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档 > 实施方案 > 详情页

课题实施方案(合集)

2022-07-05 00:34:1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实施方案(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实施方案(合集)》。

第一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让我步履维艰的还是作文教学。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地反应。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把身边的事情忽视掉,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

2、顺应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各科教学纷纷在研究创新教育的切入点;“研究是作文”旨在突破传统作文教学重回忆、重记叙的倾向,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回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呼唤。要想让教学获得全局性的突破,应把大力花在如何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效上。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作文教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4、“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完善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评价体制;形成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教学措施;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四、研究思路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纵观小学习作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错别字多,语言贫乏,词不达意,无话可说,无事可述,说假话、空话、套话、胡编乱造等等,因此,我们组织了一部分有志于改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以利于提高校学生习作教学效率,使习作教学走出困境。

1、课题研究试验班级为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作文之间关系的研究,了解儿童成长中的需要,让学生写作文起就明白: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接触作者的畏惧心理,坦诚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初步学习并研讨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素材收集的途径及方法。

5、有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应研究水平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报告和其他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低年级看中练习与片段。要求是:“低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对这个阶段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注意趣味性,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0月)

1、 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习作教学的内涵、特征做初步的概念界定。

2、 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定课题并进行论证。

3、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6月)

1、 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 如何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 定期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4、 在生成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习作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7月)

1、 汇集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 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3、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4、 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进行课题成果展示。

六、研究对象、方法与人员

对象:永坪镇第二小学学生

方法: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人员: 刘靓

七、课题研的究任务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工作,鼓励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目前学生习作状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过“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效果。

3、本课题的研究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

八、参考文献

1、《走进研究自主作文》

2、《小学语文评价标准》

3、《现代汉语词典》

4、《现代教学论》

5、《小学作文教学论》

6、《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课题实施方案怎么写

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文体。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题实施方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方案相关内容推荐↓↓↓

老年人活动策划方案

学生团建活动方案

美食节活动策划方案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幼儿园课题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__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__年11月——20__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__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课题实施方案2

一、课题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和社会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的任务:接受一种价值体系,学会一种行为能力。

2.实效性,指运用现代德育理论,实施开放性的德育教育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3.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的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即使就课程开发的具体产品之一——校本课程教材而言,也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儿童中心、兴趣中心或问题中心的,而不是知识中心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个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于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尊重别人,乐于奉献,善于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随着独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学生普遍存在着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能力差,行为偏于情绪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质,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如:脱离实际、说教过多、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等。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研究新方法,提高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们的教育产生片面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6、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开发、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构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体现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爱家乡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内容根据我校教师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分七个子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即是:“语文品德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数学科学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英语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音体美等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学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班级工作养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后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以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爱家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通过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服务家乡,并能弘扬家乡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推崇以德为先的人生追求。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七、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文献资料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各子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八、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是由于学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课题都是学科性较强的课题,经验丰富,大多数课题组成员都是初次进行德育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经验。做出来的课题计划还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够开阔,急需有经验的教师从旁指点。

二是由于学校课题组成员平时教学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课题研究时间紧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协调好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的关系。如何使课题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个问题。

三是由于老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德育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不甚了解,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后期的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引发周围人对德育的重视。

下一阶段,我们将针对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一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二是加强学校的德育活动,重视课题的实质性研究。要在继承传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德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相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学生、教师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联系会更加紧密,这使寻找、发现、利用更多的资源不仅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强总结提炼,争取将成果汇编成册。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价值所在,它为我们的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课题实施方案3

一、研究思路

以“绿色教育”为指导,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定班花——解花性——悟花品——学花神”系列活动,自主设计 班级文化标识,画班徽、制班旗、定班风、编口号,构建“绿色班级”班风建设的模式。继续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生”、“绿色小组”的研究,建立完善各 种评价体系,探索绿色德育的多种途径,总结德育的经验,提高绿色德育的实效。

二、研究要求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风建设研究,构建“绿色班级”班风建设的模式。

2、通过绿色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绿色小学生”、“绿色小组”、“绿色班队”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家庭”的评价体系。

三、研究内容

1、“绿色班队”创建的研究。

2、“绿色德育”校本教材运用的研究。

3、各种评价体系制定与实施的研究。

四、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寻找理论的支撑点。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查阅、搜索资料,有针对性地做摘录,丰富理论素养。本学期将利用每月第三周的课题研究活动,有重点地学习,学习时全员参与,不做旁观者,不做听众,各抒己见。通过学习,确实有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强过程研究,课题组成员要摒弃只注重每月一次课题研究活动的思想,注重平时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积累、记载、反思,重要问题、重大收获待每月一次课题活动时进行交流。

3、成立德育课题研究中心组。

顾问:___

组长:___

副组长:___

成员:______

定期活动,定期学习,定期交流,定期展示,发挥榜样作用、迁移作用、辐射作用。

五、研究方法:

积极开展“定、学、谈、订、评、行、写、改、再学、再实验……”系列研究活动。

1、定。每位成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班级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研究专题作为“绿色德育”的子课题。

2、学。结合个人研究的子课题学习一些有关理论,阅读一些有关报刊杂志。

3、联系子课题研究内容与领导、与顾问、与老师交流学习后的感受、体会、打算,相互取长补短。

4、订。订出子课题研究计划。

5、行。按照计划研究、上课或开展实验活动,把计划付诸实践。

6、评。上过研究课后,开展实验活动后,进行自评、互评,总结经验教训。

7、写。把各人实践后的心得体会写成教后感或个案,或案例,或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8、改。对写出来的材料进行思考、推敲、修改,准备交流或参赛,或发表。

9、再学。带着实验中的问题学习,再讨论研究,以发扬成绩,解决新问题。

10、再实验。在新的起点,以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再进行实验……形成“十字”系列研究实验管理模式。

附:课题组活动安排:

第4周:第一次沙龙(学习课题组计划、交流定班化活动开展情况)。

第8周:观摩评价实验班级活动。

第12周:第二次沙龙活动(交流本班的班徽、班旗、班风、口号)。

第16周:第三次沙龙,观摩评价实验活动。

第20周:交流、总结子课题实验活动。

课题实施方案4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__年8月至20__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__年8月至20__年9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__年9月至20__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__年10月至20__年12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题实施方案5

一、研究背景

有设立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源至20__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学的省送培到市的学习活动 上。一位讲课老师说在现在的教学条件见中都有现代化的音响伴奏条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乐形象更丰富,因此,作为钢琴伴奏可少采用,或许是与会老师误听为可不采用,引起哗然!由此引发本人生出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随衬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调一致, 其间还可以有多种装饰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单纯的节奏。 伴奏的任务还必须演奏过门等纯乐器的部分以联接唱句。

伴奏对歌唱的意义:伴奏有对乐曲内涵的提示及对歌者情绪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实延展了表演的氛围。 歌唱教学的伴奏方式:钢伴 音响伴奏 自己敲击节奏伴奏 学生合着伴奏寻找韵律 效能:这一词语有多种解释,最基本的解释为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那么,在歌唱教学中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载体,调动学生歌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学习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保证音乐将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的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那么,歌唱教学的效能就取决于学生对歌曲的喜爱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乐基础知识、对歌曲类型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过程中师生所能进行的互动可能性;

上课老师只是一个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师所能发挥的能动力及能动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过程中学生所能进行的参与可能性;因为伴奏方式有产生的主动性及被动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实际参与性上有差别。

3. 老师对伴奏方式的可驾驭性;这牵涉到伴奏方式的复杂程度及学生在音乐感知上的实际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对学生课堂积极的调动;因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以及兴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参与的积极性上收到影响。

5. 不同伴奏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烘托以及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引领效果。因各种伴奏方式的优点差别而出现不同效能性。

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综合运用伴奏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投入的全面认识所学内容,在对音乐的整体形象得以把握后能够把外部听觉和自身机体动作结合运用,从而能够形成听、击节奏、唱三者统一的协调运作,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音乐感知力,这才实现歌唱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运,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运用与学生歌唱学习所产生的能动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种认识或是一定的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课中的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并希望能够得出一个完善的研究内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现由想法、认识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下册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乡》《无锡景》《丹顶鹤的故事》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定群体 -------- 选择七年级3班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研究法 -------- 实行班内比较,比较不同歌曲类型出现的差别效果。

观察法 -------- 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所能实现的效果。

体验法 --------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歌唱学习中来实际的感受音乐及再创 作。

问卷调查法 ---------- 设计问题答卷调查学生对各个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与认识。

六、课题研究读书目:

《中学音乐教学法》 作者:___ 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小学唱歌教学法》 作 者:___主编 ___ 出 版 社:音乐出版社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___ 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乐美学》 主编:___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课题研究读书目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20__年2月5日至20__年2月15日读完《中学音乐教学法》

20__年2月18日至20__年3月1日读完《中小学唱歌教学法》

20__年3月2日至20__年3月20日读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完成读书笔记时间:20__年2月至20__年4月

20__年2月5日至20__年2月15日读完《中学音乐教学法》

20__年2月18日至20__年3月1日读完《中小学唱歌教学法》

20__年3月2日至20__年3月10日读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20__年3月11日至20__年3月20日读完《音乐美学》

八完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时间:

第一阶段:20__年2月

该阶段主要确立课题研究的主题、重点,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确定研究使用的教学内容、研究对象;进行人员分工;上报课题材料。

第二阶段:

20__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__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__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乡》

20__年4月15日,案例分析:《无锡景》

20__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顶鹤的故事》

该阶段主要反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阶段性认识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

20__年6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篇: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课题研究员:XXX

学校:XX小学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表述: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二.课题涵义:

小学英语合作教学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

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标:

1.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3.创建科学的小学英语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五.研究方法:

1、运用测验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情况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验证该教学法的实验成效;

2、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均衡分组,并创设系统民主的小组管理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班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化教学模式;

4、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创设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生评价机制;

5、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形成该课题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六.研究步骤:

1.研究分组方法:

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杨福稳。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研究具体的小组合作化教学步骤,形成较

成熟的教学案例。负责人:吕振红。

3.达成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评价机制:

2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总结。阶段负责人:骆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组方法,总结出具体成熟的经验论文。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

3.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论文。

第四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历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也是学生的难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教、轻视学;重视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认识的高度,轻视情感意愿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要突破现状,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写作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自己的情感驱动下,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大胆的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诉“我”的自悟之诚。作文自由化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能写出真、善、美的习作,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表明: 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

(2)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我们从“有兴趣”、“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1. 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2.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教师不要以指导的名义,让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

3.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

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则是渐进的过程。

(2)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养写作的动机: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 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

(2)、开放写作的心理

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

(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

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2、写作形式上:

(1)开放阅读作文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阅读的立体情感反应因读者而不同”,是并不鲜见的现象。清代词人谭献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阅读活动中情感反应的千差万别,为学生的阅读作文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阅读作文的实现有了可能。可以说阅读作文为学生开辟了一块众说纷纭之地,更好地让他们倾吐自由之声。开放阅读作文,就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采用续写、评论、补白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

(2)记录型作文

讨论记实、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等,都同属于记录型作文。作文内容是外显的,是有形的,学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课堂,以它灵活、记实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喜欢。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诸大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冲动,写起来也不费力气。这种作文,分散了学生用在习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难度进行了分解,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有情有趣,也轻松愉快。

(3)想象习作

a、接龙作文,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接龙。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想像的开

头,让他们从这个起点上开始习作。

b、多词串短文,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编写故事。

c、看图写作文,给学生提供单图或多图,要求看图理解,自圆其说。

这些形式的作文,在内容上可以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可能有的人物或一个特定的悬念,至于事物本身靠学生的想像来填补。如此想象的空间最大,局限最少,最大限度地引起了学生们的表达兴趣,想像欲望,他们很乐意接着写下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4)话题作文

a、提供有争议的话题

这类话题,可以是对课文的不用理解,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两难的情况,如此没有现成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让他们有话可说,写出个性。

b、提供有趣味的题目

好的题目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虽然学生作文不同程度地要受到题目的束缚,但一个有趣的题目,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表达愿望。

3、手段上:

(1)、采取多媒体辅助写作。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旋律等参与作文教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对于中年级,我们可以采用声像引路―例文分析―指导观察―试写评改的步骤进行教学,对于高年级,我们可以采用例文引路──总结写法──观察构思──试写评改的步骤进行教学。

(2)、社会生活实践

结合学校和学生处于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农村的山青水秀,感受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认识事物,寻找写作素材。引导观察事物之时,为使学生摆脱被动状态,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以形成观察的能力。许多同学对作文感到头疼,但是一提起这些玩意儿,却十分起劲,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评价上

(1)、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推荐专题: 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