者与眉间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宴之敖者与眉间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这时,老百姓们的举动更具有讽刺性,“大出丧” 变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全文就在这样一个“似悲实喜”的讽刺结局中结束了。文中的眉间尺一开始惧怕老鼠,可到后来却变成了一个在金鼎中奋勇无比的勇士,他就成了当时中国人民现状的真实化身,而“奋勇无比的勇士”是鲁迅对中国人民未来的憧憬。其中的宴之敖者是一个侠客的形象,强烈的复仇的心理在鲁迅的心中,他就像一个光明的使者,指引革命的前进。楚王的形象就毋庸质疑了,他暴戾、荒淫而颟顸,代表了罪恶的国民党反动派。今天我们不需要复仇,只要站在真理的一边,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

《铸剑 》有感

高一(2)班 刘凯华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的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的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宴之敖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气,增加的却是新一轮的杀戮与复仇。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生、充满血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令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奇怪的黑衣人,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生死、个人肉体的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身上贯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迹,然而终也抓不住。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入虚无的表现,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探讨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人类个体的灵魂自我必定如《铸剑》里的眉间尺与楚王,存在着两个极端,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然而这极端也终是无法调和的,复仇的必然性带有古希腊神话的命运悲剧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双重式的复仇使人的关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体验中,灵魂的两极,存在于同一生命个体,也必然会有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自我复仇中不断成长与继续生活着的。鲁迅把关注投入到整个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通过一种荒诞性的叙事,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极具现代性与先锋意义的。同时这种对自我的复仇、对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过绝对的神化将其置入一种虚无的境界来把握的,这就更深入了鲁迅自我的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宴之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们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铸剑》在这里提出的超目的性的现实主义,正如康德所说:“在此岸的社会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纯粹,而纯粹的动机是来自彼岸的承诺”,他认为有限的生命个体不可能认识无限的世界,对“复仇”崇高赶的认同是来自此岸与彼岸间不可能建立的桥梁,这样就给复仇打上了虚无主义的旗帜,自我的复仇来自虚无的认识,而虚无主义也正是源自对自我灵魂拷问,这种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识,是鲁迅比之同代人对自我在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认识,他所阐述的这种虚无与孤独的荒原感不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而是整个人类从古自今的悲哀。这种虚无主义不仅在《铸剑》里表现突出,在鲁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的告别》中的影显示了三种本质特征,其中对自身本质的反省和怀疑都表明了来自人内心深处的恐慌与荒诞。主人公自我与社会和个人存在之间的逻辑两难框架,是此岸不得通向彼岸的虚无,而对于“无间”的复仇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深刻体现,《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的复仇是以自我毁灭与扭曲为代价的,《野草》中《复仇》与《复仇之二》中充斥着荒诞感,也必会受到一番灵魂与心灵的挣扎。在追求世俗完美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应是来自自我,在理念上的声讨,于现实是虚无的,但鲁迅正是以这对自我的深刻复仇及虚无的剖析,创造了那个时代不应有的伟大认识。复仇与虚无带给他的,是更为绝对的孤独。“他曾把自己看作由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的‘过客’,看成具有使命感的中间人物”,“他努力把自己从异己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不再类属于非人道的意志王国,而是具有自由意识与善良意志的独立的主体”,这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意识使先生创造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

《铸剑》读后感

高一(3)班 程沐伟

《铸剑》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看的作品之一,其可读性与直接感染力,惟《伤逝》可与比肩。小说的情节十分精彩,大开大阖,每一步发展都出人意料;气氛上也是动静交织,紧张与荒诞相交叠,逼着你一口气读下去。但读完后,你既觉得充实,有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却也会茫茫然,因为一下子很难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小说中的眉间尺刚满十六岁,就被母亲派以重任,要他带上亡父生前铸就的剑,去找国王报仇;十六年前,因为宝剑炼成了,国王怕再有别人得到这样的好剑,就拿铸剑人的脖子试了剑锋;其实父亲早有预感,所以同时炼就雌雄二剑,而把雄剑留给了未出世的儿子;儿子上路了,但一切都不顺利,没找到机会不说,国王却已得到密报,派人来抓他了;这时出现了神秘的黑衣人宴之敖者,愿意替他报仇,但要借他的头和剑;眉间尺没有多犹豫,提剑从后面砍下了自己的头,把自己的“性命和宝贝”一齐交给了黑衣人;黑衣人带着剑和头上门去为国王表演,让人头在煮沸的鼎里唱歌,当国王凑到鼎前观看时,一剑砍下了国王的头;两颗人头在沸水里互咬起来,眼看眉间尺要吃亏,黑衣人又举剑砍下自己的头,三颗头一起混战,终于把国王的头咬烂了;三个头颅煮成了骨头,分不出彼此,最终只能一同放进金棺落葬。

很多研究者都想从故事里找出意义来,有的将它归为“复仇”,有的将它提升为“革命”,还有人干脆称这是向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发出的复仇宣言。然而,鲁迅在文末明明写着“一九二六年十月作”。这离“四一二”政变还有整整半年。虽说他当时还没定稿,又把它从厦门带到广州,但最后也是在一九二七年的四月三日定稿的,这离“四一二”还有九天,离国民党在广州发动的同样性质的“四一五”政变,则还有十二天。鲁迅不可能未卜先知。但敏感如鲁迅者,一定也会体验到当时黑云压城的气氛,这在他的心理上和作品的叙述中,当会有所反映。这我们将在后文谈到。

至于“复仇”,当然是小说的题旨之一。但鲁迅花了这么多时间推敲,如此用力地写成的作品,如果仅仅就是为了演绎一个离奇的复仇故事,那又不太像是鲁迅的所为。有人认为《铸剑》是鲁迅创作的“武侠小说”,宴之敖者体现的是篇5:读后感 《中华文化》读后感

在中国古代文化概要课上老师推荐的书目中,我读了曹顺庆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上编。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导读大纲”,下编为“经典选读”,“导读大纲”一共包括40个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如中华始祖、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礼乐教化、科举制度、古典小说、姓氏源流、饮食服饰、传统节日等等,这些专题基本囊括了有关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是一部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华文化的读本。

很多人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仅限于四大名著,但是不然,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荀子·正名》中有“小家珍说”的说法:“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汉代桓谭认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经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汉代班固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裨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可见从先秦至两汉,小说是“君子不为”的“小家珍说”和“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的“从残小语”,具有强烈的价值偏向,带有贬义。

西汉王朝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系,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大规模收集整理文化典籍,文化出现多样化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逐步演变为部分士大夫感兴趣的文学类型和进化为有一定内容厚度、思想深度和叙事技巧的艺术作品。如汉代《燕丹于》、《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杂传体小说,《列仙传》、《蜀王本纪》、《徐但王志》等传说类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战乱,“独尊儒木”的局面解体,玄学勃兴并深刻影响士大夫,道教和佛教都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大景记载神仙方术、妖魅鬼怪的志怪小说和记载人物琐闻轶事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如如《搜神记》、《搜神后记》、《拾遗记》、《幽明录》,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唐代时期在以李白、杜甫为光辉典范的唐诗和以韩愈、柳宗元为杰出代表的唐文的启示下,形成了新的小说体式——传奇。唐传奇“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音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小国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小说被称作文言小说,文言小说继续发展的同时,宋元时期出现了一批既用作“说话”底本,又具有阅读功能的小说文本——话本(包括讲史话本和小说话本),这种具有鲜明的平民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情节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明快的话本确立了白话小说的文体。明清时期是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明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开创了古代长篇小说的四个重要领域——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则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红楼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则是文言小说的颠峰之作《聊斋志异》。可以肯定地说,小说已经成为明清这五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祟高地位。综观漫长的中国小说发展史,可谓干峰竞秀,万木争春,而其中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脸炙人口的,乃是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两大章回结构,合称“六大长篇”,加上《聊斋志异》,总称“七大名著”。它们代表了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请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赵云、周瑜,《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林冲、武松、吴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牛魔王,《金瓶梅》中的两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匡超人、严贡生、严监生,《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风??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精彩情节: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三气周瑜、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范进中举、匡超人投机取巧、刘姥姥进大观国、凤姐弄权、黛玉葬花、晴雯之死?它们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对围家统一的向往、对清平政治的渴望、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理想道德的追求.是报国安民的雄心、反抗黑暗的勇气、独立人格的磨硕、诗意人生的憧憬??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永久典范,而旦是世界文学的不朽珍品。中国古典小说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其发展早期就已经表现出了某些成熟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着文史不分家的现象,中国古代的历史常常采用传记体,并加上一些细节描绘,于是史、传、文融为一体。在这些传记文学中,人物描写技巧特别发达。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中对毛遂胸有成竹、胆识过人的描绘。平原君与楚国合谋纵的策略,久不成功,于是毛遂按剑而上向平原君寻求原因,楚王得知毛遂乃平原君的舍人便叱毛遂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可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持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从对毛遂的行为举止和与楚君的对话中充分地表现了他与楚王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的态度,楚王的恼怒和对毛遂的藐视也是跃然纸上,甚至写出了毛遂不把楚王放在眼里的强硬口气。

中国古典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十分发达。中国古典小说虽然重视情节却不依赖情节,而是从生活细节入手描绘人和物,因为小说艺术的高下不取决于情节的离奇,而取决于细节描写上的功夫。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反映出当时的市井情态。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生活细节描写比重也很大,如贾府的安席、大观园中诸女游艺赋诗以及荣宁二府的建筑、大观园的景致、室内陈设等,这些描写的对象都是能够体现末代王朝由盛到衰时期贵族奢侈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事物,形成了与普通人生活鲜明的对比,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而且有助于揭示主题。《聊斋志异》中也不乏富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的描写。如《云翠仙》中对四月的泰山老百姓跪香的描写便真切而富有情致,活画出当年的生活情景。《翩翩》篇中,翩翩与其友花城的对话虽系妇女相聚调笑的琐细絮语,然而却绘声绘色,充满生活情趣,充分表现了翩翩、花城开朗乐观的性格,今天读来仍仿佛亲见那时的生活情景和她们谈笑的场面。中国古典小说善用语言和行为举止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在明清的文学作品中更加成熟,俯拾皆是。《红楼梦》的人物语言非常精彩,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小红对凤姐的一番汇报,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这个伶俐又有口才的少女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十四回卜世仁的一席话活画出视财如命的市井小民的心理,他既怕穷外甥沾边,又要摆做舅舅的架势,又是埋怨,又是数落,又是推脱,又假意相留,夫妻的二重唱写尽世态炎凉,把势利小人的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王一贴胡诌他的治百病膏药和‘疗妒汤’的一席话更是精妙绝伦,从这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老于世故而机敏的江湖医生的全部内涵。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外部特征刻画善用写意手法,并以传神之笔,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蒲松龄笔下的少女有着不同的神采风韵:鲁公女是“风姿娟秀,着锦貂裘,跨小骊驹,翩然若画”(《鲁公女》);女鬼李氏是“年仅十五六,蝉袖垂髻,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莲香》);由樟变化而来的花姑子是“芳容韶齿,殆类夭仙”(《花姑子》),作者对人物的这些外部特征描写往往只是寥寥数笔,然而却能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内在气质和情律。

中国古典小说也很重视对环境的描写,往往通过周围的环境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熔为一炉,成为人物性格的外延和心境的投影。瘦怯孤苦、胸怀凄枪的连琐出现在荒郊旷野之中,那里荒家累累,夜晚“白杨萧萧,声如涛涌”,而她则“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首哀吟”。怯懦忧郁的聂小倩出现在寺庙旁的一个小院落里,在朦胧的月光下,她悄然而至,脚步经盈,姿容美丽。连琐哀伤的情怀、聂小倩的绵绵长恨之所以在篇中得以突出,无不与景物的描写有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经验价值形态,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和艺术技巧对于我们现当代小说的创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扬都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专题: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搜神记读后感1000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