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1500字大全(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1500字大全(大全)》。
经过半年来陆续阅读,我初步读完了《白话史记》一书,对该书内容有了一些概念性的认识,了解了基本结构与梗概。在此,把自己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感受与做法,谈几点想法:
一、坚持从头读起,自始至终读完全书。
我不善读文言文,通常只阅读《白话史记》,需要查阅有关内容的文言表述时,再去阅读《史记》原文。因为《白话史记》就是由史记原文译注而成的。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写成的史记130卷,依据史实进程,结构严谨,先总后分,逐步记述,要想读懂它,必须持之以恒,耐心读下去,直到读完为止,不能虎头蛇尾,只读“书头”。我感到,这样读书,越读越清楚,越读越深入,越读越有味道,以至达到非读不可的程度。
二、坚持重点阅读,力求提纲挈领,再及其余。
抓读书重点,首先要了解《史记》内容体系五部分(130卷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构成,知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读好史记卷一百三十――史太公自序第七十,从中了解作者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学术背景、创作过程,以及他对史记各卷的最精炼的介绍,这对读好全书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读书的精力,重中之重应当放在仔细读好第一部分(十二本纪)上。
因为,一般说来,“本纪”是以帝王为纲,分国叙事,编年记事,续谱论事,记述了各朝各代乃至全国大事的纲要,形成了统领后面“世家”与“列传”的主体,其中尤以叙述秦、汉历史更为详实。而作者在后面叙述的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实际上是对十二本纪的续写,许多在本纪中简略叙述的人物传承、事件渊源、历史演变以及读者尚未搞清的问题等,在世家和列传中都有非详细的交代,都能找到问题所对应的答案。因此,只有把十二本纪读好读懂之后,再读后面各卷就容易看懂了,如能再回头复读十二本纪,那就更好理解了。
三、坚持读书思考,读记结合,理清头绪,有所消化。
读书是学习,读记更是学习。我读史记,也属偶然,仅凭自己的一时热情而读,只因自己在读书或写作过程中,时常要遇到很多与史记有关的问题,需要应用与求证,苦于没有系统读过史记而生搬硬套。另外,人们常用的许多历史典故、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为此,我便来了兴致,下决心阅读全书,果真有所收获。起初,不知从何下手,初读两卷,一片茫然,看大不懂,也记不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心又不甘,遂改变方法,像蚂蚁啃骨头那样,坚持慢慢读下去,在书上边读边批注,边思考,作点读书笔记,用写读书随记的形式,读一卷本纪,写一篇博文在网上发表,读完本纪部分,先后写了十二篇读书随记,每篇随记都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在写读书随记的同时,我还将一些觉得有必要记述的历史事件,单独写成博文加以发表。如:太子驷(秦惠公)为何要裂死商鞅?替死在孝景帝之手的`御使大夫晁错;一个更比阿斗扶不起的同裔皇帝刘贺等。又如:当读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及至本纪第十二时,发现汉代的帝王中,非刘氏不为王的世袭情况,也就想到了“张王李赵遍地刘”的古人之言,便设法通过史记记述以及网上搜索,编制了从汉太祖刘汉高祖刘帮开始,西汉刘氏十二位皇帝的传世名册系统表,同样也发表在网上,这份传世表,辈分清晰,简明厄要,一查便知,一看就懂,便于对照与理解,因为史书所论及的传世人物,基本上都名列在这张表上,需要核对查找时,都可以骥表得知。
作者司马迁大体与汉武帝刘彻相终始,故史记所记述的是,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史实,也就是写到西汉孝武帝就结束了。至于以后的西汉刘氏皇帝,以及东汉的十二位刘氏皇帝及其朝廷大事,只能从前、后汉演义和其他史书中阅读得知了。
本文只说些个人的阅读方法,对作者的文法与写作技巧,不作评论,更不敢对本书枉加评说。
他,坚强。他,勇敢。他,聪慧。他,勤劳。波涛汹涌的海见了他也为之低头;无人生活的岛屿为他喝彩;凶险的环境成为他立志的摇篮。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所搭乘的船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沉没了。所幸的是,他居然没死。可是,他也因此而来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刚到时,他会抱怨上帝对他不公,为什么要让他来到这个绝境呢?但很快,他就把抱怨变成了感激,因为,上帝让他活了下来。随后,他便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会把葡萄晒成葡萄干,驯养野山羊,种植一些作物等。当然,他也曾生过病。但我们这位勇敢的冒险家用烟叶草奇迹般地把自己治好了!后来,他在岛上竟然发现了野人的脚印!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非但避开了野人的袭击,还与其中的一个野人成了好朋友,那就是星期五。自此之后,他的生活更完善了,多了个说话的伴。最后,他终于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回到了家,当然啦,星期五也一起离开了那座荒岛。
他,就是鲁滨逊!勇敢的航海家。是他,让我明白,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是他,让我懂得,凡事试过以后才有权决定去与留;是他,让我反省自己,认识到,我还不够独立!
我的天呐!从来没有一本书令我如此痴迷!原来。人的潜力可以如此之大!人的智慧可以如此不受限制的爆发出来!人的生命和意志可以如此顽强!因为他的勇敢,顽强,聪慧,我的心也不由得震动;也因作者那精悍的语言,细致的描绘,我随着故事的深入也投入到了故事之中,那一刻,我成了鲁滨逊!
我想,当今社会就是需要这样勇敢聪慧的人!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却找不到工作。除了外界的各种原因以外,我想,这还与他们自身着莫大的关系!他们在学生时代只顾着读好书,读死书,不是人在读书,而是书在读人了!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除了"会读书"以外,就再也拿不出别的可值得炫耀的东西了。家长们都以"我家只有一个孩子"而过分的溺爱小孩,因此,他们会把小孩看管得很严,很小就让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限制了孩子自己的喜好,从来没有问过小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就这样,孩子的天性被抹杀掉了,思维被限制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试问,这样的人谁会要呢?这就是所谓"人才"吗?往往越是穷人家的小孩越被看好,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勇敢聪慧,至少不会像有钱人家的公子小姐们娇生惯养。他们像极了鲁滨逊!他们也一定能在荒岛上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可目前又有几个"鲁滨逊"呢?当然,我前面的话也不是在针对独生子女,其实,在父母呵护备至的环境中长大也不是件坏事,至少,你不会被人欺负,可这样的呵护又能多久呢?自己还是要学着长大!可是呢,如果你能好好的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就如鲁滨逊懂得"因地而易",不让顺境消磨你那雄心壮志的话,那你会做得比穷人的孩子更好,因为你的条件更优越了。能否成为像鲁滨逊一样的超人,关键还是要靠你自己!
一本好书,才会引发你的深思;一个聪明人,才会懂得生存之道!美满人生的背后,需要由无数滴艰难的泪水和无数次绝望的呼喊组成!
要学会感恩!其实老天给你的已经够多的了!即便是残疾,那也是造物主给你的恩惠,因为他会让你在其他方面比常人更好,他收走了你某样东西,就一定会再给予你其他美好的东西!机会既然不找我们,那我们便要自己创造机会!愿鲁滨逊精神能持续发扬下去,直到永远!
自我识字起,就对沈石溪写的作品如痴如醉了,连在梦中都是小说中的情节……
也不知是什么回事,我从小就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看见邻居家养的“灰灰”我就忍不住想抱抱它,当它用毛绒绒的头在我手上抚蹭时,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总是把它当作一只玩具娃娃,然后……你让我有了一种无意的莽撞……
立在阳台,看一股浓雾从断桥升起,忽隐忽现,我看见了一只虎娃,一身金色的绒毛,就像一片被秋风吹落的金叶子,这几夜让我彻夜难免的也就是你这个小家伙了。
一位农妇产下一个长有六个指头的婴儿,一出生就被人们称为“琵琶鬼”或“六指头”,由于要被村里人处死,六指头只好躲进了深山……一天夜里,六指头六指头随着母虎的脚印,找到了一只小虎。从此,这只小虎便成了六指头的女儿,并被取名:“金叶子”。金叶子随六指头走过7个春夏秋冬,和六指头有着深厚的“亲情”……村民就抓到了六指头,他俩被送往刑场。眼看六指头就要被烧死了,金叶子奋力挣脱绳索,把六指头救下,自己却被射来的箭射穿心脏……
“没走出几步,便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气势磅礴的虎啸,传来黑衣兵丁喊爹喊娘的叫声,传来好几声枪声……他抹了一把眼泪,加快脚步,在林子里飞奔着。他要尽快赶回葫芦洞,抱着蒲公英和绣球草,远走高飞,尽心照顾它们,把它们抚养大,让它们成为呼啸山林的猛虎。”
看了一遍又一遍,伤感的结局总是触动我小小的心弦,总是让我百看不厌,或许,男儿有泪不易弹,这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你看得见我写的字,却看不见我滴在笔尖上的泪……
一只老虎,就是这么一只老虎,一只普普通通的老虎,三番五次就六指头于危险之中,甚至连生命都不顾,我不想说这只老虎有多伟大,我只明白这是一只有人性的老虎,甚至比人还要有人性。
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的,比亲人还要亲,甘愿为你赴汤蹈火。思绪随着青烟飘了过去……在动物面前,人类常常范着自高自大的错误。人类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灵,动物是低等生灵,动物是任人摆布的畜生。人类是地球上进化最快的一种动物,可追根究底人还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地球存在生命已有数亿年历史,人类的礼貌史但是几千年,人类这种动物在进化前以前过漫长的动物阶段,动物的本能动物的本性在人类身上根深蒂固,不可能在几千年短暂的进化中就把数亿年养成的动物性荡涤干净。
据资料显示:贪婪好色、权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恶劳、贪图口福、嫉妒心理,又时时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这件事,这就是行为的生物动因。
千遍万遍,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请好好珍惜。
沈石溪说得好:“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礼貌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能够毫无遮掩的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我想,这也是我喜爱动物的小说的理由吧!
语文新课一开始就上《雷雨(选段)》,于是我便有了看《雷雨》的兴趣,从选段中就可以轻易地看出任务性格,以及各类矛盾冲突。整片文章情节非常吸引人。
《雷雨》是一幕悲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写了周、鲁两个家庭前后三十年的矛盾纠葛,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主资产阶级专制、冷酷无情、虚伪制造的家庭秘密,是父母、子女、夫妻、情人、兄妹、兄弟间交织出情爱、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后有罪的、无辜的人都在狂飙恣肆的雷雨中一起走向了灭亡。《雷雨》作为经典之作,其成就首先表现在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上,布伦贝尔曾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雷雨》中的矛盾从头到尾就没有停止过。有周繁漪和周朴园之间的冲突、有周繁漪余周萍之间的矛盾、有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冲突等等,矛盾错综复杂,冲突特别尖锐。在《雷雨》的人物中,我重点介绍两个人物,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人物:周朴园和周繁衍。周朴园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表面上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内心却无比奸诈和虚伪。为了娶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小姐,大年三十弃侍萍于不顾,后来还假惺惺的处处表示自己对侍萍的怀念,其实心里早已对侍萍没有了感情,也许当时对侍萍产生了情,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很多事情,周朴园早将侍萍遗忘,早就练就了一副虚伪的面具,为了赚黑心钱,不惜将工人淹死,从而从他们的体恤金中扣三百块钱来发财,而且周朴园在家完全是封建专制,家中的老老少少都必须听他的,什么都要按照他的意愿去做,正因为这样才塑造了繁漪这一个人物,下面开始谈繁漪。
很多人都否定周繁漪这个角色,认为这个女人很可怕,像个鬼魂,阴魂不散,但我却不这样认为,相反,我很同情周繁漪,甚至喜欢周繁漪这个人物。正如作者所言:只有真正理解周繁漪的人才会喜欢这个角色。周繁漪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却得不到周朴园的一点爱,相反是无情的封建专制,什么是不需言听计从,本来她的心已早死,却被周萍给点燃,有了幸福的味道。为了得到幸福,她不顾自己的名节,不顾自己是萍儿的后母,而对周萍做出种种出格的举动。但在周萍与繁漪发生了违背伦理的事情之后,却有啊惹上了年轻貌美的四凤。繁漪一次次的别打击,被丈夫抛弃,被自己所爱的人抛弃,这些就如同一把尖刀不断的刺入她的心脏,但她挺过来了,只为了让周萍回心转意,只为了能得到自己的幸福。而换来的却是周萍的冷眼相对,冷言相待。难道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喜欢么?《雷雨》揭示了封建主义下大家庭的畸形与丑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旧家族、旧社会、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笔者:李天幢收咝员穑耗性亩潦榧霭嫔纾貉颖呷嗣癯霭嫔绾⒆犹岢黾页ひ惨匆黄梁蟾校救硕亮恕独子辍氛獬龌熬绫荆乙簿驮亩琳馄恼隆K嫡娴牟茇摹独子辍氛馄恼挛乙彩窃谏现醒У氖焙蜓肮导噬霞且湟巡惶逦耍裉煳胰险娴赝ǘ亮艘槐檎馄恼拢俅位匚段恼碌哪诤恼陆宋锬谛牡乃枷搿⒏星楹鸵庀蛏畈卦谄胀ǖ亩曰爸校ü庖徊考彝ケ纾彩欠从车笔敝趁竦亍胫趁竦亍敕饨ㄉ缁嶂贫认碌闹泄囊徊可缁岜纾环从吵龇饨ㄉ缁嵯赂九匚坏牡叵拢ú宦凼窃诟挥屑彝セ故窃谄肚畹募彝ブ校Mü芊变舳园榈目释⒅醋偶盎妹穑吹搅30年代的妇女在这个时代的挣扎、反抗;从鲁侍萍自己遭到抛弃后,对于自己的女儿她也只是采取不到富人家当帮佣,认为这样就可以逃过不幸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妇女的软弱与愚昧。
通过这样的认知,我认为当代女性也要有独立的人格、智慧,还要具备一定层度的文化素养等,才能过上快乐的日子。
起初,对《共产党宣言》的了解只是简单地从历史课本知道,它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以及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而起草的纲领。知道里面的内容大概都是讲述有关共产主义是一个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大家共同的理想的一个国度。
这一次,我仔细的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对《共产党宣言》有了进一步的深刻了解。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开篇序言就论述了德文版、波兰文版、俄文版以及意大利文版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缘由,过程以及影响。由此而知,《共产党宣言》对这些国家,或者说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文件。与共产主义相对的就是资本主义,与无产者相对的就是资产者。我们都知道,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天地。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向欧美国家,都是实行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把握住了时机,讲自己国家的经济搞了上去,例如美国就成为今天的霸主。但是,我们也深刻得认识到,就像这些外表光鲜的国家,也存在自身的弊端。例如美国,它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各个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这无疑也会导致各个权力机构之间存在矛盾。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令人变得利欲熏心,让资产阶级无情地压迫剥削劳苦大众。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者都脱不了干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一步步激化。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存在同时开始的。我们很清楚,每一个阶层或者阶级在刚开始萌芽的时候,规模都是很小的。无产阶级最初也只是单个的工人,工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然而,随着工业的继续蓬勃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人数规模也逐渐扩大,力量也日益强大起来。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进而组织成为政党,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执政党就共产党,它的力量源泉的支撑也离不开党。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一点,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体现的就在明显不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竖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斗争,艰苦奋斗而取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独立的见证!我共产党的特征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作为一名生活在共产主义的国家,我觉得很幸运、很自豪也很幸福,在这么一个伟大政党的领导下,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无可否认,当前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军事上的卓越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领导阶级的正确英明的带领。
老舍先生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童年时代是在北京胡同里的大杂院度过的,大杂院的人和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柳家大院》讲述的就是北京大杂院的故事,熟悉的素材与背景显然是这篇小说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故事的讲述者“我”是个在街上摆卦摊的算命先生,老伴已经去世,与拉洋车的儿子相依为命,“住着柳家大院的一间北房(租的)”。悬梁自尽的小媳妇所在的王家共有四口人,住两间房(也是租的),公公老王“给一家洋人当花匠”,还认得几个字。丈夫小王是个石匠。
小姑子二妞由老王服务的那个洋人“供给着在一个学校念书”,自居女学生。因为“娘家使了一百块的彩礼”,王家“爷儿俩大概再有一年也还不清这笔亏空”,“所以老拿小媳妇出气”。老王是“一天到晚对儿媳妇挑鼻子弄眼睛”。二妞“和她爸爸一样讨人嫌”,给她嫂子小鞋穿,乱造谣言给嫂子使坏”。小王虽然不像爸爸、妹妹那样恶毒,但受到爸爸、妹妹挑唆后还是经常狠狠地殴打小媳妇。并且,“一打,他可就忘了他的胳臂本是砸石头的”。小媳妇“没有一天得着好气,有的时候还吃不饱”,最后在不堪忍受、万念俱灰的情况下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十七岁的生命。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二妞。她是小媳妇之死的罪魁祸首。是她不忿于嫂子的“脸上居然有点象要笑得意思”,要惩治嫂子,先踹了嫂子一脚,导致小媳妇手中正端着的饭锅出了手,掉在地上,锅里的米粥泼了一地。然后二妞马上恶人先告状:“爸,瞧她把饭全洒在地上啦!”在一个贫穷之家,“糟蹋粮食”几乎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小王的脸当时就涨紫了,过来揪住小媳妇的头发,拉倒在地。小媳妇没出一声,就人事不知了”。第二天小媳妇就上吊自杀了。
我对二妞这个人物的印象,就是一个词就是尖刻,否则很难解释她为什么要千方百计陷害嫂子。但老舍先生对此显然并不满足,他特意在小说中设计了一出二妞与张二嫂吵架的情节,对二妞这个人物作了更为严厉的批判。当时小媳妇被打之后躺在床上,邻居张二嫂“动了善心”,过来看看小媳妇,安慰了她几句。这下子可得罪了二妞,她当即就与张二嫂吵了起来。不过她可不是张二嫂的对手,张二嫂一句“你这个丫头要不下窑子,我不姓张”就“把二妞骂闷过去了”。接着张二嫂骂得更厉害,“三秃子给你俩大子,你就叫他亲嘴;你当我没看见呢?有这回事没有?有没有?”通过张二嫂一连串责问,我们可以肯定,有!这就不仅尖刻,而且品行不端。此处令人“拍案叫绝”。二妞此时只有十四五岁,很难想象成年后她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柳家大院》是那种具有完整结构与完整故事情节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在魔幻、先锋、心理、意识流等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已经被不少人视为陈旧、落伍,应该被送进垃圾箱了。只是我能力有限,只能欣赏这类小说。老舍先生的创作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幽默,不过我一直认为这一特点与他的大多数作品的主题—穷人的苦难与不幸—不相协调。鲁迅先生曾批评过老舍先生油滑,我想原因可能即在于此。《柳家大院》虽然没有幽默成分,但因为文字采用了不少北京口语,整篇作品多多少少仍给人以轻佻、不庄重之感—北京口语很大程度上给外地人的印象就是嬉皮笑脸、油腔滑调、“耍贫嘴”。这也是它在深度方面难以达到鲁迅先生同样描写女性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祝福》的原因。
推荐专题: 检讨书大全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150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