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钢琴家读后感

2022-12-17 03:01:3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琴家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钢琴家读后感》。

第一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傅雷家书》纵使写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话,却是字中有真情,章中有真理,不仅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方面帮助孩子答疑解惑,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可谓良心用苦。世上有千千万万的处于困惑迷茫的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开明豁朗的父亲,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在摸爬滚打中自己领悟。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的权利,也给一些比较困苦的孩子提示警醒。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急切深刻,爱之极深,却又能放之飞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感受另外一片天地。每个孩子都是一百,有一百的天真,一百的热情,一百的探索,却经常被偷走了九十九,对中国父母坚守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情况,傅雷先生没有一置可否,而是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现今社会,网络时代,比起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一个屋檐的家人见面也不交谈,人们之间多了许多的冷漠与陌生,而家书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过去。在这个暑假里,漫漫时间,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当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偶尔看到它的内容简介,书信来往间的问与答,父亲对孩子满满的关爱,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浓浓的亲情充满在这一封封家书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需要的。

孩子处于叛逆的时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那么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对抗者。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而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第二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书信,这份古老又饱含深情的寄托,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让一对父子远隔千里互诉心声。如今看来,每一封信都是傅雷对孩子的殷殷嘱托和真情流露。

其实傅雷起先对于孩子是极其严格的,在孩子小时候,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他又近乎严苛地要求他,令他一天与钢琴相伴七八个小时。他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孩子身上,精心栽培孩子,同时在被日寇侵占的上海,又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时刻提点孩子,防止孩子误入歧途。然则后来,他为自己早年对孩子的严厉却时常自责“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而懊悔,但实际上傅聪在他的教育下令他骄傲,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令傅聪倍加感激。

于是,在傅聪出国求学的年间,傅雷自称“父性才真正觉醒”,一封封书信中,是道不完的深情。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等了许久,终于等着了你的信。”“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等着。”或是“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作为一位父亲,这样与孩子坦诚相待,不死守面子,着实不易。同时,他也不是传统的父爱无言的形象,他对孩子的爱全都蕴藏在了书信中。

他在信中甚至对于傅聪的生活细节无微不至,从待人接物,社交礼仪到理财管理。弹琴细节都在傅雷先生的指导范围内。傅聪自己也坦然说,对于这样作文有些唠叨式的关心,开始“确实有些不耐烦,但思及他是真心关心我,又不得不遵循”。

而这些当中,傅雷先生关于艺术方面见解尤为深刻。对于傅聪,傅雷先生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艺术家的标准进行培养和看待。谈艺术,是傅雷家书中的重要内容,篇幅也最多。同时,他鼓励孩子在艰苦的音乐学习之外,进行写作,既是训练文笔,整理思路,也是为国内青年人指明方向。

关于傅雷的教育方法,早年的傅雷先生因时局的确很严厉,但是中年的他却真正懂得了如何做一个父亲,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正面的榜样他本人对事业的热情,对祖国的热忱,对朋友的关爱,对妻子的体贴,无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另一方面,把毕生所得毫不保留地付出给孩子,既能在精神上引领孩子,又能与孩子共鸣,是难得的良师益友,而他广泛的涉猎,高雅的爱好,也无不在时时刻刻熏陶着孩子。这样的教育,使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为父如斯,又何求他!

总的说来,父亲有两种极端的典型,一个是无限的慈悲,把人从深谷里拉拔起来;一个是极端的严厉,逼人激起继续前冲的力量。虽然这两种父亲的方法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有强烈的爱,才会表现那么特别的面目。而傅雷先生无论是早期的严厉还是之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慈爱,因蕴含了对孩子深沉的爱,才使傅聪成为名满天下的钢琴家。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望天下儿女不负父母之爱,岁月静好如斯。

第三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它们像一座喷泉喷出智慧与欢愉的水花,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用心读这本书,看着这个不吸引人的名字,心想“家书”不就是“家信”吗,现在谁还写信啊,再说别人的“家书”有什么可看的?带着这种抗拒情绪,在家长的监督下我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汇集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这些信不仅让我感慨万千,也让我的父母百感交集,那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爱意感动了我。

在《傅雷家书》中,即使傅雷夫妇和儿子相隔万里,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亲情、沟通交流,也不放松对两个儿子的培养――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他们把儿子当做朋友,互相吐露心声、交流感想。作为父亲的他,很关心儿子的生活和成长,无论什么问题他都会给儿子提建议或意见,例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如何正确处理爱情问题等。他还通过书信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品味追求进行指导,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敬、谦逊,做事要严谨、认真,礼仪要得体,获奖不骄傲,遇困难不放弃,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细致入微的教导充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与挂念。儿子傅聪也不负重望,在父亲的教导下真正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钢琴大师。 “你的弹琴成绩真叫我们高兴、自豪。”傅雷在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不忘教育儿子要反复思考一下自己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

傅雷的家书不是长篇累牍,不是唠唠叨叨,而是在温情细语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儿子,把儿子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追求的对手,并随处充当儿子一面“忠实的镜子”,同时,通过写信训练儿子的文思、文笔。一封封普通的家书,饱含了傅雷对儿子无私的爱。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非常羡慕傅聪有这样的一位好父亲。他会以益友的身份去和儿子交流沟通,而不是以一个严厉的父亲以命令的口吻去说教。而我们身边亲子之间却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我想如果父母能像傅雷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那么孩子就会更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或意见,会对家长敞开心菲的交流,这对孩子是有多么大的益处啊!

如今长大的我也懂得了父母对我的爱意,他们虽无傅雷先生的智慧,但他们用行为诠释着什么是父爱与母爱。 父母如春夜无人知晓的春雨,如夏日拂面而过的晚风,如清晨的每缕阳光,如深夜的点点星辉,陪伴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他们的言行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因为他们的心都一样,那就是都拥有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大爱之心。

第四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信》让我理解了什么是详细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信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我很少的经验,我感觉,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水平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互换或写作方式。

仅有颠末这样的方式,才气有如此涉及普及、天然舒畅的作品降生。他不但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爱情,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隆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阐发、改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教员做人、做学问的仔细、严谨、认真的立场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信》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许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立场和作风。但毫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老师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惟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分析出深刻但毫不晦涩的事理,从而给人以开导。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许“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信仍不失其巨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启发。此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紧张的一点,便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惟。在我看来,这便是重视和夸大“一般修养”的严重。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惟都有呈现,好比关于去博物馆、去丛林等提议,就是期望经由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开导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其余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该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创建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汗青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毫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同等。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天下的一个侧面,要懂得我们生活的天下以及我们自我,普及阅读是有好处的。的确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我了。

除此之外,其他好比,关于感情(活力)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节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对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就是一读《傅雷家信》后的一些感想。

第五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近来,我读了《傅雷家书》,虽然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但我却能从中感受到父母对子女那沉沉的爱意。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甚至能完整的背下来:“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我一直以为距离变长了,感情也会变得有点疏远,且傅雷教子又是以严厉而着称,远隔大洋两端的父子感情必不会太好。但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静静的合上书籍,傅雷先生对儿子深沉的爱意让我感动,但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我很羡慕傅聪,那么多的家书全是一个父亲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每当我和父亲沟通有障碍时,我就会想,要是我也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多好啊,或许一切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第六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读《傅雷家书》,由于对时代背景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所以家书的内容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傅雷给予儿子那深邃如同大海般的情感,却无法忘记。傅雷曾在给儿子的信里说:“要嘱咐你的话是说不完的,只怕你听的起腻了。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牵挂与担忧之情溢满了字里行间,足以让读者动容。

“可是等到空下来,或是深夜,就老是想着你,同爸爸两人谈你,过去的,现在的,抱着快乐而带点惆怅的心情,忍不住要流下泪来,不能自已。你这次回来的一个半月,真是值得纪念的,因为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兴奋、最幸福的一个时期……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这是傅雷的夫人梅馥写给傅聪的信中的一句话,虽然不是这本书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却令我感触颇深。自己的儿子只身前往遥远的海外,离开生身父母之乡,不免在想到他的孤寂与无助时,又是泪眼朦胧。父母爱得那样深切,花了那样多的心血,在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即使知道儿子离开他们飞往他乡会有更好的前途,可是这是以园丁的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早晚查看信箱,左等右等,焦急万分,在这本书中,不难见到傅雷与妻子急切期盼儿子来信的场景,“终于你的信到了!”似乎是终于松了一口气,看似平凡的思念,可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么知道思念的愁苦呢。

傅雷的文字让我看到了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舔犊之情放在第二位,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这种夹在老师的教导与父母的关爱之间的话,是不同于一般父母的,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的家书,传递于大洋之上,是多么渺小却又珍贵的存在,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只有书信在这些长时期,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一家人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掩去了俗不可耐的矫揉做作,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只有作者亲手一笔一画写在纸上的文字,才能让观者感受到真切的温暖,无论电子邮件或是电话短信,都是远隔千里的,在眼前的只有冰冷的屏幕,人与人的距离远了,也生出许多隔膜和冷漠。不禁又想到了试卷上经常出现的题目:书信应存还是应亡?也许傅雷的家书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别忘了杜甫的一句诗:‘家书抵万金!’”

推荐专题: 家的读后感 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