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孔子家语读后感(合集)

2022-12-17 02:56:2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家语读后感(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语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孔子家语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体的程序和礼节。通过这些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社会也更加稳定。我想,我们现代人更应该讲究礼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更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和建立。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设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行普及,比如礼貌用语等等。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氛围。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温和的语言也能够劝解他们,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以后我再也不对同学蛮横了,我要带头做有礼貌的好学生和好干部,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我们班建立友好的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读书,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感觉生活的特别充实。所以,我想在我们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充实自己,增强本领。

第二篇:《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 录。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 《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 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 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第三篇:孔子读后感

《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xx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远非短时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论评,只能免强尝试着对其解读,略有发微。

一、《孔子家语》概述

此书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礼记・儒行》也出现。这是一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当时鲁昭公在位时,因为斗鸡与诸侯委氏发生争斗,逃往他国,从此鲁国陷入混乱。“危邦不处”,孔子在鲁国不得用,奔往卫国避乱。不久鲁昭公逝世,由鲁哀公袭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旧好,鲁国恢复平静。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对季氏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治理好国家,就像倒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于是请求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季氏将此建议禀告给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孔子见到鲁哀公后,二者开始长谈。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回答鲁哀公提出的“何谓儒者”的问题。孔子从不同角度、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鲁哀公听后,甚为震憾,发出惊叹说:“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二、儒者行为

(一)怀才待举

孔子口才极佳,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称儒者待聘、待问、等举、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礼让的。是有待、有为,有准备的。儒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心求学,不倦不怠,在才学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夺,忧国忧民,有忧思意识。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积,但讲求仁义、忠信。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荣华所绊,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不足以移其志。虽身处平贫,不感到羞耻,因内在志向高洁。与身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谈薄物质追求及名利,强化个人修养及爱民责任,因此统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财政支出少,而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这是孔子说服统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为政以正

正即正义。为政以正,是说处理政事时以正义为标准。儒者能大公无私,举贤援能。儒者“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完全独立。在朝为官,以仁为准,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与自己相同的人,不结党联盟,与不同的人,也不会背后议论,是君主极好的辅臣。“儒者要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者气节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以备为民效力,不轻言死,孔子说儒者“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正是此义。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说儒者有一种类似仙人隐士,不失其志。这类儒者用孔子的话讲“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高尚其志。这是儒者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道家避世者略似。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

(五)儒者灵魂

“仁”是儒者的灵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来,依“仁”而生。书中提到儒者有各种美德,但能“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有宽容精神。儒者还有交游之道,讲求尊记。孔子还特别提出“温良”为“仁之本”,“慎敬”为“仁之地”,“宽容”为“仁之作”,“逊接”为“仁之能”,“礼节”为“仁之貌”,“言谈”为“仁之文”,“歌乐”为“仁之和”,“分散”为“仁之施”,这样一个结构性思维,从整体上对儒者进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书,似置身阔野,仰观天地,又似高飞入云,俯瞰万民,可谓博大深广,奥妙无穷。我与此书,今日之时,心中初留浅沙;明日之时,待开幽芳;未来之时,望迎硕果。

第四篇:孔子读后感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第五篇:孔子家语的读后感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该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只是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值得欣慰的是,地下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使这部宝贵的典籍终于重见天日。《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通解》2009年4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此外,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各个部分都力求尽善尽美。

以本书卷第一《相鲁第一》为例:“序说”部分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首先解释了题目意思,由“相”字开始解读全文,而后开始介绍本篇内容的背景、时间、人物等等要素。编写者更是提出自己对于孔子行为的一些独到见解,还给予读者参考书目。种种巧妙的心思,不仅帮助我们对后续的翻译有了初步了解,还可以更好地助力我们读透文章、领会深意。“注释”部分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将古文字词做详尽翻译,并且引入《孔子家语通解》作者王肃的一些注解,充分做到了从客观出发,力求精准,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通解”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编写者功力的部分了。编写者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翻译全文,这样会显得生硬、空洞且缺少情感。而是要统揽全局,联系孔子当时所思所想、结合时代背景去解义。当然,也要凝聚作者对于儒学多年的研究所得来把握文本蕴涵的深意。本书编写者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解部分可谓字字珠玑。

第六篇:家的读后感

读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谁是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会列出不同的长长的名单,为此,教育部从全国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人选中,精选了十几名,集中展示我国杰出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探索历程和教育成果,谱写“当代中国教育师”。

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我总是与学生商量我怎么学,怎么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魏书生边教学边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坚持写日记;

三、坚持写文章。

他认为工作学习是快乐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写文章是抓住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价值,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记住了魏书生的话,并尽量为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烦的事情。“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让我永葆一颗童心去善待学生,善待生活。 李镇西,教育学博士,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说:“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我们不能通过形式主义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的活动不能成人化,而应该充满童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说的:“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我们常常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他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班级建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和学生一起成长。”说得多么好啊!这是对我们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最好的诠释。

一个小小的讲台,担负着民主启蒙的大任。我们老师想到过吗?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上,他说:“名师不仅要靠教优秀生成为名师,还有研究后进生,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物件,和后进生打交道,老师的进步非常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优秀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多,成绩越好,老师关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后进生较少受到关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视,心理受到压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多么不尽人性,多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爱不爱学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为优秀教师的试金石。他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五个原则:

1、建立感情,

2、充满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许反复,

5、集体帮助。

推荐专题: 家的读后感 家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