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范文3篇)

2022-12-28 20:05:0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范文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范文3篇)》。

第一篇:读后感1500字

写《围城》的读后感有些犯难,倒不是说读完之后没有感悟,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落笔。小说的背景是在民国时期,虽然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但也是很陌生的。小说中的人物也实在真实的在身边就可以随便找出一大把,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每件事件都在映射社会的不同面,看得也算过瘾,但是谈到感受却有点难受。

前些天姐姐做手术我去医院看她,顺便将《围城》带上想在无聊时看看,医生查房的时候看到了对我说,我这个年龄看《围城》还有点早了。当时我有些不以为然。想来即便没有看过《围城》的人对于书中描述婚姻的那句话也是非常熟悉的:“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也是冲着这句话买的书。书中有不少对于婚姻的描写,我一直觉得早一点了解到婚姻,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总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有了万全的心理准备,再去面对,存在问题的时候才能更有方向的去处理。婚姻本来就不是童话的结局,而是生活的另一个开始,所以哪怕残忍一点先将它的丑陋揭开,也好过天真的将它当成童话去对待,否则一旦婚姻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万劫不复。

可是在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位医生要说我现在看还太早了,只书中一段描写就让我对婚姻产生了畏惧:“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凑趣地死了,让他娶美丽的续弦夫人。结婚二十多年,生的一个儿子都在大学毕业,这老婆早该死了。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虽然不至于人人都像这位汪处厚,可现实中这样的人却也是很多的。钱钟书先生实在是厉害,这段描述看起来是以很轻松、揶揄的语气写的,可是读起来却让人心中一沉。婚姻和人性的丑恶在这一段描述中展露无疑。

不过虽然残忍,但是读懂了或者明白了婚姻之后,再去面对,倒更能帮助自己找准在婚姻中的定位。反正最后还是要看自己怎么去经营。看《围城》这本书,对婚姻和人性的解读是一方面,不过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另外的一方面。读文学著作的好处便是能够学习到大师们的写作技巧,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的批判描述,却不同于我们平时写作时候那般生硬,读起来总让人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或者临画观摩的感觉。

例如书中写月亮:“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一轮并不圆满但也能够清晰可见轮廓的月亮跃然纸上,朦朦胧胧却又让夜色有了一丝光亮。

例如写蛙声:“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的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夏日里蛙声浩大的阵仗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来仿佛耳边已经嗡嗡响个不停了。

例如写主人公出国后对家乡的感觉:“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清晨的荷塘,一滴水珠在荷叶上随着风不停的晃动着,最后随着荷叶向下倾斜,哗啦落进了荷塘里,惊起一圈圈水纹,而荷叶上却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没有一点痕迹。多么形象生动。

在描写人们爱吹嘘,借着日本人侵略后没了证据,大肆吹嘘自己本来有好多的产业,但因为日本人、因为战争都没毁了的时候,作者也并不直接正面描写。而是写到:“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由着读者自己去体会。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不仅让我们从故事中去体会人生百态,去感悟生活,更能让我们学到其他更多的东西。例如写作的技巧等等。

第二篇:读后感1500字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第三篇:读后感1500字

发表于1982年的《人生》将路遥带入文坛的同时,也将无数的争议赋予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最多的是对于其爱情的讽刺:“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现代陈世美”等等。人们往往倾向于将高加林的结局称为悲剧,而我更愿意将其归于人生阶段的一种可能结果,一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碰撞后产生的现状。

在我看来,文中的高加林和黄亚萍固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两者的默契,不仅仅存在于先进的思维方面,同时也在身份地位上有着潜意识的认同。高加林坚信农民没有出路,而黄亚萍尽管爱着高加林却在本能上排斥农民的身份。这也就是高加林在得知被检举后立即向黄亚萍提出分手的原因。在爱情和尊严面前,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尊严。

爱情与远方

再回到爱情这个千古命题上,本书的主人公又要转换为巧珍。巧珍的爱是无条件的,她对于爱情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符合心意,所以无论是在追求还是得到抑或是永久性失去后,她都义无反顾地爱着加林,这种爱是超越文化界限的爱,纯粹,单一。相比于巧珍,高加林的爱则是模糊不清的。面对黄亚萍的表白,他无法确定,一方面是对巧珍的留恋,另一方面,是和黄亚萍灵魂的契合。而在我看来,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前者包含着万念俱灰时对农耕文明的认命,又有道德绑架式的顾虑;后者可能只是想法观念上一时的归宿感,而这简单的归宿感,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来源于知识分子无法避免的清高孤傲。那种对自身的肯定,渴望孤独而又希冀灵魂归依的矛盾将高加林和黄亚萍带到了一起。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他在黄亚萍身上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不得不说,高加林的爱情,更多的是带有理性思考站在自身命运角度考虑的一种人生方式。

“当爱情和艺术遇合的时候,不是人物选择爱情,而是爱情选择人物。”巧珍无疑是为爱而生,为情而活的。而对于高加林,爱情不是他的唯一和全部,“他在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的爱情取舍,有他性格的合理性”而对此,“道德主义审判是无效的”。高加林对于爱情的复杂心理并没有夺走他对于道义的冷漠,他也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是可贵的,当他失去巧珍后,他也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块金子。但是,对于情感的心知肚明远远敌不过他对于未知和远方的渴望。

时代与希望

而在真正的社会关系中,一件事情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不只是个体的因果。《人生》的开篇,即是高加林失去民办教师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自此,关系网络的错综复杂始终和高加林的命运息息相关。有能力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是那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甘于平凡的高玉德和锐意进取却空有一腔热血的高加林。并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使高加林这一辈人意识到只有通过走后门才能达到目的。而这,是致使高加林一切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马占胜的阿谀逢迎,高加林进入了县委,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坦然接受,高加林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就属于这里。之后对于黄亚萍的表白,他舍弃巧珍,一方面也是他理所当然地接受了黄亚萍的“施舍”,而不再感到最初的愧疚。真正罪恶的永远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一个特定氛围对于个体毁灭性的摧残。

但是,高加林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切。我之所以不愿将其称之为悲剧,是因为这本身就孕育着希望。路遥很聪明,给最后一章的标题打了个括号“并非结局”。故事在这里就讲完了,而高加林的人生还远远没有结束,又或许是刚刚开始。重回故土的他,卸下了年轻时的自恃清高,抛却了不切实际的伟大妄想,从这一刻起,他才认识到土地之于他的意义,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他才感受到乡民朴实的温暖,开始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农民,并在此刻呻吟“我的亲人哪……”

推荐专题: 自我评价200字左右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作文15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