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3-01-21 07:29:2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苦旅读后感.》。

第一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跟随余秋雨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具有”天 府 之国“美称的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够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文章在开头先描述了长城,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写到,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与长城进行了一系列对比,都江堰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能够说,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了标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它生命的建筑师李冰。”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 我惊叹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为民,为后世苍生,为自然和谐献出自己一份绵力的伟大祖先。有了他们,才有 天 府 之国 给中华儿女提供的庇护和濡养。民族的延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尚的起点才变得更强大。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面对文化的精髓,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它,让悲剧不再重演,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

第二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历史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它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它用平淡蕴藉的语言唤醒了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尊严,重铸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立体生命。

中华文化不是掩盖在书本上,而是活在唏嘘声与叹息里。翻越于文脉,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记忆,而是看活了千年的生命。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兴衰,历史的深邃苍凉;小桥流水,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驰骋北方彪壮之士,柔情似水的江南才子,强壮与柔美汇合,流入文化苦旅之中……

在如梦的起点,记忆中有一个苍老深邃的牌坊守望于蒙蒙细雨之中,默默承载着古老文明的乡土人情;远处,在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中,寺庙里晨钟暮鼓,;山下,一位信客揣着信仰与职责奔向东方。

走向山河之旅,在我的山河中,都江堰里流动着先秦时期治水的艰辛与李冰的汗水。登上道士塔,看斜阳映红了天际,那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滴入了充满艺术与悲情的莫高窟中;向北走,走到朔北的沙漠,沙漠隐泉中涌动着生命的魅力;向西望去,阳关雪中夹杂着文人墨客的风度,飘至西域喀什,化作了西域古文明的回响。

日出东方,一抹朝阳照入了宁古塔的废井冷眼中,折射出大唐盛世,在井水光辉的波动下,渤海国转瞬即逝。江南水乡里,美丽、高贵成了杭州对外的宣言,而东坡居士在黄州于人性中突围。承德避暑山庄的背影中浮现了晚清的残光片影,宁古塔的文人拘束了文笔,在无形的狱中开拓黑土大地。晋商骄傲一时,最后抱愧山西;范氏家族坚持在风雨飘摇中守卫风雨天一阁。

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则打印着文化人格与良知,展示着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走向。

中华文化的千年一叹集聚于此,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景深、山河之光从书缝中流到了读者的心灵长廊,诗与远方在一点一滴中到心头,留下滴痕。

书中的每一篇都很湿、很湿,却又很硬朗。它浸透了中华文化的凄风苦雨和文人的集体痛苦感,文字则是以真体验和真性情浇筑而成,散发着自然背景下的人文气息,跳动着历史背景下的审美心 点出了人生背景下的沧桑慧悟,拥有着哲学背景下的审美情趣。

秋雨先生渴望着对中华文化做出贡献,于是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成了这本书不变的主题。在提倡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今天,中华文化的灵魂不存在于任何一本书中,不靠名人大家传承,中国的文脉早已深深埋藏于中华青年的肌肤之下,流淌在血液之中。文化苦旅,应是整个中华民族捍卫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脉的长久历程。

合上书,我隐隐约约看到一位老者翻越于中华文脉之中,一步、一步,用自己的泥步修行,在思想的圣殿上镌刻中华山河之书。

第三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

――余秋雨《文化苦旅》

我像平时一样大步流星又轻快地走着,突然被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绊倒。在这平坦的道路上怎么会有这样一块碍事的石头呢?我回望一眼这打乱我脚步的家伙,天哪!竟一眼看进了心里,“咯噔”一下滚进了心的空隙――再也挥之不去了。

一眼万年

这明明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为什么我却看见它出现在王道士发现的洞窟中,出现在刻有“阳关古址”的碑旁,出现在圆明园的废墟里,出现在无数人曾被血与泪冲破的堤坝间,出现在文化苦旅那必经的道上?

粗糙的表面爬满了无数条裂缝,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历经沧桑的过去。每一道断痕都是内心翻江倒海后被撕裂的伤口吧。为那些愚昧的人们无知的践踏;为原本的完整却强行决裂后的零落;为中国文化曾经的衰落与悲凉在淌血吧。只是,血迹已经风干,早已被岁月烙下阴霾,那斑驳的色泽便是每一次被恨与痛覆盖过后留下的见证。那些棱角又代表什么呢?是一段段伤痕累累的历史所刻画下的缺口?是一次次逝去的辉煌留下的刺痛的印记?还是每个中国文人内心斩钉截铁钻研的突显?亦或是中国文化在时间的打磨下愈显坚韧的造化呢?

究竟是怎样的石头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一触震魂

忍不住用手去触碰这块颠簸了太久的石头,不愿只是停留在其直观的表面。心疼地欲抚平这缝隙,更想真切地去感受每一块凹凸的起伏以及每一处粗糙的摩擦。

我竟心甘情愿地把心交给这石头,任凭自己卷入感情的漩涡:为敦煌国宝大量流失这页悲剧而遗恨;为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而动容;为清幽静谧的江南小镇而倾倒;为长江三峡这幅山水画卷的瑰丽而自豪……我正和每一段中国文化探索的心路历程一起跋涉,和每一座用人格与良知筑起的文化长廊共同坚守。

我的手还很细嫩,为什么触摸到的只能是粗略的大体?反观那些长满茧子的手却更能敏感地体味隐埋在肌理间的深邃。

我的手力量不大,为什么如此饱含命运与情感的石头似乎依旧扛得起?反而那些粗壮的手臂却更艰难地承载着这份重量。

――十指连心!

我的心还需更多地去触碰,去受震撼。

一听穿心

一直在用童心品读着这些古老的事物,但是每当面对印象中的那一片碎瓦、一角残砖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深沉起来。看过那些斑驳,身临那些苍凉。顿时,耳畔激荡起幽叹。在流转的时空里,似乎用耳朵才能把那一杯满溢的沧海品得更细腻。

听一声声滚落在字里行间的啼哭;听一排排诗人、学者放达的脚步声;听一漾漾喷涌的深入骨髓的挚情;听一片片被蚀的历史的自解。石头的每一次撞击是火光灿烂前铿锵的号角;石头的每一回落地是陨落时最单薄的叹惋;石头的每一个雕琢又都是残存后最悸动的感慨。

脱离了石头的本身去融入这道道皱折和夹缝,我除了听见那远古的回音与呼唤,更聆听到了心的声音――这是我自己的声音。当憬悟穿透心灵,自破一片黑暗时,刺眼的亮光让久眠于思想、精神内核的意识苏醒,令久等的小宇宙爆发。

让每一眼看得更深;让每一触辨得更细;让每一声听得更贴近于心。

我庆幸因为这块石头我驻足停留,于是重新调整了步伐和看风景的心情。它代表的不是这本书,而是文字之后曾经陌生的文化和潜藏的感情。它就像是一块撞,但蹒跚下却也抖落了诗意。因为身上流淌的血液,让痛苦更苦,让辛酸更酸,让豪情更豪,让坚强更强。在那个世界的入口旁,毅然刻有中华的魂,民族的根,文化的精髓也早已站成一列坚毅,刻入中国人的血脉。

现在的我究竟走向了哪儿?

一半的我走向深邃的心。一半的我走向博大的情。

第四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荣位高之际,辞职探寻文化遗迹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其起点也难、其过程也艰、其后果也烦,用作者的话来说,《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难以计数。但是,先生的“苦果”,为我们酿出了甜酒,一场自然、历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礼。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场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捡二三事说说。

如梦起点,是我读来最轻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对家乡乡土人情的回忆和思考。我也来自一个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闹闹结队去上学,我们那个小学也是一座寺庙改建而成的,原来叫观音寺,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我们读书的地方。直到我小学毕业了,校门外的一块空地上还立着一个小寺庙,虽然因为是“违建”而空荡荡的,但那也是我们课余的一个去处,也是我们的一片回忆。现在想来,无论是书中的牌坊、寺庙还是信客,还是我们上学的观音寺,还是奶奶们烧香的小庙,都是一种寄托或信仰,引导和支撑着人们在追求和努力着。当然,余秋雨所观察到的也许是意识形态、文明或者文化间的冲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许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这些冲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态所寄托的向上、向善初心,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谐发展的基石和准则。

在中国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13处古迹,从都江堰出发,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阁,全程充满了对祖国历史遗迹的敬意,对历史曲折的叩问,对中华文化的探寻。相形之下,我受阅历所限,更受胆气所限,至今只到过祖国几个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读时有点跟不上作者时空转换的节奏,有点难以体会作者的“苦衷”。因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间,极少流连于人文古迹,加之历史知识贫乏,所以很难通过那一个个碑、塔、亭,看到一段历史和一群丰满的人像。但是读后反思,就是我这种浅尝辄止的轻浮之态,以及如我一般的千万漠视茫然之人,正在毁坏或者看着毁坏又一段段的历史和文化,才会频频出现历史古迹的毁旧建新、掠夺式开发和历史剧泛滥。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内心却是自立和封闭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围之内去看待举手投足所带来的波澜,所以感叹文化散失、信仰沦丧也就成为了必然,因为个体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带来集体的疯狂,这既是现在的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却在不自觉地演绎着的。

一切历史、一切文化,最终都要由人去创造、发现和发展,余秋雨先生最后用一些身边的人的写实,刻画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之旅,书写了文化人之苦。他们用毕生心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却陷于嫉妒、谄媚的攻击中,但他们并没有“折笔、弃笔、毁笔、葬笔”,最终撑到了“文化孽力”不争自毁,成为文化长河中的经典和伟大肖像。这一文化自证和文人平反的过程,也许就像余秋雨先生母亲的一生,“一辩论就进入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所以,永远只有微笑,只有倾听,只有腼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过黑暗,战胜历史的碾压和生活的炼狱,最终笑到最后。

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苦涩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中国文化的艰深,中国文人的根骨,其涅磐过程之艰辛、之苦闷、之久远,难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标杆,替我们提炼了苦药,我们常人只需要尝甜忆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实,文化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书法中医、经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节贴春联也是文化,文化无处不在也润物无声,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和执着坚守。当我们每一个人少在旅行时的碑塔上刻一笔,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多传承一项传统习俗时,我们就已经在轻轻松松的允吸历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并不难,只在一页页纸间,在一寸寸山河间,在你我举手投足间。

文化、文明、文华,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处。

第五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趋行于人生这段亘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于荆棘中重生,轻重缓急,酸甜苦辣,在与孤独言和的过程中,所遇见的悲欢,始终无可提防。个体局限性的约束下,你我用尽了全力,只为平庸地度过一生。

虽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却莫过于“活出自我”。《月亮与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狭隘下,而依旧|不羁;在社会的框条科律中,而依旧狷狂乖张。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证。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先生曾以一怀乡愁穿越故国两万里,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构建海峡两岸久违的团聚;他曾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也曾梦回东海,听听那冷雨;在月色与雪色之间,他曾体味天地第三种绝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黄河之滨,终于能够皈依这片热土。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我,终究是要回到这片土地。驻足回首,无穷岁月,不过是洗净了我满身尘埃,还我一个干净轻盈的灵魂。

那积淀下来的,都是无数的人赠予我的慷慨。那筛选出局的,都是每个时代的慎之又慎。

我庆幸啊,中国,我于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而出。时间果腹,也曾见识过无数荒诞可笑,也曾被滚烫的点点泪水灼烧,也曾被声声质疑包围,也曾被生硬改变过,但是无数无数的过往,终成了成长的步步台阶。

离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归来的我,是闪耀的中国文化。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是文化,中国文化!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信仰。以梦为马,去亲吻柔和的岁月,去体察温润时间,去慢慢接近,天地间最本真的美好。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时光中千万尘埃,都会伴随着风远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独的背影。

时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愿,但,青春与梦想,都会被时间吞噬,一去不复返。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最终留下的,就只能是满目沧桑,和时光留在脸上的印迹。悲伤,痛苦,在我眼前都化为乌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着白云,远去~远去~

第六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东坡先生的诗词,东坡先生的才学,东安先生的品行,哪一点不让人叹为观止,哪一不让人心生敬佩?如无数沙丘后一片青葱的绿洲,如被枯枝败叶所掩盖的清泉。他的高山景行,令他就算身处重重深渊,也能怡然自得,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可他的光风霁月,成为了使他失去自由的枷锁。

如秋雨先生所说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于是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苏轼啊,你作为一个君子,怎会敌过那些小人的诋毁?于是乎,他们看见你被他们拉下云端,跌入肮脏而黑暗的地牢中时,他们笑了。

我也笑了。真正的才子,怎么会因身处黑暗而丧失了自己的光辉?无数次的打压,和着数不尽的谩骂,不会将他的棱角磨平,只会使他展现出更加温润而成熟的一面。

我想,当他终于从地牢中出来时,应是带着笑的。

笑自己终于被释放?不。释放,是意料之中的。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廉官,一位让自己的政敌都赞叹不已的文豪,怎么可能就这样凭白无故地死于牢中?那么...... 是笑那些人的不自量力?亦不是。君子敌不过小人,不是因为说不过骂不过,而是因为不屑去做,不在乎他们。君子是不怕任何事物的,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影响不到他,影响不到他想做的事。他在笑,是他发现了一个机会,一个能够认请自己的机会。

他被贬至黄州。在黄州,他日日耕种劳作,与此同时,他也时时剖析着自己,想找到自己至真的一面。我虽然不是苏东坡,不是和他同一层次的文人,但我知道,他成功了。《赤壁赋》便是最好的见证。

现在,我想透过他,展望整个历史。 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这些人出现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贝多芬、海伦凯勒、托尔斯泰......这些人,出现于亚洲大陆之外。我还未曾细数当代几位著名人物,便已是一惊: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将他们的什么东西夺走,却又带给了他们什么。

我不会说,也说不出口。但我会在心中暗叹: 若是每一位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都务必要受这些折磨的话,那也难怪这世上庸人如此之多,而伟人却如此之稀少了。可转念一想,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不正是因为无论多大的挫折与苦痛,都无法压倒那始终挺直的骨粱吗?

如此一想,我又释然了,随即更加敬佩不已。道理是人人都懂的,可越懂就越发现,做出行动并坚持下来,有多困难。就像是身处于幽黑而深沉的海洋,每个人都坐在一条小船之上,操控着帆,尝试驶至彼岸。中途有狂风,有骤雨,甚至有海啸。退回起航点的路很近,可到终点的路却“长路漫浩浩”。这就是人生。成功与否,都由自己决定的人生。

纵使不知身处何方,纵使不知前路如何,但我知道,我不再慌了,在人生这场苦旅的路上,我不再慌了。有何可慌? 为何要慌?到不了终点又如何?做不到又如何?

人生本不完美,因为品味了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推荐专题: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