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文化苦旅 读后感(推荐3篇)

2023-01-21 07:20:1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苦旅 读后感(推荐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苦旅 读后感(推荐3篇)》。

第一篇: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全

近日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细细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去读,但慢慢地,我却醉情于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 ,才凝聚出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合上书本,旅行结束,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心头一些疑问不禁释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又有一些新的疑惑萦绕在心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代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圆箓。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第二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记恨,不时有秽严凶讯传回门庭。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黑暗的社会中,存在着怎样的心灵净土?一场文化苦旅,走遍了人生悲痛与苦短,就像笔记中的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由健。”

第一次读这一本书已经颇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再次翻开此书,再次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迫不及待翻开‘莫高窟’这篇章节,感受将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包含在内的佛像石窟,那看似毫不起眼的石窟,却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精彩。

历史总是肃穆的的,维系着一个民族灵魂发展以及不接的的源动力。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和注定是一场苦与乐的较量,而在这场较量中,注定苦之胜利。这场苦旅无疑是一场严肃枯燥甚至有些沉闷的工作了,但却丝毫不敢有所懈怠。无论他们隐匿于山水之间,亦或是荒野村庄,终会被现代文明所侵蚀。但是,不断地侵蚀,带给我们的真的是辉煌吗?

历史在叹息,在倾诉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听听这山谷的足音,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第三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惊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势,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500字五篇相关文章: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5篇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500字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2篇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高中生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精选5篇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读书体会 - 5068儿童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 - 5068儿童网

推荐专题: 文化苦旅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