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马克思读后感1500字

2022-12-28 20:11:4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读后感15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读后感1500字》。

第一篇: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的一生为形成思想而奋斗。他的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爱情,工作等等。

在儿童时期,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的人。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以自然的在相处时占领导地位,也导致了他的高傲个性。

在我看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对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也是一样的。马克思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诗歌等等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他对爱情的态度,从他在大学里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中可以看出。在爱情中,马克思很好的将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统一在一起。在马克思晚年时期,因为失去了爱人,他倍受打击,也因此而患病。从此可看出他的爱人对他影响很大。

很容易看出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支持理解与需要和思念。人是不可以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的,然而在真正的得到爱情之后的爱情生活中是理性主义占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在忙事业,理想。最后他回归了,却是因为爱人离开了。

马克思在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来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不善于理财,且由于他的乐观豁达,不拘小节而经常使金钱很快的用完。然而这并未使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反而是迎头而上,从容的解决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来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同样是面对困难,与之不同的是没有窘迫,反而是退缩的人多,做到逆流而上的人少。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尖锐的。也许许多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马克思,因为他们没有看出这是他对事业的态度。他们都认为他是偏激的。但不能忽略的是:正是这个偏激的他创造出很多著名的思想理论。

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思想,并努力证明它是对的。马克思理论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是因为他不断的批判,或者说改进个和妥协。由此,他成功了。

马克思思想到了不同的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晚年时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因为这只反映了他的固化思想模式。

第二篇:马克思读后感

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统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装还是桶装,外面的包装使人一见就五味飘香,但其中的营养大部分是减肥的成分。以前很少读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谈《形态》的读后感时,我是带着漫谈读马克思的原著以及读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识流进行的。

以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都是啃别人吃剩下的骨头,或者说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馍”。而读原著的感觉就不一样,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对那些“原理”、“方法-论”枯燥乏味的生厌,而是有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种探险的刺激和丰收的喜悦。那里的观点不是来自遥远天堂的上帝和神灵,而是来自生活实际;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不是法国人一贯失的高谈阔论,不是美国人经常使用的花言巧语,而是角度的全面、观点的新颖、论证的深刻。所以马克思在告诫人们联系实际之前,他自己已经那样做了。他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园诗,他的处境是非常“糟糕”的。反动政府要驱逐他,权力派要指责他,还有许多流派和哲学家对他指手画脚,但马克思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把那些东西“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的生活条件也极端艰苦,如果没有恩格斯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时间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这将占去他作理论研究的大量时间。“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于这句话,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着切身感受的。所以马克思一些伟大的经典的论点的原材料都来自生活本身。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 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说“一个人死去只是躯体的死去而灵魂仍活到世上”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光辉思想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是永垂不朽的。读马克思的著作不像读武侠小说,不像读《草样年华》或《大路朝天》,读他的著作需要一颗虔诚的心静下来读,这样思想将受到重大启发,灵魂会得到全新的洗礼,读一遍不行,要反复地读,其思想涵养、文字艺术才能被真正领悟到。他的著作不能呆在“小屋子”里读,而要带到生活中、世界中去读,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第三篇:马克思读后感

我国现代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这几句带有哲理性的诗非常令人回味:那些横眉冷对人民的人虽生犹死,虽然他的肉体生命还活着,但不过是一堆会行走的肉,毫无生命价值;而那些为人民肝脑涂地的人虽死犹生,虽然他的肉体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生命却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

臧克家当年的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写的。诗人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了与鲁迅有相同品质的许多人,马克思就是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其辉煌学说的影响力,至今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且不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他也是极有震撼力的。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西方社会发起了评选世界第二个一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活动,马克思多次名列榜首;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就的《资本论》及其他著作,又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畅销起来……

一位长眠于地下已经120多年了的人,为什么如此受到世人的尊崇呢?因为马克思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实在太大了!他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曾有人把马克思比作奥林帕斯山上的神,认为马克思与我们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他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这样,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存在的一面,而很少看到他作为普通人存在的一面。

实际上,马克思在讲到他自己时常常喜欢说:“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可见,马克思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与我们一样是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他不同于我们之处,或者说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奥秘,则是因为他能够正确处理人的七情六欲和伟大事业的关系,他不畏艰难困苦,终生都在实践着“为全人类造福”的誓言。

读完本书给我展示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既作为思想家,又作为儿子、作为学生、作为丈夫、作为朋友、作为父亲、作为外祖父存在的马克思!他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永远飘扬着的一面旗帜!

第四篇: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但是他所著作的那些主义、学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繁杂,乏味,又甚是遥远。可在这本列宁的《卡尔・马克思》里他用简括凝练的语言还原了马克思曲折平实的生平,并且还将他的学说理论严谨精当地叙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么简短的篇幅能对马克思有更清晰地了解。

首先,在讲述马克思的一生中可以看成是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另外在马克思的生活中还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唯物主义思想在他心里占主导地位。然而在当时“费尔巴哈派”与“黑格尔派”是对立的,甚至受到打压,所以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之论战。到一八四四年马克思已经慢慢开始出现“革命家”的感觉了,这时马克思主张‘对一切现存制度进行无情的批评’,尤其主张进行‘武器批评’;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交。他们极热烈地参加各革命团体,“并与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底理论与策略”。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斗争的一生,正如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所说:“战斗是他的本质”。而马克思的思想学说也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自白上说过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 他所喜爱的箴言是“怀疑一切”,可以发现他“斗争”的性格与他的思想学说是互相影响的,他的思想学说也透露着斗争批判的性质。这让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与其说过“战天斗地”的名言,也是深受其影响。

另外,书中也讲述到他与平常人一样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他平凡和贴近生活的一面。而马克思在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时仍然坚守他的理想,他对事业是偏执、执着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野心”。

最后,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等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学说。列宁指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里三个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继承人和天才的集其大成者。”而且列宁还将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分为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部分阐述,经济学说包括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在列宁完整而又简练地阐述中,条理清晰且十分精当,不仅让人看到列宁严谨的态度,对繁杂资料的科学拣选,而且也看到列宁对马克思学说有着深刻领受与认识,才能在苏俄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借鉴并发展了马克思理论主义。

另外,通过列宁精当的阐述更有益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学说。我想这也是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吧!

第五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推荐专题: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500字 马克思读后感1500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