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范文5篇)

2022-12-28 20:10:0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范文5篇)》。

第一篇:读后感1500字

看完前半段,心里一直在后怕。从我有记忆开始,妈妈就一直在生病。经常躺在床上,一直吃很多的药;有一阵还很多人来探望她,在我们家乡,只有人病得很严重,快要过世的那种,就会有很多人来探望。那时爷爷带我去拜了很多庙,很多神仙。疼痛是无法用语音表达的,看到文字的描述时让我觉得心惊。很感谢老天爷没有带走我妈妈,让她陪着我们成长,尽管小时候我被她打惨了;很感谢妈妈那么坚强的对抗病魔,谢谢爸爸一直以为的守护,给了我们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这是我和弟弟今生最大的财富与幸福。

其实我妈还是写得太谦虚了,在我心里,她一直都是很优秀很强大的。

尽管身体不好,但是也一直做很多事,没有像写的那样家务重担都压在爷爷奶奶身上。

学会了做裁缝,很会做衣服。那时候在家给别人做衣服和绣花。

跟爸爸学会了开简单的药剂,配中药、打针,辅助爸爸的工作。

饭菜做得很好,我们大家族里做菜做得最好吃;很遗憾我没学到。

九几年的时候是个喂猪能手,那时候养猪也是一个经济来源。

虽然小时候我被打惨了,但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生着病还很强,干啥事都能干好的妈妈。

特别最近几年大发了。

学会用手机发信息,学会用电脑,使用财务软件帮爸爸做合作医疗的记账,上QQ,和我们视频聊天,玩QQ空间,在空间上写那么长的日志,文笔不错哦。她只读了四年级不到,拼音不熟悉了,只能用笔画拼字。

学会开车,5个月考到驾照。对于一个晕车严重,考理论路上吐了来回的她,我表示深深的惭愧,我还没过啊!

她变得越来越强,跟她的性格越来越像。因为要强的性格,所以小时候对我特别严,希望我像她,无奈我那时只想玩,所以讨了很多打。小时候我跟她一点也不亲,在同一个屋檐底下生活见她就像老鼠见到猫,当然不是卡通片《猫和老鼠》里的老鼠那样。她打的次数太多,我一度认为我不是她生的;我一直粘着奶奶,想着奶奶要是过世的话我的死期估计也就到了。我想那时候生病的她肯定也很烦躁怎么生了个那么爱玩又不争气的我。但是从初中开始,我们开始懂得沟通。我考高中,为了给我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她每天晚上吃完饭去外面散步两个小时候再回来夜宵给我吃;那一年政治刚好转为开卷考试,她帮我在政治书上抄满了题目。我感受着她对我越来越深的爱与关怀,我们开始变得亲密,越来越多的话题。因为读的高中就在镇上,每一月才放一次假回家,三年里,每个周末她都带着在家做好的饭菜,煲好的汤送给我吃。她支持我所有有想法的决定,鼓励我尝试自己所想要做的事。现在的她变成了她一直中意的强大。她说她前面好多年都是一个性格好强却身体强不了的人,因为身体状态,因为我们,她收敛了强大的事业心,她放弃了一直以来的梦想。92年那年她想做服装市场,已经在株洲看好了店面;对于她想做的事,她聪明,有野心,有眼光,能吃苦,我相信她一定会成功的。但是突如其来的病魔袭击了她,好多年后她说,第几次开刀后她在病床上求老天爷,只要她好起来活下去,她就认命了老老实实安安心心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好好培养两个孩子。我开玩笑说,老天爷让少了千万富翁的妈妈,给我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妈妈。我觉得值。

她说她以前想着抱怨老天不公平,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让这样的病魔来折磨她;现在她不这样想了。她觉得活到现在是最幸福的,她写的日志里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恩与自省,她变得越来越温和,沉静。让人觉得温暖。

我和很多朋友,同学,同事说起过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我最崇拜的人。她现在越来越好。

妈妈,我因为你而感到自豪!你真棒!我爱你!愿你健康平安!

以上为我一点点的读后感。

第二篇:读后感1500字

很早以前,就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吃饭只是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并不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比吃饭重要。

于是,在生活中,吃饭的时间总是被压缩,马马虎虎吃饭也几乎成了许多伟人的标配,偶尔犯了一点错误,也总是会被说上这么一句“就知道吃吃吃”,更不要说会吃、好吃很容易被人嘲讽了。而那些天天下馆子、胡吃海喝、大摆宴席更是成为了一种社交的形式,喝成酒精肝、吃成胃下垂的,早就超出了“吃饭”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当我读到乡贤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时,刚开始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要塑造朱先生这样一个饕之徒。在我之前的思想观念中,这样的人是不务正业的,也是不识时务的,他那样的出身,处于那样一个时代,难道不应该好好“改造”、向贫下中农学习吗?

随着年岁渐长,读书增多,慢慢懂得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其实啊,对凡夫俗子来说,吃饭就是人生的大事,能吃顿好饭、能好好吃饭,很多时候甚至是难以企及的愿望。陆文夫本人也是爱吃的,一杯黄酒,几个家常小菜,也曾让陆先生享受高朋满座的乐趣。他写这篇小说,某种意义上是在告诉人们,追求吃饭,吃好饭,这也是健康的、高尚的价值观。反之,饭都吃不上,又何来其他?

无独有偶,阿城先生的名篇《棋王》中主人公“棋呆子”王一生也是个吃货,这一段吃相的描写,让人看着心疼:“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对于一个身处饥饿年代的人来说,对于吃的追求是实在的,他说:“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饱汉不知饿汉饥,这句话说得真好,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个饥饿的人对吃的渴求和虔诚。然而,王一生又不仅仅是一个饭桶,一个纯粹的物质主义者,他痴迷于棋,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传承者。在一个物质和精神均极其贫乏的年代,王一生对于吃、对于棋的虔诚恰恰表现出了一个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对他来说,对许多人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好好下棋。

前几年读到了靳以先生之女章小东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吃饭”。作者旅居海外,近距离地观察了海外华人的艰难生活,又有自身柴米油盐的艰辛体验,她以纪实的笔触创作了多部小说,描述了几代华人的“吃饭”问题。关于吃饭,章小东说,“人生起伏,无非吃饭”,“不管吃坏吃好,总归要吃饭”,“吃饭再辛苦,也要有尊严”。故事里的人们为了吃饭,为了吃好饭,漂洋过海,历经苦难,人世间的苦乐悲欢,就在锅碗瓢盆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到这里,想起了刘若英的那一首《当爱在靠近》,里面唱到“真的想/寂寞的时候/有个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特别地让人感慨。我已经很久没有家人一起吃早餐了,上班太早;我一周难得有几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餐,几乎每天总要很晚下班回家;午餐更不要说了,上班族有几个人能在家吃午饭呢?

我们天天忙碌,天天为了“吃饭”而奔波,然而好好吃饭的愿望,却总是难以实现。想起来,挺为自己悲哀的。

第三篇:读后感1500字

《骆驼祥子》这本书,我去年暑假读过,至今未忘其中的故事情节,这主要是老舍先生精灿的文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介绍一下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儿跻身文坛的人之一,而始终保持平民风格,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大获成功者,唯老舍先生一人。我们常见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等,可惜我只读过《骆驼祥子》,且对老舍先生了解甚少,看来我得补习一下空缺了。那今天我就来谈一谈《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两字,是因为是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因此得名,可见起名也有个技巧呀!如果此书定名《祥子的生活》则显得过于直白,毫无生趣了。

老舍先生写文章――平易近人,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像有的作家写车夫是以知识分子来面对车夫,而他是平民对平民,架子放下了,去描写人物的形象就写得真,也容易感动人。

我喜欢这一段文字: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新颜,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向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这一段文字便把祥子的性格与生活的环境介绍的清清楚楚,语言平实,但又不似白描手法干燥无味,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拜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后,给我的感触很深,老舍先生的作品一向都是很真实的,为了打造一个祥子这样的车夫,可见他一定深入地了解过,才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典型的车夫。

文章一开始写明了祥子是一个高等车夫,他要强,朴实,有自信,剩吃俭用,早出晚归,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又被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终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的一点希望,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

祥子最爱的是车,从没离开过车,而文末祥子竟然连车都不想拉了,便可以清楚地见到他的理想已经没有了,不再追求,对生活已经开始厌倦,祥子的收场是他不要强了,没了干劲,没了理想,对生活的热忠也没有了。

老舍不断强调祥子和其他车夫一样,突出了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一个例子,也更说明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常

老舍在鞭挞当时社会的同时,也对祥子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当时的人们寄予深深的同情。

第四篇: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次婚宴上,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他中学的老师,于是上前毕恭毕敬的说:“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

老师说:“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

学生说:“老师您再想想,我是当年在课堂上偷同学手表的那个学生。”

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的认不出你了。”

学生继续说:“当时您叫全班同学都面向墙壁站着,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的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的严厉的训斥并予以严肃处理的,从此以后我在班里是再也抬不起头了,这将给我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耻辱和创伤……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我想像的那样,您把手表归还给失主后,就叫我们坐回原来的座位上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那一天,偷手表的事从来没有被提起过。这使我从此感恩老师,奋发学习,终于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学生感激地说:“老师,现在您应该记起我了吧?”

老师微微一笑说道:“噢,记起来了,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可是,我怎么会知道是你呢?因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互相尊重,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每一个同学的印象,当时我也是蒙上自己的眼睛来搜口袋的呀。”

学生听完,眼泪夺框而纾艚舻陌牙鲜Ρг诨忱铮痪浠耙菜挡缋矗舜司驼庋当ё拧巳萆淼目占洌俗淼奶祝烁墓幕幔獠唤鍪抢鲜Φ纳屏己椭腔郏且恢殖绺叩拇缺辰绾腿烁聍攘Α

面对犯错的学生,老师以何种态度对待,以哪种方式处理,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读了《蒙眼》,被这位充满智慧、宽容慈爱老师的处理方式所感动。

故事里的主人公,终生一直铭记老师,因为自己在学生时期偷拿了同学的手表,更终生感谢老师出乎意料的处理结果,最大程度维护了自己的自尊,让自己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故事里的老师,怕偷手表的同学被他人歧视,让大家蒙上眼睛,这是一种宽容慈爱,更是一种最高明的教育智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更是拯救了学生的灵魂,成就了这位学生,使这位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没有污点而走得更远。

老师,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还有塑造学生灵魂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犯了错是情理之中。

若老师把犯错学生的行为定位在道德败坏上,一味追责,揪住不放,纵使学生会赔礼道歉,也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而已,也许心灵并未受到触动,更有甚者会怀恨在心,一错再错。

如果老师用宽容慈爱的处理方式,小心呵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自然会领悟到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从内心深处产生愧疚感,从而自觉认识到错误并痛改前非。

同样,如果老师因其宽容慈爱的处理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尊敬,那么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必定会高大起来。或许在以后的学习中,该老师的课堂就会更加井然有序,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学生奉为至宝。“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

宽容不是纵容,宽容是给人容身的空间,是给人转身的台阶,给人改过的机会;宽容是老师用博大的胸怀去感染、引领、号召和唤醒学生。宽容和唤醒是基于人性上的更高层级的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经验、能力、善良和智慧,更需要的是崇高的慈悲境界和人格魅力。

老师是唤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宽容慈爱之心去唤醒犯错学生,就赢得了整个世界。老师是如此,作为学生、家长、一个社会人,何曾不是这样?!

第五篇:读后感1500字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生于这个时代的孔子而立之年创办私学,周游列国热心救世,言行为后世留下典范。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得文景之治,宋初宰相赵普得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一生钟情于政治,投身于政治,天命之年居鲁国中都宰,路无拾遗,都邑大治,孔子所传之道皆经世致用。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纵观《论语》二十篇,君子的内涵无外乎“仁、义、礼、智、信”,而唯独把求学放在首位,可见学习地位之重。《论语・阳货》有云:“性本相近,习相远也。”太初有道,万物始于混沌,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两小儿辩日孔子尚不能决也,可见修身之道,贵在勤学!修身之道,仅于求学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的王道既非韩非的以法治国,也非庄周的无为而治,正如孔子之仁,以德教化,以仁立国,天下归心!在孔子眼中,重学归仁只是君子修身的基本要求。“颜渊问仁,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身为君子,还需谨慎言行,重行礼教,不能误入歧途而失君子之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需有不为外界所惑的坚定内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心中君子的境界,不仅要重学归仁,克己复礼,有道而正,更重要的是保持这种高尚的品格。君子之道,广施仁义也,若十里之众欣欣向荣,必以礼乐而教化之,仁者居正,则君子之道正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莫非勤学以礼,固守正道只为寄情于山水乎?答案恰恰相反,作为一个治理国家的君子,天下祥和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何不流连山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所提修身之道皆为明德于民,以身作则,教化四方。季康曾问政于孔,“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治理政事,如若主张杀戮,施以暴政,必然加速其灭亡,若能主张仁政,以德治国,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欲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君子仅以仁治民,以德治国恐为时尚早。“何为则民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还应命令法纪,加强四方治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治国应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造福苍生,得万民之心,则天下可大治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君子从修身之始敏而好学,克己复礼,至执政之时以仁治民,以德治国,最终皆为天下苍生!若君子顺天而行,广施仁政,以德教之,明德于民,则孔子心中的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正如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所处的时代,烽火四起,诸侯割据,孔子选择政治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更是一种必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出则入仕为官,入则著书立学”,孔子生平,莫过于此。所谓时势造英雄,自孔子起,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相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追寻真理并以身殉道,柏拉图著书立学并提出理想国主张,虽处于不同文化不同环境,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细品《论语》,部分观点难免有所瑕疵,如《为学・第二》记载,“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殊不知,万事万物皆在变化,真理总是经过不断地否定发展并完善。

两千多年的时间若白驹过隙,中原数易其主历朝更替,变化的是不同时代解读孔子角度的差异,不变的是孔子的思想在历史长河烙下深深的烙印。

推荐专题: 自我评价200字左右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