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歌的渔民们。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适。就如“浅诸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汇村”这幅楹联一样,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腊梅飘香,花开几度。一副真善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同时也给这本波澜壮阔的散文集添上了温馨的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我曾经肤浅地认为,散文都是些清新玲珑之作,淡雅,休闲,但读完《文化苦旅》,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和沧桑。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都变的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成为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的轮回中散发着不可磨灭的穿透力。
我合上书,深呼吸一口,好似把所有的艺术气息全吸进体内,我用心领悟着,每一篇都是散文,但却又超越了一般的散文,它不动声色却拥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却不失骄矜;它天马行空般翱翔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现生命的沉重。
在这样的大境界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稚童。
我曾在《吴江船》的读后感里写到我没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要称为苦旅,读着读着,我猛然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中的敏感。
我会一直读这本书,一直。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的确,余秋雨先生的书,是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的,同时,也是散发着浓浓的爱国情的。
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她早已默默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长进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礼,每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种抒发、一种寄托。而我们也往往可以感受到山河的秀丽,祖国的美好。
在《文化苦旅》的序中,余秋雨先生这样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伤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是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书,看到了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走到了大漠孤烟的大西北,看到了他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求索。他在莫高窟里感叹,在天一阁上畅想,在西湖徜徉,在柳侯祠里怀想。
他静静地在这厚重的文化中找寻着,思索着,他静静地在他那充满爱国情怀的内心中思考着。
他在思考。
如果他早生一个世纪,是不是就可以拦住那运送文物的车辆?道士塔的主人王圆,便是历史上所说的罪人。因为他,外国冒险家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而现在,专家们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物的萎缩胶卷。他好恨,因为当时的中国甚至容不下几卷经书,因为他对中国的文化是有多么热爱!
他在思考。
他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有了它,造就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府之国;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有了它,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都江堰,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
他在思考。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却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它的主人,用尽心思,费尽力气,建起了这么一座藏书楼。一代又一代,一直把这座藏书楼经营发展了下去。余秋雨先生用一种几近虔诚的心情,站在楼下,感谢这座楼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他也热爱祖国,他的热爱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爱惜。同样,他的热爱,也往往不同于其他作家,他的爱,是与恨,与苦交织在一起的,是刻在骨子里的爱。一个“苦”字,真正道出了余秋雨先生走这段旅途的真实感受。的确,他穿行于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没法不苦。所以,我们看到,在莫高窟里,想向王道士跪下,苦苦地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是啊,他何须这样?因为,他不忍心,不忍心如此的美好的东西就此灰飞烟灭,不忍心看着这些东西流落他乡,不忍心中国那如此璀璨辉煌的文化就此消失。于是他喊出来了,可是却已于事无补。在这里,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痛心,甚至,我的心也就这样一起痛了起来。当我们看到一座历经沧桑的藏书楼就这样被日军毁于一旦时;当我们看到柳侯祠,想起柳宗元当初的无奈与痛苦时;当我们体味到一个酒公一生的悲惨命运时;当我们感受到牌坊里的女人们的痛苦时,我们都会没来由的觉得心痛,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苦,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苦旅吧。
可是,在这本书里,同样也有爱,那是一种博大的爱,是一种对祖国,对祖国文化发自内心的爱。他爱都江堰,因为都江堰为我们带来了几千年的安宁;他爱天一楼,因为天一楼为中华的文化提供了这样一个栖息地……他爱中国文化的一切,而这种爱,同样也会感染我,让我更加认识到祖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原来是有这么多东西值得我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而倍感自豪。
是的,在《文化苦旅》中所表现出来的爱与苦,深深地感染了与余秋雨先生有同感的每一个人,而这样的大爱、大恨,这样的一种爱恨交织,也是深深地让我们为《文化苦旅》这本书着迷的最根本的原因吧。在这里,我体验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情。而这种情感也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不断地告诉我: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我也将为我是一个龙的传人而感到分为的骄傲与自豪。
走近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推荐专题: 检讨书2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