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全》。
《情感与形式》是符号主义美学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它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电影等各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苏珊・朗格(1895―1982)美国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的门徒。先后获哲学、文学博士,以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任教。
主要着作有《哲学新解》(1942)、《符号逻辑导论》(1953)、《情感与形式》(1953)、《艺术问题》(1957)、《哲学随笔》(1962)、《心灵:论人类情感》(1967)等。她系统地发挥了卡西尔的符号论,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她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者I・A・瑞查兹的语言方法,进一步把符号区分为推理的符号即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即非语言的符号。并进一步发展了非语言的符号论――把艺术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她继承了卡西尔的观点,反对科林伍德的表现说。
它运用艺术史、文学史中的丰富材料,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对艺术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得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的结论。与此同时,它还对西方美学史上诸多有影响的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符号:观念的标准、谬论种种、情感符号。第二部分为符号的创造:表象、虚幻的空间、虚幻的空间的不同方式、时间意向、音乐基质等。第三部分为符号的力量:表现力、作品及其观众。每一部分层层递进,从提出艺术符号到它的创造过程最后到艺术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在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上,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然而,抽象形式本身并非艺术家的理想。逻辑学家才尽可能传达抽象内容。在艺术中,形式仅仅是为了显而易见,形式之摆脱其通常的功用也仅仅是为获致新的功用――充当符号,以表达人类的情感。舞蹈的创作作品,也同任何造型艺术或音乐艺术作品一样地清晰,一样地富于建设性、想像性,一样地留下了人工创造的痕迹。它从一个情感概念,一个符号形式的基质出发,像其他各种艺术品一样有机地发展着。艺术完完全全是表现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声音响,每一种姿势,无不如此。所以它百分之百是符号性的,因为一个完整而明晰地表达出来的符号,比语言更具有符号性。
如果将舞剧《天鹅湖》中的“挥鞭转”这一技巧动作充当一个视觉符号,舞者将这一视觉符号以不断反复、重复的形式出现32次以致此成为经典。它以这种不断反复重复的形式冲击观众的眼球,以这种形式强调了这个符号,使“挥鞭转”这一技巧动作成为了舞剧《天鹅湖》最为经典的动作之一。
又如俗称“东方舞”的肚皮舞,它的特征是以胯作为中心带动腿部、腰部、臀部以及腹部肌肉等身体部位做类似环绕或点动的身体运动,跟随地域文化风格的乐曲将女性身体柔美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与羌族的女性生理崇拜相似,起源于中东地区的肚皮舞带有宗教仪式,在宗教仪式里诉说人类繁衍的祈祷,歌颂生命与祝福妇女多产。所以肚皮舞的主要动作在于腹部的摇摆运动为主。当我们联想到肚皮舞时,第一反应就是女性的中段,也就是胯、腰、腹部的划圆动作,正是因为这一动作作为肚皮舞的视觉符号,反复、重复地出现,这种强调使我们加深对其印象,潜意识里认为这一视觉符号与肚皮舞最为关联。由此可见,形式的作用不容小觑,当它运用在舞蹈中,反复重复某一动作或者动律时,这一视觉符号同时也被强调了,成为某一舞蹈的标志性动作。
苏珊・朗格说:“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是何等地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
苏珊・朗格在音乐、舞蹈、美学上的见解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我对于苏珊・朗格及其《情感与形式》中不论是符号论还是舞蹈方向的感悟是很浅薄的。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和学习,我对艺术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提升了许多,还是值得对它反复品读回味。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会
书评 | 许恋窈
作为爵士乐标志性人物的美国黑人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一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席卷世界,他用历经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对这个世界深厚的期望。生活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世界中,人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凯瑟琳?斯多克特的《相助》,耳边时不时的就会回忆起“完美世界”这段旋律。小说故事情节与歌曲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不得不让人陷入思考。
小说围绕着杰克逊市以白人太太与黑人女佣的关系为主题,以一本反思种族歧视的书的写作与出版为主线,用三个女性的视角直击参与者的内心,把这个故事细腻完整的讲述了出来。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米妮勇敢坚强,面对白人太太的逼迫,敢于绝地反击,但另一方面又卑微的甘愿做自己男人的附庸,忍受着辱骂和责打;艾比琳,儿子的意外死亡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不得不选择默默的隐藏着自己,敢怒而不敢言,只因对白人势力的畏惧,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到不起眼的人,却为那本争议之书的写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念;斯琪特,参与进这个秘密事件的唯一的白人,她一直在寻找写作这本书的意义,初衷可能并不光彩,只是想向出版社编辑证明点什么,但随着深入,她才意识到,她真正愿意为这件事全身心的投入,并甘愿忍受伙伴、男友相继离她而去,只是为了一个愿景――“你和我,黑人和白人,是同样的两个人,没有什么不同。”她被朋友的孤立和刻薄刺的遍体鳞伤,但同时也收获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拥有的意义。
当然还有那个在市里呼风唤雨的希莉太太,她大肆宣扬着白人的高贵,黑人的低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她的内心,甚至牢牢掌控了她,驱使着她去做她都无法预料的事情。有时候觉得她也挺可怜的,自认为做的是一件保护家乡的高尚事业,却不知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为什么同样是黑人女佣抚养长大的希莉,成年后却成了诋毁女佣的先锋,她自己都无法做出解答,只知道她做的是社会教给他的正确的事。
到底把黑人与白人区别开对立起来的是什么?《相助》里的黑人活的小心翼翼,甚至自我警告,不要去招惹白人,面对不公的责难,仍然选择默默忍受,女佣的孩子仍然是女佣,艾比琳的妈妈从小就给她灌输着“如何服侍好白人太太的理念”,他们生活在一起,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是作为互相信赖的朋友,而是作为互相警惕的敌人。相反,在库切的《耻》里,那些没有撤离的白人,也成了黑人眼中的毒刺,尽管这些白人也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也从未伤害过自己,但他们仍要驱逐这些曾经的邻居,因为白色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耀眼的伤痛,“人”的属性被抹去了,“人”的意义消亡了,只剩下了肤色的对立。
从小说最后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家永远是与自己的家乡共命运、共呼吸的。在鞭策家乡的文字中,读出的永远是对故乡浓烈的爱与期望。她们深刻的解剖自己的生活,把它们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读者,让大家看到一种新的重塑生活的可能性。她们用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秘密和声音召唤更多的朋友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们摒弃政客华丽的词藻和慷慨激昂的宣言,用温情的文字催生出锋利的变革之花,插在这些人胸前的口袋里,宣告一种新力量的诞生。
很喜欢列侬的一首歌《imagine》,他在设想一个没有对立、分裂、和平共处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朋友、家人。尽管这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梦,但却是他内心真诚的期许和祝愿。还有鲍勃迪伦《blowinginthewind》,“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一个人要倾听多少次,才能听到人们的呼喊。”有时候这可能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它给深陷的人们看到一种新的希望,它用文字让更多的人团结到了一起。
一本书的出版其实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就像小说的结尾,艾比琳在白人太太的压迫下,依然被毫不留情的解雇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她又是个胜利者。因为她们的书,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一些人,促使一些白人太太去审视被她们忽略的与女佣的关系。文字的力量从没有像这个时刻一样闪耀。在这个意义上,《相助》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我这次回家借着时间充裕把《大学》好好地品味了一番。里面确实有很多大道理,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说的“格物”。为什么这个能让我印象最深呢?在这我先卖个关子。先给大家介绍介绍下《大学》吧!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大纲领”,“八条要目”。而这三大纲领是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要目是指的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里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条目是格物、致知。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细分为:则格物致知属“穷理”的功夫,诚意、正心属“正心”的功夫,穷理又是正心的基础。而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全书的总纲。在书里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够抓住纲领,明确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学”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这样,有了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奋斗起来就不会迷失方向,精神抖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介绍完《大学》那就开始说说什么是格物吧!要说什么是格物就要说说它出自在哪。它出自大学前半部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说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你看看这是不是跟我们《马克思原理》所学的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说实话看这格物确实有些不怎么明白,但一说到实践那就没问题了!这其实就想告诉我们要真正的学到知识不仅仅是看书本的内容。仅仅是书本的是绝对不够的,还有在社会中的知识!并且你在生活会更加理解书本里所讲地知识,使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要知道书本的知识原本就是先人在社会格物后写在书上以此传给后人的!永远只知道书本里的知识那就只是书呆子。书呆子也许会风光一时但他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他只知道知识无法将知识放出来来为人类服务。你说不会应用有什么用?说到这我就想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认为我们不能再像高中的一样死读书,社会不需要那样的人。我们在大学是学的是一种思维,一种大学生的思维!大学不是仅仅在学一种技能,那是技校的学生的任务。如果我们只是在学书本的,学一种技能,那就只是高中生,职业技术学生!那我们的区别是什么?所以说要去社会中认识来以此来得到一种思考!
放下论语时,似乎关于人生、事业、处世,已不再有遗漏的问题需要询问。
只剩下一个疑问:孔子为何要去做一件完不成的事?
孔子绝非无知之人,世事翻涌、黄钟毁弃,这都在他为官、行走、挣扎的大半生中张牙舞爪地啸叫,他尧的额头之下,子产肩膀抬着的,皋陶的脖颈之上,那孔夫子独有的慧眼可以见识千般善恶,那孔夫子独有的头脑可以判断万种臧否。他知道这世道,得救。
可他只有一副丧家之犬的身躯而已。
他不是大义的唯一拥趸,这世上原先还有无数大义的忠臣,无数能够认清一切的人,可是所有人在这世态之前依然只有丧家之犬的模样,似乎都无可奈何。于是大家四散,归隐山林,继续做一条无主的狗,不顾旧主处于何种窘境,只想归于孑然一身,纵使有百般留恋,
然而无能为力四个字已经反驳了一切。因为无能为力,所以没有必要。
由此人世只剩下了孔子等极少数人,和这个依然狼奔豕突的社会。
孔子想:不管世道如何我还没死啊
孔子又想:既然我没死那我当然要继续为大义努力啊!
于是有了孔子,那群圣人中最艰难又最顽强的那个,伏在大义脚下叩拜得最疯狂的忠臣。
孔子的信条便是盲目与努力。盲目在于他飞蛾扑火式自取灭亡的挑战上,他就像飞蛾,只知道光明,无所谓为了它,毁灭与否,只要活着,我的生命就献给大义,没有保留。但他的盲目是理性的,他知道大义必然胜利,而他证明了这件事,所以他知道这是值得的,这就是他的理性的盲目,为了理想无所谓毁灭与否。努力,便是努力,将生命精准合理地送给理想。
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这理性的盲目呢?
我们听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知道生命至上,我们学着不让某一件事代替我们的全部价值,人生有很多精彩的其他事,一个海关可以写明史,一个博士可以拉小提琴,一个医生可以是一个短跑冠军,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完全倾注于一件事,满足奥林匹亚式的或得桂冠,或舍生命。一个头衔或许真的没法表示一个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全部价值。
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是不是也因此让生命逐渐贬值,因为生命的昂贵而变得吝啬,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就在努力之外踌躇。作业是你全部的价值吗?有人反问;考试是你全部的价值吗?另一个人也问。于是他们牵着手去娱乐。的确我们的价值,尤其年轻的价值不是区区考试、作业可以概括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会让生命完全失去价值,停止努力因为不值呀!可我们在此时不在奋斗中挥洒生命,难道就要将青春束之高阁,待其腐烂吗?
例如抗战时期的沈崇诲,将门之后,清华大学出身,自愿成为空军飞行员与日寇搏杀。当时教官问:战斗机装配了几颗子弹?他立马回答:长官,271颗,其中一颗是我和的飞机!最终在战斗中,他射完机枪里最后一颗子弹后拒绝返航,驾机极速撞向日舰,最终殉国。他就是电影《无问西东》中飞行员沈光耀的原型。有人问,这样他的生命与一颗普通的子弹是不是毫无区别?我想说,是的,但值得。生命着实可贵,更何况沈崇诲的出身,但是他的生命是作为一颗饱含着奋斗与愤怒的,民族的复兴与自由的,代表了全体同胞的子弹射向敌人,这是一颗与他的生命一样可贵的子弹,他的价值实现了,他的生命献给他最崇高的理想,我想说,他的生命很值得。还有许许多多抗战时期、革命时期的英烈,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看见胜利的那天,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终将以胜利赋予价值,这便是值得。
我们和孔子一样,都只是一个无力的人,我们也有各自的理想。我们又是那么自尊,生怕理想有愧于自己的毕生努力。但是既然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为何不去做呢?无所谓我们能否看见胜利的日子,为何不敢为一件正确的事付出全部努力呢?又有多少人是倒在梦想这个名字前而不是被梦想本身打倒呢?
只求为之,无问西东,这是孔夫子的勇气,也应该属于我们。
经过半年来陆续阅读,我初步读完了《白话史记》一书,对该书内容有了一些概念性的认识,了解了基本结构与梗概。在此,把自己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感受与做法,谈几点想法:
一、坚持从头读起,自始至终读完全书。
我不善读文言文,通常只阅读《白话史记》,需要查阅有关内容的文言表述时,再去阅读《史记》原文。因为《白话史记》就是由史记原文译注而成的。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写成的史记130卷,依据史实进程,结构严谨,先总后分,逐步记述,要想读懂它,必须持之以恒,耐心读下去,直到读完为止,不能虎头蛇尾,只读“书头”。我感到,这样读书,越读越清楚,越读越深入,越读越有味道,以至达到非读不可的程度。
二、坚持重点阅读,力求提纲挈领,再及其余。
抓读书重点,首先要了解《史记》内容体系五部分(130卷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构成,知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读好史记卷一百三十――史太公自序第七十,从中了解作者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学术背景、创作过程,以及他对史记各卷的最精炼的介绍,这对读好全书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读书的精力,重中之重应当放在仔细读好第一部分(十二本纪)上。
因为,一般说来,“本纪”是以帝王为纲,分国叙事,编年记事,续谱论事,记述了各朝各代乃至全国大事的纲要,形成了统领后面“世家”与“列传”的主体,其中尤以叙述秦、汉历史更为详实。而作者在后面叙述的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实际上是对十二本纪的续写,许多在本纪中简略叙述的人物传承、事件渊源、历史演变以及读者尚未搞清的问题等,在世家和列传中都有非详细的交代,都能找到问题所对应的答案。因此,只有把十二本纪读好读懂之后,再读后面各卷就容易看懂了,如能再回头复读十二本纪,那就更好理解了。
三、坚持读书思考,读记结合,理清头绪,有所消化。
读书是学习,读记更是学习。我读史记,也属偶然,仅凭自己的一时热情而读,只因自己在读书或写作过程中,时常要遇到很多与史记有关的问题,需要应用与求证,苦于没有系统读过史记而生搬硬套。另外,人们常用的许多历史典故、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为此,我便来了兴致,下决心阅读全书,果真有所收获。起初,不知从何下手,初读两卷,一片茫然,看大不懂,也记不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心又不甘,遂改变方法,像蚂蚁啃骨头那样,坚持慢慢读下去,在书上边读边批注,边思考,作点读书笔记,用写读书随记的形式,读一卷本纪,写一篇博文在网上发表,读完本纪部分,先后写了十二篇读书随记,每篇随记都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在写读书随记的同时,我还将一些觉得有必要记述的历史事件,单独写成博文加以发表。如:太子驷(秦惠公)为何要裂死商鞅?替死在孝景帝之手的`御使大夫晁错;一个更比阿斗扶不起的同裔皇帝刘贺等。又如:当读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及至本纪第十二时,发现汉代的帝王中,非刘氏不为王的世袭情况,也就想到了“张王李赵遍地刘”的古人之言,便设法通过史记记述以及网上搜索,编制了从汉太祖刘汉高祖刘帮开始,西汉刘氏十二位皇帝的传世名册系统表,同样也发表在网上,这份传世表,辈分清晰,简明厄要,一查便知,一看就懂,便于对照与理解,因为史书所论及的传世人物,基本上都名列在这张表上,需要核对查找时,都可以骥表得知。
作者司马迁大体与汉武帝刘彻相终始,故史记所记述的是,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史实,也就是写到西汉孝武帝就结束了。至于以后的西汉刘氏皇帝,以及东汉的十二位刘氏皇帝及其朝廷大事,只能从前、后汉演义和其他史书中阅读得知了。
本文只说些个人的阅读方法,对作者的文法与写作技巧,不作评论,更不敢对本书枉加评说。
推荐专题: 自我评价200字左右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