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二篇)》。
一、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它贯穿于班级的教室等各个场合和学生的言语行动之中。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承、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合到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而且,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总体要求
1、精心策划,让教室内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作用,彰显班级特色,让师生感觉“舒心”、“愉悦”。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学生在建设班级文化中受到锻炼,受到教育。
3、为了将学校的特色体现在班级文化中,本次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校园文化渗透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三、布置对象
各班教室
四、实施原则
个性化人文化情感化特色化
五、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六、具体要求
1、教室物品布置:
(1)地面整洁,桌凳排列整齐有序。
(2)讲台上无杂物,无积灰。
(3)门沿、窗沿、标牌,绿化盆栽等无积灰。
(4)卫生角内卫生洁具摆放合乎要求。
(5)制度、表格、奖状(奖牌)等悬挂张贴规范、美观。
2、教室环境布置(三大块):
(一)文化墙要求:
突出主题,有创新,有个性,有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最主要有文化内涵,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已起到它的教育功能。在评比期间,由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解说,让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各班的设计内涵。
(二)黑板报要求:
内容丰富,字画优美,有主题,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能及时更换黑板报内容(一、二年级每两周更换一次,三至六年级每周更换一次)
(三)图书角
要求:图书数量不少于30本,图书摆放整齐,美观。有班级图书花名册和借阅登记表,并设有专门管理员管理。
七、班级文化内容: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题包括:
1、精神文化(班级文化的核心),如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道德、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
2、制度文化(班级规章制度),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及各种奖惩制度等。
3、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硬件),如张贴各种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班徽、黑板报、队角、图书角、综合活动版块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4、行为文化,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学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
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纪律意识、文明礼仪、学习风气、环境卫生等。
八、具体实施内容(1、 2工程)
1、围绕一种精神(班训、班风、班徽)
根据本班学生年龄、认知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确定班级的特色,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班训、班风口号,让它无形地赋予班级一种无尽的自豪和长足的干劲儿。
2、开展两种活动
第一、班级静态文化氛围布置
(1)班训、班名的设计,全体队员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深受大家喜爱的名字,要有深刻内涵,并根据班名设计班徽。
(2)科普园地、卫生角、图书角、知识角、等争星的布置。
(3)张贴班级公约、课程表、作息时间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
(4)各班级的综合特色版块,可依照本班成员的特色及兴趣增设。
例如张贴名言、警句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求知、进取,利用黑板报这一阵地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教育学生以班级为家,积极主动的布置并维护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班级动态文化教育:
(1)班委会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小干部例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跃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开展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主题班队会(文化建设――塑造班级灵魂,主题教育――创建精神家园,活动体验――探索自我教育),每学期开学初,进行“班级规范我来定”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的班级公约。
(3)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如经典诵读、优美小故事、名言警句、每日一诗等并积累成册,形成一份具有班级文化特色的作品集。
九、评比奖励:
对各教室布置进行量化评比。本次评比按年级评比,奖励每个年级第一名,(第一名在班务考核中加分)不合格的班级提出批评并限期整改,直至达标。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学校的优势和条件见课题研究方案)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二)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推荐专题: 保密工作实施方案 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网络课程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