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档 > 实施方案 > 详情页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024-04-23 22:56:2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篇: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题来源及价值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也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重视、倡导和极力推动。但是随着对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入理解,我们发现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建设正面临越来越多新挑战。

第一,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内容有待重组和整合,尤其是年级的梯度和要求有待重新定位;

第二,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有待丰富和拓展;

第三,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在深入推进的同时,应该更有创意,更富有个性,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国学: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课题中的校本课程指前者。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和诵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

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5、我们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四、课题目标、内容及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撰写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阶段性实验报告,编写一套以中华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教材。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决策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的课程创造意识及能力,丰富教师的角色内涵,达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现代中小生对国学知识了解的现状调查。

2、国学内容及序列,即课程内容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3、我们怎样实施,即课程方法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三)研究重点: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策略。

五、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国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精选篇目,分类递进”;

2、在国学教学实施上采用“分年级推进、分层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3、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4、建设文化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二)实验对象:本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验证,继而总结出更有效的成果并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等。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明确各成员研究的侧重点、创建网站。

(二)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国学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分析,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2、精选经典诵读内容,编撰校本教材。

3、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并不断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4、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总结课题实施成果。

2、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3、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4、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迎接专家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网站、实验方案、调查报告)。

2、典型案例(文本、图片、学生成果)。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课件、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校本教材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实力雄厚:我校是省实验小学,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现已完成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课题多项。课题负责人是我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多篇。此外,我校图书资料丰富并可上互联网查询资料,有领先的声像,电脑设备等硬件。

组织保障: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校长室直接领导,以教科室为基础,将教导处、科研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建立与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要求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职责,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策略,深化研究。学校教科室全面协调、组织好本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认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督导各分工责任人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任务。

财力保障:课题组每年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自行筹集一定的经费,包括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讲学提供相应设备,会议费用等。我们将严格管理并使用好科研基金,同时,保证学校有关教育设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第二篇:小学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我校于20xx年秋季与全区中小学一样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两纲”教育精神和市区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上,侧重要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是否严格发挥教学五环节的作用?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幸福指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以“享受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构建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又分层实施,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以博爱的精神熏陶人,以博学的追求激励人,以博乐的心情谐和人,主张立德树人,乐学创新。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行动

(一)树立基本的课程理念

1、围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以“享受教育”为主题,培育具有博爱之思想、博学之追求、博乐之心态,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追求教育民主与公平,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保障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强调多元性、选择性的拓展探究课程实施,体现德、智、体、美、劳诸育的统整性与渗透性、以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样与和谐的需求。

(二)制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校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较为理想的课程环境。

3、实行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激励促进元素,丰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题。

(三)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研发拓展型课程、基础型体验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兴趣型团队合作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四、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第三篇: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自自治区书法教育学校在我校挂牌后,我校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并深入开展了系列活动;本学期,经学校研究将书法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和落实,实施方案具体概括为:三落实一展示。

一、学校书法课程的落实。

学校将各班的阅读课改为书法教育课。一二年级为每周两节,三至六年级为每周一节,以及每天下午到校后的10分钟。

二、教师教授的落实。

1、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怎么教,教什么,做到胸中有数。

2、每位书法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书写水平,老师们虽然也是刚刚起步,但在学习后去指导学生是没什么问题的。

3、书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去获取书法的书写方法,做好上好每节课的准备。

4、老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书法演示或教师书写方法的示范,以此来引导学生。

5、课堂上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习充分结合起来,不可以只练不教,盲目练习。

三、学生学习的落实。

1、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体笔画的练习到字的练习逐步推进。

2、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做到持之以恒。

3、动员和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四、展示

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学生书法展示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时也将此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我想只要我们共同去努力,书法教育将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开展时间:

从本学期3月8日开始进行。

第四篇: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题立项工作的背景及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本学期我们组建了学校中心课题组,并出台了《学校中心课题组校本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将我校承担的晋中市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等3项课题分解为若干项与老师们关系密切且比较容易入手的小课题,在校内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

所谓“校内子课题”是针对我校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校级总课题而言的。我校决定从今年起,将校内子课题立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同时将市级课题、区级课题和校内子课题一并纳入学校常规课题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管理程序,重视过程管理,并于每个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二、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在学校中心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负责各教研组常规课题的指导、督查和校内优秀论文成果的评选工作。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教研组推荐产生,要求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课题指导能力。

三、学校校本课题系统:

学校总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总课题负责人:

子课题: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校级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课题总负责人:

四、子课题选题建议

上述课题研究方向是从宏观的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和三步导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子课题是从中观角度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进行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研究的大体方向。

校内子课题研究一般要求选题要小,从某一个细微的角度为切入点,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选题时尽可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选择某一个点作为切口,开展实在的、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五、子课题申报及相关要求

1.选题与申报时间

每学期开学为课题选题与审报时间,根据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区教研室关于“构筑学生课堂,改善学习生活”实验研究及我校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立项表,向学校中心课题组审报。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专家委员会确定是否立项。

2.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要求从所教学的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案例真实(必须是自身教学中鲜活的故事)、研究成果有效(给自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课题规模及周期

子课题研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如果是市级、区级课题可以成立课题组,研究周期为一个学年或以上。

4.过程管理

每学期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5.结题要求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为课题初步结题时间,课题结题要有结题成果(初稿)。结题成果一般分为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教学成果)两种。课题初步结题后,要在每学年度下学期对课题成果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对成果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终稿。

6.课题成果评选

每年5月底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本学期优秀论文成果评选,然后根据区教研室所核定的指标数目进行择优上报。市级、区级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成果进行申报,校内子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论文进行申报。

六、本学年校内子课题立项的具体要求

自本方案发布之日起,本期课题立项即正式启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将立项表以自己姓名命名发送至学校教导处。然后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对所有申报立项的课题进行审批,确定是否立项。

第五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1、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根本无法承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任,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已从“制度化层面”转向“实践层”,并驶入了快车道。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验,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2、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形成

学校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为此在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现有课程资源,结合我校用朱棣文名字来命名的一所教育设施现代化学校的优势,开发“朱棣文精神”校本课程的条件已经成熟。

朱棣文十分关注我校的教育,在访问我校时题词:“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要在这里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在朱棣文谈到许多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中更能反映出一个科学家对当代教育的独到理解,而从朱棣文本人成长、成功、成名的经历中又折射出他鲜明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所以开发“朱棣文精神”校本课程旨在以朱棣文精神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独特资源,从能做的做起,去发现,去开发,去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形成和体现朱棣文小学办学特色,取得朱棣文精神氲氤于校园的效果,让朱棣文精神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论的指导,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

3、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十五”省级课题研究的有效深化

我校的“十五”省级课题《“朱棣文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从xxxx年开题研究至今,我们主要从本体研究和微观层面的学科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即重视校园景点布置,使特色建设“环境化”,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使特色建设“情境化”。而对中观层面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而开发“朱棣文精神”的校本课程肯定能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并带动课题向中观层的综合性研究深化,中观层面的综合性研究的主题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创新品质的研究”这也是每一位学生、教师和一切成功人士必备品质,我们将其整合为“成功品质”。在朱棣文小学,师生们是怎样去认识和理解朱棣文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教育思想,是如何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中体现的,最后又是如何内化为师生的一种素养和品质,这必须让朱棣文精神作为校本资源的特色和文化去研究开发,唯有这样,朱棣文小学的品牌才能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优质资源,这真是我们要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二、开发过程和步骤

1、在课题研究中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的“十五”省级主课题是《“朱棣文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它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将朱棣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内化为师生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去收集朱棣文的各种资料,去研究朱棣文的内涵,最终必须有校本教材问世,校本教材的出现也就是拉开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序幕。现在学校已编著了第一本小册子《朱棣文》和第二本《追求与超越》。

2、在编写校本教材中开发校本课程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呼之欲出的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也已进入了最后定稿阶段,它证实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长期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本课程。

《让成功伴我成长》是上述二册的继承和拓展,此书在提炼朱棣文成功事迹的基础上还与更多的科学家成功故事相映证,并对科学的成功秘诀进行了有效的揭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积淀成功素质。

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在第一、二、三册基础上第四、五……册校本教材将系列陆续问世。

3、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王晓春任组长,叶天荣、全柳芳、王文英等为副组长,原子课题组组长和课题组成员二十余人为组员。

(2)前期论证

利用“朱棣文精神”现有资源,确定校本课程具体内容并将课程纲要拿到家长、学生中征求意见。

(3)培训师资

A、学习校本课程相关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以沙龙、讲座、研讨为主要形式。

B、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4)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要阐明下面几方面内容: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5)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处、教科室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6)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每周晨会一次,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主题活动。

三、开发的内容和组织实施

1、重视校园景点,让开发过程“环境化”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走进校门“求实创新”的校风映入眼帘,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2、编著校本教材,让特色建设“课程化”

为“十五”省级主课题《“朱棣文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需要,我们有步骤地编著关于朱棣文的系列教材,让朱棣文精神渗透于课堂、家庭、社区。

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

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

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第四、五册教本教材,随着课改的需要,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教材体系将问世,并实施于教育、教学、科研之中。

3、重视科技教育和综合实践,让实施过程“阵地化”

朱棣文是一位伟大的物理科学家,在他的鼓舞下科技教育成了我校特色之一,我们又将科技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列为研究“朱棣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实践创新的主要阵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开展科技和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把这些宝贵的材料收集和整理、编写成校本教材,此教材编写中突出二个原则:

第一、在教材的内部结构设计上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为原则,操作上,一是以问题为核心架建知识结构;二是以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二、在教材的外部特征把握上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为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开展活动,蕴育个性。

四、评价要求和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要,体现办学理念与特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评价从下面四个方面考虑:

1、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开发校本课程主要看学校是否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课程开发,并以学校为基地,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手段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利用校本资源,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认识论环境和活动空间,使多样性的知识成为提高认识能力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2、开发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十五”科研成果

开发校本课程是我校“十五”省级主课题《“朱棣文精神”在小学教育中实践》重要研究成果,以朱棣精神为校本课程,首先应看朱棣文精神是否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各个领域,让朱棣文精神氲氤于校园。在朱棣文精神的鼓舞下师生的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践性作业、实践活动过程、收获汇编成册,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课外、社会实践带有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实践研究中归纳出校本资源,优化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界定。

3、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质

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是否有突破,学校的内涵、特色、精神、氛围上是否洋溢着时代的特征和科学精神,一句话朱棣文精神是否内化为教师的自身素质。

评价时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具体操作可用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分析等。

4、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在学习中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又敢大胆想象,细心求证,能自信、自主、自强、自立,又虚心求学善于合作,一句话将朱棣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创新品质。具体操作时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方法:观察、调查、学习知识的成果展,还可以建立学生兴趣特长发展成长记录袋(将孩子成为优秀的作品、习作放入)。

第六篇: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加快实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累经验。

二、条件分析:

1、我校系博鳌镇中心小学。我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质量兴校”的战略,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培植与发展优质教育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近几年来,我校投资校园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先后建成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学校在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校重视了教师的培训工作,多年来学校每年均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各类教师,目前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多名,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组织领导:

组长:夏志云

成员:学校全体教师

四、实验目标及任务:

1、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

使学生具有爱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2、培养一支能够胜任新课程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我们不但要引领着所有的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而且要通过这一场革命与洗礼,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使所有的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3、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的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合理并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好新教材外,还应适应新的要求,开发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真正实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利用者、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的课改目标。

五、实验措施及手段:

(一)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以培训促新课程的实施。

学校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家引路、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发生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至旧的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我们首先要注重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力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行一次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把我们自身的教育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全体教师不仅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还应注意改变我们每天正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行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名师联动、专家引路、教师研讨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力求通过自身行为的转变来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再次,我们将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学校将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管理、评价制度改革,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与观念更新、行为转变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二)、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以课程开发促课改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

一、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的编制范围,使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脉相承。

二、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开展“五大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常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三、是与团队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团队开展的“绿色承诺”、“体验教育”、“新世纪我能行”等活动的开展开发校本课程。

四、是与学校的兴趣小组的开展相结合。我们将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形成自己的校本特色。

五、是与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成长相结合。学校与师生的成长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与方向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成长能够突显学校的办学方向,使得学校课程更加鲜活、亮丽。

(三)、改革评价制度,以机制建设促课改的实施。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与源动力,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大评价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一、是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将从制度层面改革评价体制、分配体制,以制度建设为导向,将全体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程的实施上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确保学校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激励性和正确的引导性。

二、是重视评价的情感性。

教师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实施新课程必须全心全意的依靠教师,实施新课程必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心血,学校领导能从情感层面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在理解信任、使用发展之中促进新课程的开展。实践证明,学校管理者心向教师,广大教师会迸发出更大热情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顺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和谐、民主、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三、是重视评价的发展性。

人总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我校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对所有的教师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谁在这场变革中及早启动,谁就能赢得主动。

四、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课改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软、硬件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将把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与突破口,全面优化课程资源。我们将把握“自力更生、分步实施、软硬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信息化步伐。

“自力更生”即依靠自身挖潜,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压缩非教学性开资,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对校办产业及“三产”的管理力度,提高收益。同时,我们还将做好全面的统筹与规划,确保资金投放的重点。“分步实施”就是学校电教设备的投入和发展要遵循一定的思路,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我们将在前已经初步实现班班通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将重点放到终端的建设上,不断提高使用效率。“软硬兼顾”指在注重硬件投入的同时注重软件的建设。一是利用好电教教材费,足额征订省教育厅规定的电教教材,将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音像资料配成系列,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三是加大校本素材的建设力度,制作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学校校情的软件,充实学校的软件库。实践表明教师自制的软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够提高一个学校的信息教育水平。

六、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

1、认真总结前一段时间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分析我校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和制定全镇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2、成立课程改革实验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制定课程改革的相关管理制度。

3、召开全镇课程改革动员大会,通过多种形式为全镇各类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培训工作。

4、配齐课程改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设备。

5、做好宣传工作,向家长、向社会宣传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第二阶段:

1、做好一年级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工作。

2、做好课程改革的实验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进步规范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课改成果的形成。

3、结合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争取取得一定的实验效果。

4、组织校内、镇内的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多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各位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5、组织人员参加区级各类新课程的培训与教学竞赛活动。

6、积极进行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第三阶段:

1、进一步进行新课程相关内容的实践与研究。

2、准备与新课程相关课题结题工作,总结实验成果并上报。

3、准备参加全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交流大会,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新课程的研究成果。

4、制定下一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计划。

推荐专题: 班组建设实施方案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