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家的读后感2000字

2022-12-17 03:07:1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的读后感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的读后感2000字》。

第一篇:子夜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2021

《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子夜》的问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仅就塑造民族资产阶级形象而论,《子夜》标志着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阶级——资产阶级,被文学所遗忘的时代的结束。《子夜》全书共十九章,时间是1930年夏季的两个月,地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上海,故事从纵的方面是以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为主线,写他如何在“三条火线”中搏斗,最后在“四面楚歌”中以彻底破产而告终。故事从横的方面牵连着千头万绪,远至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矛盾和中国新军阀的混战,近至各色人物在“十里洋场”的活动。

小说纵横交错,远近相连,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子夜》的思想内容是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过宽广宏博、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寻求解放道路的战斗精神,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搏斗、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发展的历史命运,从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谬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注意中心。《子夜》全篇的焦点集中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通过塑造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三个方面:劳资矛盾、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和农村的经济破产,同时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到底有没有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子夜》全篇注重阶层的分析,塑造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既有崇尚正义的民族性,希望国家富强,又具有资本家原始的本性,痛恨工人罢工,赚取资本的利欲心,体现了受多重挤压形成复杂性格的立体人物。

吴荪甫是一个具有硬干的气魄、冒险的精神和雄厚实力的企业家。他想用自己的铁腕和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在家乡,他有发电厂、米厂等,企图以此为基础建立“双桥王国”。在上海,他有自己的丝厂,并且联络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和金融资本家兼亲戚杜竹斋组成益中公司,他们鲸吞小厂,排挤同业,企图进一步兴办纺织业、长途汽车、矿山、应用化学工业等。这位曾游历欧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业家,被称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这虽不免过誉,却多少表现出不失为英雄的本色,至少在中国的民族工业家中来说是如此。且不说他藏在胸中的宏伟计划,那振兴中国工业以实现孙中山提出的“东方大港”、“四大干路”一类“实业建设”方略的勃勃雄心,足可使人倾倒,单就眼前“大刀阔斧”的行动来说,就已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在同业叫苦连天之际,他的丝厂经营有方,“境况最好”;他认定“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尤大”,几度面临困境,“还要干下去”。尤为出格的是,为同买办工业相抗衡,他不顾眼前的险情,同孙吉人、王和甫组成了益中信托公司,再经营八个日用品工业小厂,以拯救这类奄奄一息之中的民族工业。然而“英雄骑士”毕竟命运不济,他的计划是着着落空,他的行动是步步失败。他一只眼睛看着工业,另一只眼睛看着政治,他身边的唐云山和黄奋就是汪派人物。但他遇到的敌手是代表美国金融资本的赵伯韬,结果他处处受赵伯韬的牵制,终于一败涂地。原因就在于他生错了时代。

在殖民地化愈益加深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买办工业挡住了他的去路,国内军阀混战、政治腐败使工业面临困境,这些都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吴荪甫的计划原先就构筑在这样一种幻想上:“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可是这幻想的前提并不成立,他的失败终成势所必然,这恰恰从现实同理想的矛盾中揭示了悲剧结局的成因。吴荪甫虽然是具有法兰西资本家性格的人,但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资本家。

茅盾说,他像一头“攫食的狮子”,但时代没有赋与他施展威力的机会和条件,他被关在铁笼子里,即使拼命奔突,挣扎,也无法冲出铁笼。在这里,茅盾对这类工业家的抱负和才干不无赞赏,深感痛惜的则是他们的生不逢时。在30年代就有人评论说,《子夜》是“创造了一个英雄,而且这书也就成了这个英雄的个人的悲剧的书了”。此外,《子夜》对广阔社会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也没有单纯追求生活题材的广阔性,而是表现深邃的时代风貌,提出许多另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怀抱《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为什么坐在“雪铁龙”的汽车里?土豪劣绅曾沧海临死之前为什么头顶着一本《三民主义》?曾沧海之子曾家驹为什么在人们的鄙视下还把国民党党员证当成无价之宝而拼死保护?交际花徐曼丽为什么要登台表演“死的跳舞”?范博文为什么摆脱不了俗不可耐的颓废情绪?吴荪甫为什么不是“在商言商”的资本家?赵伯韬为什么一再要求让政客尚仲礼代替另一个政客唐云山当益中公司的经理?经济学家李玉亭为什么竭力奔走在吴、赵之间调停?工贼钱葆生和桂长林为什么发生冲突?这些生活事件的描写和人物命运的刻画,有的看来似乎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却是茅盾对《子夜》的总体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透过这些生活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深入到内层,就可以看出1930年中国社会形势的特点:一方面,军事上是蒋、冯、阎新军阀大混战,政治上是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冲突,而这种混战和冲突的背后又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复杂矛盾。吴、赵两派人物的斗争是上述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红军力量的壮大,农民暴动的此起彼伏,工人罢工运动的高涨,使得剥削阶级及其走狗惶惶不可终日。当然,《子夜》并不是对于社会哲理认识的形象化,而是形象地展示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是通过“全般的社会机构”的描绘,表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前进方向,具有雄浑刚健的美学力量。

鲁迅评论说,《子夜》的出现是国民党文学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评论说,《子夜》是自文学革命后最值得夸耀的。人文主义代表,国学大师吴宓则评论说,此书乃作者结构最佳之作,写人物典型性、鲜明,环境描写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开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先河。总之,《子夜》表现了作家雄浑刚健、磅礴阔大的艺术气魄,真正是一部力扛大鼎的杰作。

第二篇:《家》读后感2000字

《教育的根就是家》篇幅不长的文章道出了最简单及深刻的育儿道理,我非常认同,可以说在我们家也在很好地摸索实践中。作为一篇命题作文,需要我们家长谈谈读后感。我的理解便是理清家、孩子、父母和教育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谈谈我们粗浅的认知。

我们的家

爸爸,妈妈还有阿诚,我们三人组成了温馨的小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成长在我们的大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感谢家里的每个成员给予阿诚无限的爱与包容。

孩子、父母与教育。

孩子的成长,就好比树木的生长一样,想要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需要有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定时地松土,定时地浇水,足够的日照和养分等等条件。

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两个字: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学、从善如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我们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在这过程中,父母确实因“教育”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那么,为了释放这些压力,可能会有情绪管理不到位,冲孩子发脾气;也有的会将教育寄托给学校,亲子中心等等。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小到衣服穿多穿少,一日三餐吃得是否规律,到现在选取什么兴趣班等等。在小家庭中的我们常因这些小事争论,甚至也会波及到大家庭的成员。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开始学习,介绍一些对我们特别有帮助的书,比如《父母效能手册》;《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林文采的《心理营养》等等。每次看完后,都尽可能地梳理清楚,将看得到内容想明白,有时间就写下来。像今天这样的方式,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赞成的,因为很多时候看得时候引起共鸣,设身处地想明白,再将想明白的整理成文稿写下来,是一个艰难而深刻地过程。然而,能将文章引起的共鸣记录下来,我想应该也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实战了。

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我们不能忽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地自己。也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内心常有自责,自从阿诚上幼儿园,除了9月1日的亲子半日游,我没有接送孩子一天。但是因为我和阿诚在三周岁之前一直建立很稳固的关系,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他,因为我上班的时间要早于他上学的时间。阿诚很明白,他也不会愿意去破坏我们良好的关系,反而会常告诉我“妈妈,你明天早点回来,陪我们一起吃晚饭”;“妈妈,出门的时候注意安全”;“今天有风,不要骑自行车了打车去上班”。也正因为很好的关系,我们的每句话,我们的“教育”,他都接受。

教育环境。

当然最感谢的依旧是家人,也是文中提到的“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我将这句话理解成两层含义:1.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为重要;2.大家庭的成员,但凡与孩子亲密接触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我们的大的观点,教育步调保持一致。

最后,再次梳理下文章的重点内容

(1)家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土壤。

(2)家长是一种职业。

(3)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

讲的真是一点没错。慢慢地,我们开始明白。作为父母,

第一,要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静等花开!(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特质)。当张老师、李老师告诉我们,阿诚动手能力偏弱,画画的时候因为怕自己画不好而沮丧时,我们是这么做的。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成长,保持家庭关系时刻稳定发展。

第三,学习做自己的好父母。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真正做到高品质的连接。在一起,人在心在神在,所谓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们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12月31日我们一起开了家庭跨年晚会,导演主持唱歌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第四,做好榜样。学会倾听,学会述说,学会表达,让爱的种子在我们家中生根发芽。真正学会听与说,必须建立在高质量陪伴的基础上,当你懂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其实知道接下来他要说什么,但是必须忍住,只有每次忍住,等他说完,你会惊奇地发现他又长大了。我想这样的倾听、述说与惊喜,值得每位爸爸妈妈去尝试。

最后,引用林文采《心理营养》书中写的,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也会常伴我们一生。

第三篇:《家》读后感2000字

《百家讲坛》是由河南省文化厅主管主办、传奇故事杂志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读历史为主旨,集知识性、品位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讲坛》分为红、蓝两个版本出版。

《百家讲坛》(红版)以正说历史为主,强调探究历史真相。同时,还将涉及地理、天文、文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在2008年,我们邀名家、专家,加大原创、首发;推出重量级人物,打造历史经典;更系统、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权威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文学性和生活化并存,使刊物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百家讲坛》(蓝版)走出“正说”历史局限、弘扬深度悦读、纵论社会生活。在“尊重历史,兼顾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写作方式有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无论是资料的运用、观点的得出,还是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种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等方面,均采用“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现原则,从而形成“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百家讲坛》被人们所喜爱.它已不再是一书了,它深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之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介绍详细,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会介绍人物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易中天三国之庭审诸葛亮中开篇说:这是一场谋杀的指控,事情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鼎立时期,涉案双方名声显赫,涉案一方的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关羽之死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也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开篇给人留一线悬疑,吸引读者的目光.随后,借着一些文学记载,抽丝拨线,否定了这一荒谬的说法.有一位学者说:"诸葛亮胸怀天下,而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周思源教授说:"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文章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三个好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问他"你将来干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这位学者就说诸葛亮难以启齿.在刘备称帝后,关张的地位就高于诸葛亮。

因此,对一心想要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在刘备身边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碍.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怀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普遍性的,为国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于要做皇帝,也不等于要做宰相.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乐毅.两位都是良相主帅,是国君的主要辅臣.主要是辅佐国君,而不是要当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辅佐君王,成就霸业。"时人,莫许之."有人觉得他说大话,怎能和管仲,乐毅相比.诸葛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笑而不谈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说"关键就在于`仕进可至这四个字,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理想,并不是已经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个好友你们最多只能做到州和郡这样的官职,是他不便说有点贬低朋友,另外,荆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满足于,那么他也要等到镇守荆州的关羽,帮他打败东吴,他再收拾关羽,当时刘备他还未成大气候,还不过成为割锯一方的时侯,他总共只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他的占略地位超过益州,诸葛亮当时怎么除掉关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何况他没有这样的作案动机.诸葛亮真的想当惶帝,容易了,随时可以找个借口把无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军作战,刘备去世后诸阁亮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摔军南征。一个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离开他的老窝,最怕别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师时,把你搞掉,而诸葛亮多次带兵出征.他确实没有野心.

后文,又以《诸葛亮受排挤吗》为辩题来解释阐述观点.诸葛亮借孙权杀关羽的可能性.时光的流逝,可以冲刷掉掩盖真相的迷雾,穿过历史的长河,人们对诸葛亮借刀杀关羽这一指控的探究不单纯是对真相的执着,更不是名人效应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们心目中那个原有的形象,当诸葛亮走下神坛,在历史的显微镜下,他是否依旧是那个千白年来为历朝历代所景仰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高洁品质,伟大的人格,将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动,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从这可以看出在讲述完后还有教授自己的阐述,想法.这也正是我喜欢看的另一个原因。

第四篇:《苏菲的世界》2000字读后感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当我了解到大学里还有哲学这门专业时,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又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意味的哲学书。以一个将要过15岁生日的女孩苏菲展开,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个哲学老师艾伯特说是要给她上哲学课。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硬知识塞进了一本小说里。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全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传递着硬知识,读者不得不跟着苏菲上了一遍哲学史。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来?”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和苏菲一样,被这些个问题问住了。我是谁?世界又从哪来?自打出生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作者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由这几个问题展开,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

不过如果光讲哲学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苏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于那些硬知识,我更关注主线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种悬疑的气氛。苏菲收到的不仅仅是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信,还收到一位海军军官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生日祝福。一开始仅仅是收到信,之后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身边的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送给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后苏菲与艾伯特探索了一切,发现了真相,虽然是如此光怪陆离,难以想象。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个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曾说过:“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最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发现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电视节目,于是坚持着逃出了这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并拒绝了上帝(即是导演)的给他安逸生活的请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真实世界。楚门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苏菲亦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这些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含蓄地表达了上帝并不是最高存在,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书的末尾,苏菲来到了书以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存在。苦于无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苏菲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她解开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她上帝所在的那个世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某种假设。因为艾伯特的哲学课上曾经说过:“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思想和扩延虽然都来自于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而这个情节的设置或许说思想可能会影响物质?恕我才疏学浅,理解可能有偏差。但这也有可能,毕竟真理会变。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师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能停止探索。

毕竟哲学离我们不是那么远,也不是那么高深。真理亦是。

第五篇:《苏菲的世界》2000字读后感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推荐专题: 社会调查报告2000字 检讨书2000字 家的读后感2000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