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范文6篇)》。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
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初一:万铠源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言以对,我想,我也只能选择沉默。在温森特·梵·高的不同寻常的一生中,坎坷与苦难始终萦绕于他的左右;而当所有的激情、狂热与执著在这个生命行将结束时,它们都会烟消云散,在人世间不留一丝痕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至死他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灵魂,他用生命给予了世间一个超乎于常人的、但却是一个至真至纯的答案:我是生命中的孤独行者。有什么还能比这个更为残酷的么?
说偶然受到了某种神灵的启发而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这样的话实在是夸张得有些滑稽。如果说困苦也不过是一种美丽的内涵的话,那么我只想弄明白在这人世间令人不堪忍受的东西究竟还有哪些。与其说刻意追求的完美在一瞬间就化为了泡影也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雾里看花式的心理满足是不是一种更大的嘲讽呢?
然而,在人的所谓心理情结上,不可理喻的孤芳自赏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心理行为。同时,这种心理行为所导致的又必然是可悲的人生结局。这是因为孤独总是发自心灵的一瞬间的真诚呼叫,这使得处于孤独之外的人群时不时迸发出的有意无意的自怜自爱与诸种感觉都成为了虚伪与多余的东西。但是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这缘由也很简单:凡意识到了的,孤独总是时时伴随着你。
毕竟梵·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走向了自己的理想之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梵·高的幸运源自于他的真诚,而真诚是构筑了梵·高生命的所有要素。他用真诚来描绘自己孤独的生命,色彩则是他周身流淌的血液。在他活着时,他几乎得不到理解与同情,这使他的生命连同色彩一同疯狂地流动。他之所以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举动是因为他决心与世间的庸俗与鄙陋远离,但他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但对于后人来说,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这是因为他使他的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了,并且长存。
圣经上说,是耶和华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他那颗伟大而慈善的心灵拯救了世间这些本是他所创造出的人类,因为人类具有了“原罪”。但是耶和华只拯救了人类那么一次,往后他就再也不管了。这使得善良与宽宥的美好根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植入越来越少,以至在一个相对时期几乎消失殆尽;不再相信纯净与真诚的人们开始选择一种“另类”的精神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又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那已经失却了的精神家园,那被人弃置了的心灵中的最后一块净土。这样的人或许是智者,因为他们把丢失与找寻看得太轻易了,就像生命逝去还能“归去来兮”一样。于是他们开始有理有据地放纵自我,说是在寻找;他们开始无尽无休地寻欢作乐,自诩为“迷失的一代”。看来,智者总是对自己宽容的。
梵·高不是智者,因为他对自己不宽容,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第一次看见梵·高的作品时我感到无比的震惊,不,那已经不是震惊,而是颤栗,是一种从心底深处迸发出来的扩展到每个毛孔的颤栗。我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竟会出现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那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里,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腾至那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一齐向下,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在这时,一切生命中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共同体,那奇伟,那佳妙!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所要寻找的东西了,那曾在我心中驻留良久的困惑与迷惘也终于有了答案,并且我坚信这充满了伟大激情的作品不是色彩的组合,而是由一颗伟大心灵铸造而成,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能够让我将生命的含义如此真实而形象地呈现于脑海之中。
这就是我们曾不小心遗失在不知何处的美好,这就是上苍给予我们的寻觅明日之希望的福音书;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它纯净如水淡泊若云,是这样的一种遥远而切近的生命状态。这个来自荷兰的高尚的灵魂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在铸造一种无法替代的生命形式,他在由茧到蝶的痛苦的蜕变中固定着自己的生命形式,因此他注定了要走向孤独,屏弃喧嚣。
剥去了生活中表层的浮华我才明白简单就是生命的真谛,艺术的真谛,但我曾被生活的表象迷惑了头脑,蒙住了双眼,束缚了手脚。在这之前的我沉迷于华丽与复杂中实在是太久,混沌的生命湮没了简单朴实的心灵,只有涤清了的生命才会创造与升华世间最真挚最动人的激情,也只有怀着这样情感的人才能尊重自己,敬畏生命,相信未来之存在。在温森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即便这样沉重的代价也没有换来世人的同情与怜悯,恰恰相反,他被世人视作疯子,不可理喻的精神病患者。这样的人间悲剧,梵·高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天才,人世间既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我在阅读温森特的一生时,深感世人的鄙俗与偏见的可憎可惧,他们认为所有的荒诞与谬误都出自这位天才的画家一人,“生者何悲凄,死者而已己”,这样的结局已是够凄凉的了,但是梵·高在他死后却连“悲凄”他的人都没有,即使时间的推移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溢美之词也不能弥补他内心中永远的痛苦与孤独。他追寻人世间美好的爱情却无情地为世俗所吞噬,他渴望身边最真挚的友谊而朋友却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一切的一切,后世人无论怎样华丽的笔饰也无法揭示出他内心的巨大的痛苦与孤独。他活着时,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死去后,照样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孤独。诚然,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我却发现了人世间真正伟大者都是孤独的,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定义,却是一个可悲的事实。
阅读此书时我常常激动不已。我曾试图将自己融入其中,以寻找出那颗孤寂的心灵的分量,但我做不到这一点。当合上书的时候我才明白,我在开始阅读时就已犯了错误:远离尘世的温森特已不再需要什么理解,更何谈怜悯。因为这个无须上帝和世人拯救的灵魂已将他全部的生命与热情融汇进了他自己所创造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由此他的生命的升华过程已经完成,他已经
不再需要人世间的一切:爱情、艺术、朋友,直至生命。
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承认他在撰写《梵·高传》时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他也承认自己无法完全理解这个荷兰画家。人同此心,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同感,因为我不曾有他那样的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热情。即使我曾丢失过什么,即使我曾有过片刻的迷惑,那也只不过是一种极其浅显的体验,因为我们的生命没有抵达那里。我们脆弱的根性使我们太容易被物欲的横流所淹没,我们无法将复杂与简单进行剥离,于是鄙陋随着物质的充裕悄然无声地产生了,同时,生命中的宁静与孤独却远逝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是什么,梵·高在他的一生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只是因为他把他的生命融汇进了那色彩斑斓的画面里,使之燃烧、沸腾,故陷入物欲与世俗中人已无法分辨了。
--------------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言以对,我想,我也只能选择沉默。在温森特〃梵〃高的不同寻常的一生中,坎坷与苦难始终萦绕于他的左右;而当所有的激情、狂热与执著在这个生命行将结束时,它们都会烟消云散,在人世间不留一丝痕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至死他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灵魂,他用生命给予了世间一个超乎于常人的、但却是一个至真至纯的答案:我是生命中的孤独行者。有什么还能比这个更为残酷的么?说偶然受到了某种神灵的启发而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这样的话实在是夸张得有些滑稽。如果说困苦也不过是一种美丽的内涵的话,那么我只想弄明白在这人世间令人不堪忍受的东西究竟还有哪些。与其说刻意追求的完美在一瞬间就化为了泡影也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雾里看花式的心理满足是不是一种更大的嘲讽呢?然而,在人的所谓心理情结上,不可理喻的孤芳自赏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心理行为。同时,这种心理行为所导致的又必然是可悲的人生结局。这是因为孤独总是发自心灵的一瞬间的真诚呼叫,这使得处于孤独之外的人群时不时迸发出的有意无意的自怜自爱与诸种感觉都成为了虚伪与多余的东西。但是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这缘由也很简单:凡意识到了的,孤独总是时时伴随着你。
毕竟梵〃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走向了自己的理想之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梵〃高的幸运源自于他的真诚,而真诚是构筑了梵〃高生命的所有要素。他用真诚来描绘自己孤独的生命,色彩则是他周身流淌的血液。在他活着时,他几乎得不到理解与同情,这使他的生命连同色彩一同疯狂地流动。他之所以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举动是因为他决心与世间的庸俗与鄙陋远离,但他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但对于后人来说,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这是因为他使他的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了,并且长存。
圣经上说,是耶和华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他那颗伟大而慈善的心灵拯救了世间这些本是他所创造出的人类,因为人类具有了“原罪”。但是耶和华只拯救了人类那么一次,往后他就再也不管了。这使得善良与宽宥的美好根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植入越来越少,以至在一个相对时期几乎消失殆尽;不再相信纯净与真诚的人们开始选择一种“另类”的精神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又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那已经失却了的精神家园,那被人弃臵了的心灵中的最后一块净土。这样的人或许是智者,因为他们把丢失与找寻看得太轻易了,就像生命逝去还能“归去来兮”一样。于是他们开始有理有据地放纵自我,说是在寻找;他们开始无尽无休地寻欢作乐,自诩为“迷失的一代”。看来,智者总是对自己宽容的。梵〃高不是智者,因为他对自己不宽容,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乱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推荐专题: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