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详情页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推荐6篇)

2022-10-28 10:30:0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推荐6篇)》。

第一篇: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这两天我有幸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对其中的一篇《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感触颇深。

让我们擦亮眼睛,跟随窦桂梅老师到日本的教室里参观一番。走进教室,地面全铺着地毯,桌子较大,一人一张,后面备有自己的衣柜。想想我们的教室,连课桌都快挤不下了,又怎么会去考虑孩子进教室以后外套放哪呢?日本政府规定一个教室不超过40人,而我们呢?同样的教室,要比人家多二十多个或三十多个孩子。在他们的教室一角还专门开辟出一块带栅栏的阳台,作为避难所。旁边还有一个铁箱子,里面装着铁梯子,如有火灾之类的意外事故,就可以从这里逃生。而我们的安全教育则仅仅是停留在每期几次的安全演练,和安全教育记录而已。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土地寸土寸金,首都东京更是拥挤不堪――甚至连自家的汽车,也没有容身之地,还要悬吊在半空中。可是,日本的学校却是宽敞的,这让人很难想象他们地方的拥挤。步入他们的洗手间,干净卫生,纸巾、洗手液等物品的有序摆放,更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在细节处的人性化让我为之惊叹:他们只有洗手间的地面和个别楼梯是铺的瓷砖,其他地方全铺有地毯,特别是教室附近,所以再用力的脚步走过去,教室和走廊也是安静的。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孩子们又怎么会不安静不安心地学习呢?而我们锃亮光滑的地板,即使再脚步轻轻,只要走过,还是会发出声音的。我们教室的“静”字,以及老师们不厌其烦的“保持安静”的口头教育,此刻显得却是那么苍白无力,毫无生机,到头来几乎成了摆设和形式。

日本的学生一年有三个假期除了寒假暑假还有一个春假。一年级的孩子下午没课,到了高年级才开始增加。我们的学校,一年只有暑假和寒假两个假期,即便如此,家长和老师还千方百计用家庭作业及补习班,来侵占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假期,唯恐学生放假在家失去管教,不自觉。另外,日本的孩子吃饭也是带有教育色彩的。每个学校都配备有像专业老师一样的营养方面的专业人才,负责管理学生吃饭,督促他们吃得更营养,长得更健康。而我们的孩子,早上站队时却还手拿豆浆和油条,中午在外面吃小吃或者到门口的午托部,他们的健康和营养又怎么会得到保证呢?

总之,日本学校的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不仅让我大开了眼界;还让我全方位地目睹了什么叫“以人为本”;更让我真正领略了人性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求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它又是新的教育形式下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喊得最多,努力的最多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我们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了吗?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早已提出“全国中小学生每天必须保证运动1小时”,可是下面的每个学校真正落到实处了吗?我们在开学初,也曾提出“打造活力校园”的目标,可是我们的校园真正活力起来了吗?我们的教学楼是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了,可是考虑过学生每节课间的户外活动吗?教室走廊的地板越来越光滑了,可是考虑过学生的行走安全吗?……

忽然想起一位专家做报告曾说过:他最看不惯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打扫卫生的工具以及垃圾桶等这些脏兮兮的东西,是怎么和这些鲜活的生命同处一室的。试想,谁家的扫把垃圾斗拖把是放在客厅的?这些东西是帮助我们打扫卫生的,放在客厅还怎么让房间干净卫生呢?可实际上,又有几个学校的劳动工具有专门的工具房呢?

而我们连这些基本的细节,都从未注意,从未采取措施,又怎么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生命呢?

只有从这些普通的细节做起,才会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最初捧起窦桂梅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只是被书名吸引住了,疑惑浪漫的玫瑰和朴实的教育是如何产生联系的?

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信手翻开,这一段话映入眼帘,细细品读,我突然有了一种漫漫长夜终于迎来光明的那种喜悦。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之深情之切,不禁为她那投身于教育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时常审视自己的课堂,发现随着年月渐长,我的课堂逐渐丢失了应有的活力,缺乏与学生相匹配的激情、灵性、活泼,伴随而来的是备课时对课堂教学如何开展的纠结和困扰,以及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自责和反思。于是我开始购买教育教学书籍,关注教育类公众号,学习前辈同行优秀的教学经验,希望能给自己充电。在众多重复又泛滥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报刊之中,面前的这一本《玫瑰与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带着对窦老师的敬重,翻开书的第一辑,里面的第一篇故事就让同为教育者的我深受触动,这篇故事名为“小红花的背后”。在这个小故事里,窦老师提到了小红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师会很习惯地用小红花或者其他小物品去奖励好学生。把象征着奖励意义的东西,送给知识评测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送给那些我们认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颇有一种宝剑赠英雄的感觉,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正常的表扬规则。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这个规则是我们教师定的。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许充斥着“成王败寇”,但我们的学生不是成年人,课堂不是竞技场,知识的学习也不该是一次胜负必分的比赛,在课堂里没有学生是失败者。在每一次的学习、作业和检测过后,每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去表扬、鼓励和安慰。我们在表扬学习标兵的时候,也不该忘记了其他孩子,他们当中或有人取得了微小的进步,或有人很努力却停滞不前,这些学生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去鼓励。

在我们面前,所有孩子都是弱小的,他们都期待教师和家长用温暖、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作为教师,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规则的示范人,我们不该也没有权利用成年人的胜负观和原则去评价他们。相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孩子对世间万物的热情,鼓励他们以正面的态度去面对未来,同时要教导他们在成功和失败面前都应该保持良好心态,用正面和乐观的心态继续下一段美好的旅程。

窦老师提到的做法是美好的,应是我们教育本来该有的样子,如玫瑰一般美好芬芳,惠及众人,美丽却不做作。

窦老师笔下的文字,没有长篇“鸡汤”,不执着于刻板晦涩的教研成果,每个字都可以看出她对教育的热爱,她对这份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跟随窦老师的笔迹,在她平白朴实但又不失力量的文字中,我继续感受她对教育教学积极的态度,以及对当下教育的无奈与困惑。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篇文字,慢慢感受窦老师在她的教育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就在其中获得成长。

在她的文字中,我们认识到教师都必须要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窦老师就像我们众多教师的镜子一样,不因为自己从事多年教学工作而满足于经验,也不因为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有所成就而安于现状,更不因为自己在业内已赫赫有名而故步自封。在教学的同时,她依然坚持撰写教学记录,不停地反思,不断地思考。同时还借鉴日本的教育去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希望能让课堂教育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也正如她所言:“有梦总是好的。”当下的中国教育,还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对此,教师不应停滞不前,安于现状,而应满怀初生牛犊的激情,永远守护我们心中的“教育梦”,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透过窦老师的一字一句,我们会发现要想成为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还应该沉淀内心,不为世俗功利所影响,不被职业利益、生活利益所左右。我们一定要回归初心,扎根于教育实践,滋养于读书升华,立足于学生实际,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敢于创新和实践课堂教学,让课堂展现知识应有的魅力。

我想这一切也正是我们逐渐缺失的东西,我们总是用以前的经验去处理一年又一年的教学工作,去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甚至连课堂上用来调节气氛的笑话,我们都不愿意“更新换代”,一切都太依赖经验,缺乏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我们对教育教学逐渐“随意”,对学生逐渐“随意”,甚至对自己也开始“随意”。这“随意”非常可怕,我们做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业,但却逐渐失去了松土施肥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做一个有真正“专业素养”的新时代教师。

在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还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热爱,对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那一份自豪感和荣誉感,这份爱,爱得深沉,爱得真切。我时常在想,这份爱会不会就是我们许多同路人所欠缺的?

她那一个个接地气的故事,如玫瑰的花瓣柔,散发香气,让每个读者深受熏陶,但是文字间又带着尖锐的刺,刺痛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特别是教育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窦老师把自己的思想情怀慷慨解囊,化作一支支香气宜人的玫瑰放在我们的手心,让我们的双手都留有余香。玫瑰是美丽的,窦老师也希望每一位教育事业的践行者,都能够坚持初心,满怀正能量,让平凡而朴实的教育,开满浪漫绚丽的玫瑰花。

第三篇: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提出这样的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而后他又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就像我,许多次地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

窦老师很欣赏冰心老人的见解:“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所以,窦老师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常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字字飘香,满溢着玫瑰的芬芳,让我读出窦桂梅老师的善良与美丽,浪漫与丰富,激情与风险!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名普通的中师生,先从吉林实验小学,再到北京,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成就了窦桂梅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教育大师。

走近大师,品味经典。当我读到:“无论如何‘挤’时间也要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我仿佛看到,正是无数个彻夜伏案,记录下窦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书中诗意的预言,真切而热情,正所谓文如其人。窦老师就是这样,与书为友,她说“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她说:“读书时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容颜一样。”她还说:“珍贵的'文字饮食,修缮了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强壮,不再孤独,不再软弱。”所以,她就像一只书虫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海中,文学书、专业书她都看,音乐、舞蹈、唱歌、打扮,她都热衷,她活得丰富、活泼、阳光、激情四射。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这是窦老师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引领我们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追寻经典,在寻寻觅觅中遇见经典,并将种种友情一一认取,最后记住微微上扬的嘴角和心中的温暖,让我愿意,一如既往地读、思,发现、重温……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因为像她的《玫瑰与教育》一样给予我们丰富的经典,我想说:教着书过平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永不停歇的阅读。

第四篇: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

再次捧读完玫瑰的《玫瑰与教育》后,我再一次掩卷沉思。在读窦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我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在细细品味《玫瑰与教育》时,我总会在不经意间被玫瑰的文字所吸引,被玫瑰坚持真教育的信念所折服。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当然,这本书不局限于谈教育,还谈友情、谈人生、谈读书,可谓一本杂书。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无风格何以立身”一文中,玫瑰说到,“有特色的老师往往容易被学生记住。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除了要排除外部环境的不良干扰,教师自身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师要能够找到独特的自己。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成为有风格的教师。一个有特点的教师,能赋课堂以智慧,融教学以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才能拥有风格。”对于这点,我深有同感。我认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风格,最基本的是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涌动着的智慧和激情。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好好地读书,结合实践,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心”放进教学中,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个没有风格的教师就像吴非老师所形容的那样――如泥胎木偶。如果说自己以前还是一个“机器人”,现在,我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

玫瑰老师是一个爱心的老师,所以她深受学生的爱戴。我认为,玫瑰老师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更重要地是她掌握爱的艺术。

“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我们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就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其实我们应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自己对学生的爱是否缺乏了“爱”的艺术性。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有点急躁,开始对他严加管教,冷眼直对,指名批评,甚至实在忍不住就会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刚开始我还会暗暗自喜,后来才知道那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我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再从其他渠道获知学生心里的真实感觉后,我反思了很久。后来,通过实践证明,我切身体会到,对学生的爱一定要掌握“艺术”才能达到好的成效。正如玫瑰老师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对学生的爱也要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玫瑰是一个酷爱阅读的人。书中,玫瑰老师写到,“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当我读到这样的文字时,我也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虽然我平时有积极记录和反思的意识,可能坚持不了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和反思。我是一名音乐老师,不属于文科老师,如果平时多反思,多记录,我想一定可以更好地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我曾下定决心要坚持反思和记录。“当我开始真正要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这是玫瑰老师写的话,可是这句话怎么和我心里的感受这样贴切呢?简直是写到我的心坎上去了!在阅读后全书后,我知道了写作的功夫是需要积累的,就像玫瑰老师学习鲁讯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写作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强迫自己“硬写”啊!我也可以从“硬写”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今后,我要一路走来,一路书写,一路成长。

《玫瑰与教育》,着实让我浸润在玫瑰的芬芳气息中,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让我看到了一朵真正的成熟魅力四射的玫瑰,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她的毅力,她的好学精神,她的孜孜以求,她的激情梦想,无不散发着玫瑰独特的芳香。浸润在玫瑰的芬芳中,我自知自己还不是玫瑰,只是一棵无名小草而已,但当小草有着玫瑰之梦时,草儿也会溢出一丝芬芳,也一定会绽放出属于春天的花朵!我在为我的春天而努力,我在为我的芬芳而奋斗!

第五篇: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玫瑰与教育》,买这本书时并没有多想,只看到是本教育随笔,又是窦桂梅老师所著,就入手了。看着这本书的题目,我产生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何是玫瑰与教育?”玫瑰特别在何处?光是这个题目,我就联想了不少:可能是和《小王子》这本书中的玫瑰有关?又或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再或者因倒置其名字“桂梅”而成“玫瑰”?

初翻此书,只关注了感兴趣的内容,以自序部分为最,读了多遍,有种淋漓尽致之感。都说人如其文,那么,一打开这本书的自序,你便好像看到了一个真实明朗的教师,或者说一个从容大方、爱写作的人。自序部分许多话令人受益,如其引用朱光潜先生练习写作的原则“有话必说,无话不说”;其分享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写作是为了忘却,为了忘却心灵的疲劳,忘却生活的疼痛”;其常常和年轻朋友讲的“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评,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因这序特别吸引我,所以每次翻开这书读完序部分,就要停下来好好感受,后面的正文倒只是粗粗翻看。

这两天终于一口气看完了正文,感慨也多。

一是读书写字实际上是在爱自己。我的许多同学朋友都做了老师,北上深最多,作为一名老师有多忙碌,要处理的事情有多么琐碎繁多,从每天的朋友圈就能看出来了,这样一天下来,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占用了,有家庭的老师更甚,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被老师、父母等等这样的角色占用,在什么时间,我们是自己呢?我想只有读书写字,和自己对话的时候,我是我,没有社会赋予我的任何角色意义,不受其他任何规则制约,是真正歇一歇,爱自己的时候。

二是观察与发现。这个学期我常常在班级和同学们说起罗丹的'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完此书后,我想“生活中从不缺少有意思的事情,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得不感叹在窦老师的眼中,处处都是素材,处处都是值得思考、可以深挖其背后内涵和意义的事情,可真应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这句话。眼中处处有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十分多元,这无疑让我们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某些事情更加客观,也更能“容人、容言、容事”。

三是与人为善,做踏实事,讲真心话。亨利・詹姆斯在谈到“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时说:“人生有三件大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与人为善。第三,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前提下,不屈本心地讲真话,做有用的事情。希望可以继续保持下去!

第六篇: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是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我深深记得她说:“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容颜一样,珍贵的文字饮食,修缮了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强壮,不再缺钙、不再孤独、软弱。”

看后我才倏然发现,忙碌的工作让我身心俱疲,面色憔悴,我因此曾多有抱怨。可我似乎忘记了教育不是一件用蛮力就能做好的事情,教育是要用心的。而我的心灵已经忘记了她当初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初衷。只记得每天处理不完的小纠纷,算不完的伙食费,永远收不齐的作业本……我不记得读书了,不记得修缮我的灵魂。

我的着眼点不是他们的心灵,我的工作不是灵魂的工程师,而真真正正把自己变成了生活的勤杂工。更多的时候,不是学生做的不太好,而是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眼光上去处理问题。我太高了,可他们还那么小。他们踮起脚尖够着我,我却还嫌弃他们。教育是要用心的,很多时候我总是做的太多,想的太少。

在读到《小红花的背后》时,似乎就是在读我们班自己的故事。这种共鸣,应该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冥冥中跟不相识的人心意相通,她的所言所感,恰恰是我内心有而表达不出的。

文中的小红花作为一种奖励,也可以说是所有奖励的统称。其实,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的鼓励孩子,我们也常常运用到“小红花”。老师给表现优秀的孩子奖励,孩子的上课积极性会骤然提升。作为老师当然也会很高兴,毕竟这是一个督促孩子的好办法。尤其对低年级而言,效果更是尤为显着,是像法宝一样的存在。可那奖励的背后是利是弊?奖励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得到小红花同学的得意洋洋,拿着小红花爱不释手,似乎得到了花便是这节课的终点,而接下来的学习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而更大的隐患是,得到小红花的总是那几个同学,更多的小透明可能从没得到过。他们的心里又会怎样想呢。孩子们毕竟不是成年人,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鼓励和抚慰的。成人世界里的法则在孩子这是不能套用的。

更深入地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从而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生长出鲜艳的花朵而不是阴暗角落里的毒蘑菇。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有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没有想到一次不公平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

读着这些文字,让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心头感觉沉甸甸的,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它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有多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很多想来有效的法子,在实际运用中却又很多意想不到的纰漏。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动脑想出的办法不用心去检验是不行的。教育,是门走心的活。

推荐专题: 燃气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全集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