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家的读后感(范文六篇)

2022-12-17 03:01:4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的读后感(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的读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家》读后感

在《家》出版的那个年代,它的任务就是向整个旧社会扬起反抗的剑。而今天,按巴金爷爷的话:“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现在重新拜读这部作品,为的是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毕竟它就是一部描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在没有读过巴金的作品之前,我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想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自从我读了他的作品《家》之后,对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着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第二篇:《家》读后感精选11

读完了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

这不是她的诗集,而是一本散文集。正如书名,里面很多文章都涉及到

她的家和家人。这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位女诗人。

她很会画画。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多次获金牌奖。在绘画上,席慕容有很强的企图心,她付出了多少努力,我们可以从<悠长的等待>一文中找到答案。

她不会做面点。

“我急着要给读小学的女儿送中饭。小红帆布包里装着热热的便当, 还 放了水壶、水果和几片小饼干。”《黄梁梦里》

“对于想给女儿童年一份幸福感的努力,终于在满厨房的面糊、满垃圾箱的蛋壳以及满冰箱的”艺术珍品“的浩劫中结束,一如我那首诗的结局: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 是我所必须放弃的” ,《刘家炸酱面》一文,席慕容用幽默自嘲的语言写了自己为孩子们制作糕点的事情,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我们读懂了那颗爱孩子的心。

她想唱可是不敢唱。

我自己觉得我的嗓子还不错,可是,因为有一个专修声乐的姊姊,因为她有着一副珠圆玉润得天独厚的歌喉,所以,从小在家里,我们这些其他的儿女就都养成了小声唱歌的习惯,偶尔忘形了,大声地唱了几句,母亲就会从隔壁屋子里问过来:“怎么?又牙疼了吗?”我们就只好噤声了。《说梦》

她是要写一辈子情诗的艺术家。

她说,“30岁的时候,曾有人问我说‘你总不能写情诗写到50岁吧’,现在我已经60多岁了。我想说不是只有少女才有情怀,老人也有,我还是在写情诗,而且还在写爱情,想念从前的爱情,为什么不能到了六十几岁还在想念爱情?”,现在70多岁的席慕容还在写着情诗。

她的丈夫刘海北于20xx年去世。在席慕蓉新的作品集中,有许多首诗就是写给她过世的丈夫,她说:“对我来说,爱情和时间一样,永远都只能追悔。我年轻的时候可能追悔爱情,现在追悔的是40年的婚姻,我怎么没有更多地去爱这个人,怎么没有更加去珍惜这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我错过的不是只有我的青春,我错过的是我唯一仅有的、整整的一生。”

第三篇:《家》读后感

家,对我们来说是温馨,舒适,安心的代名词。它是幸福的港湾,庇佑着我们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们也满足地处于父母的怀抱中汲取温暖与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这个由四四方方的砖瓦组成的院子里,在这个抬头看不到广阔天宇的囚笼中,在这个封建礼教压制灌输的孕育之下,里面的孩子就这样长大了……

他们接受着同样的现实,但是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他们又处在怎样的漩涡中挣扎?这部书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有思想,不听天由命的抗争者。许是他的两个哥哥的经历让他处于理性的叛逆中。他关心时事,他热血沸腾,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许是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注定了一段悲惨结局的恋情。他喜欢上了婢女鸣凤!这在那个时候是相当不允许的!鸣凤是一个机灵天真,清秀勤劳的姑娘。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后,在觉慧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老太爷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鸣凤宁死不愿嫁到别人家,不愿悔了清白。于是啊,她悄无声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挣扎,她在等那个喜欢的男人温柔的呼唤她的名字。可是,没有,没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没有任何希望,她选择了死亡。不,她是选择了解脱!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后悔。可怜的觉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后才得知的,他后悔,他悲痛,他跪在湖边等心中的她告诉自己这是一场梦。可惜啊,现实不是个善人。这一场悲剧就以她的死终结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殇却怎么也挥不去。他发觉在这个所谓的“家”中,他没有任何思想,这个“家”中没有温馨,只有无穷无际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样才肯罢手呀。于是,已经失去信心的他选择了逃亡,逃离这个樊笼,逃离这个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家。同样老二觉民已失望,老大觉新也无可奈何的忍受着。

于是啊,一个好端端的家变成了这样。

若是这样的家拿到我们现实生活,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义的又有几人?因为一些小事就离家出走,因为在一件衣服的颜色上有分歧闹离婚的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家暴的行为等等,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社会在进步,亲情却在淡泊。以史为戒,我们应该有些改变!

第四篇:《家》读后感2000字

暑期闲来无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读完之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为书中被封建礼教残忍毁灭的美丽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触动的便是美丽温婉、善良多情,却又爱而不得、抑郁一生、华年早逝的梅表姐――钱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诗文且修养极深。她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家也有意亲上加亲,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便赌气拿儿女的终身大事向对方报复,一句“命相不合”,便轻易地断送了他们纯真圣洁的爱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后来梅芬屈从于母亲的意志,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陌生人。更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对婆家的恶气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顽固的母亲身边,恪守着“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念,压抑的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觉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泪洗面,最终忧郁成疾,凄惨死去。

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她忠于爱情,安分守己,隐忍柔顺,处处替别人着想。明明母亲对她不幸的婚姻负有主要的责任,但她从未抱怨过她,反而总念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当伤心之余,她免不了痛哭,但总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头,唯恐惊扰母亲和他人。尽管她心里还爱着觉新,可是她又不愿影响觉新的生活,只能独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叮嘱别人,千万不要让觉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没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对瑞珏(觉新的妻子)有丝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诚的对她表示羡慕和喜爱,当瑞珏敞开了胸怀接纳了她,她则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谢。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凄然一生!她有爱的渴望,却没有追求爱的权利;她热爱生活,却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却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龄,却痛感人生无趣、生不如死,最终香消玉殒,这样的悲剧怎不令人心痛?

我认为,梅芬的不幸,是与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开的。懦弱的她,每当面对不公时,只会一味地隐忍、顺从,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仅仅是爱情。对于一个善感多情的女子来说,虽然这样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她不该在爱而不得后,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浑噩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内心缺少阳光。因此当她纯真的爱情理想破灭后,年纪轻轻的她便觉此生无味,心如死灰。心头无法消除的伤痕,使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看见花落要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皱纹过早的爬上了她的额头,病魔也悄悄地缠上了她的身体。可以说,懦弱隐忍的性格和狭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剧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剧的深层原因,则是当时严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梅芬同觉新,自幼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即使用旧的婚姻标准来衡量,他们也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便被轻易断送了。这绝非仅仅指两位母亲的意气之争,它体现着几千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大威力。梅芬后来正是按照“天经地义”的旧礼教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但结果却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对婆家的欺凌谩骂,她只好无奈地回到亲手扼杀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顽固的母亲身边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当她在成都重新遇见觉新时,本来有着满腹的心事和一腔热情渴望对觉新诉说,然而种种残酷的“规矩”和“礼数”却让她望而却步。她的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咽着心酸,任凭家长的摆布。当觉慧鼓励她起来与封建礼教和环境作斗争时,她却认为,“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始终没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争取自己的人生权利和幸福。在这种不公、罪恶、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这种生活的弱者、命运的顺从者,只能被摆上封建礼教的祭坛,成为可怜的牺牲品罢了。

读着梅芬的美丽与善良、凄惨与不幸,我忍不住在心里咒骂起过去那个凶残、野蛮、荒唐、愚昧的罪恶制度来,我忍不住为可怜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国已进入21世纪,尽管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当初与之共生、共存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有些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今天改头换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礼教戕害的“梅表姐们”虽然早已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但是她们的悲剧对于如今身处科学文明时代的世人来说,仍有警醒意义。

第五篇:《家》读后感

“十年前的梦想如果还没有熄灭,就让它永远燃烧吧!”

――石田衣良《孤独小说家》

青田耕平是一位寂寂无名的小说家,出道十年,他的作品却从来没有加印。另一方面,三年前,耕平的妻子因为不可思议的而去世。“那真的是事故吗”,深深困扰着他。尽管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坚守梦想。

“在小说这个艺术世界里,作家的成长并不是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而是以某一本书为契机突飞猛进的。那些尚未浮出水面的作家们,大概就是在这种创作欲望和期待‘奇迹作品’的信念的驱动下坚持下来的吧。日复一日扎扎实实地创作,总有一天神明会看到的。”这段对于作家这一职业的真切感悟,从衣良的笔下传到了耕平的心底。抱着对于自己有朝一日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直木奖”的憧憬,耕平在平凡的生活中从未熄灭心里那盏不平凡的梦想明灯。

只是,等待的时间似乎太过于漫长。十年过去,耕平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可以喘息的机会,却总是累于担心自己的书不畅销而还不起房贷,承担不了儿子小驰的教育费用・・・・・・他也曾沮丧,失落,但每每回到家里,看见儿子小驰纯真而温暖的表情,听着他安慰鼓励的话语,耕平就又重燃信念,继续写作。

就这样,耕平经历了无数次期待后希望又落空,写成了《父与子》。书中基本还原了他与儿子小驰的日常生活与细微感动。直木奖照常举行,只是在入围名列中赫然多了“青田耕平”的名字。耕平的梦想,忽然就变成了现实。而获奖的作品,便是《父与子》。

原来,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因为,这本书叙述的故事实在太平凡。可是,它也很真实,让我透过薄薄的纸页便能看到一个平凡却从未放下过文字的作家,感受到一颗在繁忙的生活中紧守住初心梦想的炽热的心。请允许我将“耕平”这一名字理解成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笔耕作不止,而这份耕耘,最终换来梦想闪耀的光芒。这份梦想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儿子小驰看似微不足道的激励与陪伴。衣良遭受挫折时的颓败感,收获成就的满足感,都深深牵动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因为,从静静印在白纸上的文字中,我们却读到了他跳动的灵魂。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感受过这样的心情,才会更加觉得坚守梦想的不易。试问自己,如果十年过去,我们心里曾容纳梦想的那块地方,是否还一如当初地焕发希望,集满热爱呢?耕平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也希望十年后的自己给出的答案,依然是大大的肯定。

如同风霜毫不留情地砸在幼小细嫩的叶苗上,如同江水怒吼着卷走了水底的渺小砂石,上天总喜欢在我们挣扎生长的时候扼杀渺茫的希望,将我们狠狠地拉进黑暗的角落。可是,当我们被命运重重摔倒在地时,你是否还愿意再站起来一次,再为靠近你的梦想努力一番?

“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

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

第六篇:《家》读后感2000字

一直都想写关于《德川家康》的读后感,今天终于有了时间,一个人在家,约人吃饭又有约。那就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德川家康》,一共十三本,五百万十万字。是我看过的篇幅最长的一本书。看到后面,前面的故事又忘记了许多。所以,这本书注定了一次是不够的。书中国共产党有几千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这就是历史的底蕴和无穷的乐趣。所以,我对美剧不感兴趣,也同情没有历史的国家。当然,日本的历史,比之中国又如杯水与车薪。日本除了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期外,剩下的就乏善可陈。日本的战国时期比中国晚了两千年。然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孙子的兵法,一千多年后还仍然同样为日本人所学习和遵循。战神武田信玄的大旗上面就写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当然,日本人也有创新的:例如织田信长的部队就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火枪。这一点大大出乎我的所料。 《德川家康》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掀起历史长河中的层层巨浪!

文韬武略,织田信长更胜一筹。秀吉作为信长的部下,智谋、器量和才识显然不及。论治国,信长甚至可能还超越了家康。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革新,尾张及随后纳入囊中的势力范围都是欣欣向荣,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论军事,论战绩,战国时代恐更无人能出其右。最为经典的“桶狭间之战”仅凭三千人就阵斩敌首今川义元的首级,打败至少八倍于己的兵力,将“擒贼擒王”诠释得淋漓尽致!织田信长面对的敌人和所处的时代比秀吉和家康要困难、复杂得多。虽然数次濒临绝境,但他终实现了日本的初步统一。但是,他的缺点又是非常明显:残暴又恃才傲物。最终他于本能寺被自己的部将倒戈,饮恨而终。

正如那个著名的“做饼”的论断一样,丰臣秀吉在信长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但是他又功亏一篑,原本灿烂光辉的历史,却最后抹上一笔惨淡的暮色。丰臣秀吉几乎打败了所有人,但是却输给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在与自我抗争。首先,他要与自己的出身抗争。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显赫的背景和高贵的血统,他一直害怕他人的嘲笑,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在封建时代是可悲的。一个从农民奋斗至“国王”的英雄人物、典范式的教科书人物,居然要如此在意他人的讥讽,这一点决定了他的性格。其次他要抗争的是织田信长的影子。作为部下和后继者,很长时间内他都似在完成信长未尽的事业。治国的方略也大体如出一辙。正是他自身急于超越信长,才产生了征服大明,征服天竺的“愚蠢”念头。侵略朝鲜的溃败成了丰臣秀吉最大的羞辱,同时却也成了日本武士征服世界野心的开端。第三个要抗争的是后嗣。晚年得子,丧子,再得子。命运给他开了个戏剧性的玩笑。十几个妻妾,居然生不出孩子!显然,病根是自身。弱小的丰臣后嗣也成了家康崛起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

终于轮到主人公出场:德川家康。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朴实而又异常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与多数的英雄人物不同,德川家康的天下与其说是争霸的结果,还不如说是“退让”的结果。他的成功我认为主要在两个字:仁和忍。仁,是其对家臣和部下乃至天下苍生的博爱。德川家自始至终能够屹立不倒于纷争的重要原因便是内部的精诚团结。而家康更是将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他自己口中说的那样,他也是如此做的。他自己非常节俭,而对家臣等人却是毫不吝啬。当然,德川家臣的俸禄还是少得可怜,但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为之肝脑涂地、前赴后继,这便是“仁”的威力!所有人都不是为了厚禄而效忠。这一点上,有点像刘备。但是本质的区别则是刘备仁而无能,但家康则才能卓越。更准确讲,德川家康和刘邦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另一个字“忍”.忍常人所不能忍,那是因为胸怀天下,目光长远。家康6岁做人质,之后又分别“寄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麾下,最后终于在关原合战中“拔刀”.正应了那句武林佳话,高手一般不拔刀,出刀则一招致命,剑术和战争都是需要高深的境界。关原合战的数章是我最感痛快的部分,那天晚上直看到凌晨四点。只看得热血沸腾,不忍释卷,好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决战!按照家康的思想,一切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神佛”眷顾你,他自然就会把天下交到你的手上。而你要做的便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成熟,最后的瓜熟蒂落伸手便摘就是。历史上,多数的天下都是争斗的结果,而依靠不断地忍让便能坐拥整个江山,《德川家康》教育我们一定要“韬光养晦”,切忌小有成绩便沾沾自喜。

《德川家康》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优秀的思想取之不尽,每读一章便有一番领悟,每读一本就又长一番见地。运筹时像涓涓细流,决战时则如排山倒海,情节松紧有度,高潮迭起。

德川家康,确是一本伟大的小说。

推荐专题: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