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庄子说读后感(推荐5篇)

2023-02-03 00:02:3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庄子说读后感(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庄子说读后感(推荐5篇)》。

第一篇:《庄子》读后感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老子所著。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一变为多。同时,又伴随着相反的历程。在这里,相反相成的辩证公式决定了变迁的过程。“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宇宙真相与奥秘,是在层层偏见剥落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内在的精神生命中。

其实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化解人生之忧;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人与天地的合一。所以庄子要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道家之“道”本体虽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但在深层上仍具有价值、意义本体的含义。“道”成为最高准则和最后目的,“为道”即展开了道家人生价值的各种内容。庄子所主张的精神自由即以对最高本体“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

道家认为,个人应当追求永恒的逍遥与解脱。庄学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无限”令他不安。在熙熙攘攘的人世和各色人等的不同欲望之追逐竞争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庄子的人生哲学启迪我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这一自由观的背景是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种平等的价值观肯定、容忍各种相对的价值系统的意义,决不抹杀其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它的学派、思潮的存在空间。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人们从超时空的境界中还要再回到现实中来。到最高境界时,道家又以道为出发点地向下流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家理想也要贯注到现实人生之中。

“大道废,有仁义。”仁义礼法正是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家庭不和的时代,才成为社会的急需。老子在这里主要不是批评儒家,而是讲述道德仁义出现的背景。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采取了追问的方式解释了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变过程中,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和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道”的旁落,而后才需要强调人之内在的“德”;内在德性的削弱,才勉力保留起码的怜悯心、同情心与推己及人之“仁”;总体的道德原则──“仁”的沦丧,才需要强调部分的道德原则和合宜、适宜的行为──“义”;义行的丧失,则只有靠外在的秩序、规范之礼乐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并维系社会,包括使财产与权力的分配秩序化。

第二篇:《庄子》读后感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伤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讲得似乎有些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不必去羡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赞不绝口的人;因为他们的所谓有用背后,不知对自己做出了多少伤害?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啊!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很世俗的、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哪里吗?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的的确确的是一个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这时,一个外星人伸出一只长着柔软大手的瘦长胳膊,用手抓起两颗弹珠,放到一个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满满的一袋子呢!

这个故事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宇宙最好的诠释了。宇宙的无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大鹏鸟无论飞得有多高、多远和多长时间,这一切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你飞得出宇宙吗?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很高、很远,它知道永远飞不到边,这不是很痛苦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倒是很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是啊!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满足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和自我满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的智慧:不掺和,过好自己。

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让诸侯们厌烦的不是唠唠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苏秦与张仪,而是庄子。

庄子喜欢说寓言解决问题,见到楚王的使者时也是这样打发人家的。

春秋战国的人才市场是乙方市场,知道庄子有才华,楚王便派人来请他做官。

使者来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庄子便问使者: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大堂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龟壳放在庙堂上得到供奉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说:“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是喜欢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战国是乱世,乱世也是机会很多的时代。

面对这个机会很多的时代,庄子抱定的是不掺和主义――你们只管折腾你们的,我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今天有不少朋友选择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秉承着和庄子一样的人生哲学。

在某些情况下,不掺和主义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智慧。

第四篇:庄子读后感800字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第五篇:《庄子》读后感

20xx年,我认真参加中心组学习,重视自身理论研习;认真阅读区委宣传部下发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因为今年是我工作岗位的转换之年,所以我特别注重在读书中领悟和掌握更多有助于科学思考的规律。今年除了阅读推荐书籍外,我还自己选读了一些书,其中一本是《庄子》。结合工作中的思考,有了些粗浅的心得,并立志在明年自身修养的磨砺和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下汇报其中两条心得:

心得之一:在新一轮**机关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齐物”理念。

庄子提出“齐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长短久暂高低贵贱,必须一视同仁。他用鲲鹏与斑鸠作比喻,认为虽然鲲鹏嘲笑斑鸠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斑鸠嘲笑鲲鹏沽名钓誉、迂阔空疏,但是大知大年与小知小年都有伟大而值得尊敬之处,同时他们都存在只有对方才能弥补的不足。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艰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头很低,也不会理解大鹏为什么要飞那么远。世界不能只有大鹏,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须“齐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贤,也不能只有平头百姓,所以必须“齐人”。

**的发展即将迎来人才汇聚的时刻,伴随而来的将是思想的碰撞、方法的矛盾和习惯的冲突。这是一个有利于转型的过程,但是对机关文化发展来说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机关文化向来平和,但随着这几年青年干部的增多,这种平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经过一年中大量的沟通谈话有所察觉),未来几年量变会加剧,新老思想、新老方法、新老习惯的交锋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提高。如果处理得好,机关文化会在平和的基础上体现一些诸如高效、进取的元素;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冲突破坏了最宝贵的平和。所以**机关的文化建设应该及时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主张从三方面着手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在机关内部广泛挖掘先进事迹,尤其是要大力宣传中层以下干部的点滴闪光点,鼓励每一位机关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精彩的人生,逐步构建一个机关干部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施行导师制,一方面切实帮助青年干部加快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干部更多地接触、了解老同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宽容;三是加强机关党总支和机关工会的工作,以党员学习为平台,经常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奋进,以工会为纽带,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提供快乐合作的体验机会,不断营造“齐物”、“齐人”氛围。

心得之二:在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坚持“自我守持”。

庄子描述了一个残疾圣人王骀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实,是否够得上一个美德的标志(符号),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容。王骀的圣明伟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乐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稳定的心里架构。庄子认为修养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无私无惑,无骄无赘,清可鉴人,明洁永远。有了或者过于注意自身的好恶,就会带来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给予自己的,也会是给予他人的。所以他认为有德之人必须“自我守持”。

对于自我守持,不止庄子提出过,孔子也有中庸化、适度化、非极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说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以防干扰心智。老子也曾不遗余力地提倡虚静心态。这些年,我把庄子、孔子、老子等圣人们的守持说当成座右铭,不断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人。习惯于自我守持的党员领导干部才可能成为强大党的真正基石。归根结底,领导干部做事的“度”在于“爱自己”还是“爱群众”,“爱享受”还是“爱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不卑不亢、顾全大局;才能说话有理、交往有节;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可能出现不该定的事擅自定;不该管的事乱插手;不该办的事胡乱办;不该讲的话到处讲。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揽权、多揽事;不干扰,多支持;不武断,多协调,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犹豫地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庄子》的内涵丰富,以上两点只是我今年阅读它时得到启发的一部分,不全面也不够深入。但是我在读《庄子》时,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读书对于机关干部的益处――读书确实能够给到自己很多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启发,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增强,我将坚持下去,多读书、读好书,指导实际工作不断出成效。

推荐专题: 家的读后感 家读后感 庄子说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