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书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图书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优秀范文六篇)》。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决定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继续在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革方案如下:
一、课堂改革思路: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3、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4、以精讲精练为策略;
5、以学生参与为途径;
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二、组织形式和改革范围:
在董事长、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科室牵头制定改革方案,并会同教研组长一起负责改革方案的落实。除音体美学科外,其余学科均参与这次改革。
三、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突出主体
1、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后教,是指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解疑、归纳和总结。
2、精讲精练: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大致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掌握)。
3、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四、课堂改革的操作程序:
1、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改革方案的实施。
(1)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确定各单元和每课的重点、难点、授课形式和方法,设计每课的预习题。
(2)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每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
(3)负责课堂改革进程的安排、检查和记录。
2、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改革方案的督促、协调和管理。
(1)负责“自测题”设计的检查、指导。
(2)组织组内的研讨课和研讨会。
(3)今后学校定期举办校级的研讨课和观摩课,组织形式每大周分两次举行:第一次单周四、第二次为双周三,每次一人;参与人员为本大组的所有本学科老师,参与办法为定期举行但不定人、不固定教研组和不定年级组的办法提前一天通知相关的教研组、年级组及相关老师。这样的目的是让老师把功夫花在平时,始终如一的专心备课、钻研教材加强教研组老师之间的教研氛围。
(4)、研讨课采用上课后立即点评形式,评课人员有校长室、教务处指定至少三名主评人和所有本学科老师全员参与的形式;
(5)评课的标准:其他老师先评,主评老师后评;以提出该任课老师在本节课中存在问题为主,提出优点为次;坚决杜绝以往的那种蜻蜓点水、碍于情面和全是好话,套话;要讲真话提真问题和真缺点;目的是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我校升学率和社会知名度!办成真正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全县名校!
五、课堂改革中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知识点的规律性;
2、自测题的设计要形式新颖、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题量适当,要分出层次和梯度;教师要及时评判每课的训练题,并在自习课上对答题有误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3、课堂上要突出学生主体,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讨论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讨论的'形式要大、中、小结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4、作业当堂完成,中考学科可布置课后预习题和适量迁移作业,其他学科不许留课后作业;
5、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分给各科。教师在自习课只许答疑或个别辅导,不许把自习课当成讲读课。
6、备课组长填写备课记录。
7、自测题格式:由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成员讨论决定。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产生了博大精深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和美德,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历史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加强思想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能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目的和意义
1、传承中华文明。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传统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平舆教育新特色。
三、组织领导
“国学”校本课程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李国富
副组长:王建申刘俊华
成员:徐诚伟乔运良侯华科张瑞颖
四、实施办法
1、全县各中小学每周开设至少一节“国学”校本课程。小学阶段重在朗读背诵,中学阶段要将诵读与理解感悟相结合。
2、各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3、《国学经典》课本进校园。统一选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国学经典》丛书,作为校本课程教材下发到各学校,并做好活动用书的宣传推荐工作。
4、各学校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小学、幼儿园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及一些经典诗文为主,初、高中以诸子百家著作和古文为主。
5、诵读安排:在早课、语文课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
6、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国学经典书法展览”、“国学经典知识讲座”等活动。
7、各学校要选出质量较好的“国学”校本课程教案,上报到县基础教研室,教研室择优在《平舆教学教研通讯》发表。
8、县教研室组织开展“国学”校本课程优质课教师评选活动。
9、积极配合德育室工作,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五、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
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
一、 指导思想
目前,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动漫制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动漫产品主要受众群是青少年,而我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产品九成为舶来品,国外动漫产品在卷走国人大把钞票的同时,还深刻影响着广大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动漫产品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思想文化阵地的争夺。结合我省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动漫计划”的实施,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支持动漫人才培养,增强动漫产业发展后劲。
二、 开发背景
(一)、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究型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探究型学习方法,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探究型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必须开设,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发与实施。
(二)、符合学校办学理念
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争创科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探究型课程、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科技、动漫学科竞赛等数十门拓展性课程。
(三)、符合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生活一部分。五、六年级学生有些同学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面层次很高,他们不满足于学校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拓展知识,五年级拓展型课程学习了简单的动画基础之后,同时培养了较为良好的小组分工合作。学生对于FLASH的学习非常少,而且有部分学生都已经具备不少的动画知识技能。本次方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三、 科目目标
(一)、动漫在小学中年级段的使用率会渐提高。本方案在于让学生对于计算机各项技能的更熟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
(二)、方案前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数据汇总分析,了解学生动漫知识了解情况。
(三)、在“Flash学习”环节中,通过学生以“小老师”形象展示flash动画的技能应用,培养自我表现意识,激发学生拥于探索,乐于探索的意识。
(四)、在技能学习化解中,通过教师的讲授,初步建立使用新软件等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拓展了解。
四、 科目内容
(一)、材料选取
(1)、围绕科目目标
认真分析科目目标,对科目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在选择科目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能够实现科目目标的内容,有层次、有计划地安排科目内容。
(2)、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的主题是学生,选择的科目内容一定要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同时下意识的建立高一点点的期望。因此选择了flash软件中的一些技巧,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用探究的手法学的好学的多。
(3)、渗透教育
对于拓展型课程,以团队为基础进行合作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对于渗透信息学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软件操作技能,同时潜移默化的纠正学生对于计算机使用的一些误区,督促学生在求学阶段应该不要沉迷于各类游戏等。
一:指导思想
借鉴二期课改的指导思想,体现“智慧育人”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审视教学,我校拟开发建设符合学生需求的,展现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磨练学生意志,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多种拓展型课程,使得学生在扎实基础的时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讲义(教材)的编写,培养一批专业型的教师,让他们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大显身手,从而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所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以此改进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开发学习潜能,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三:课程开发原则
1、整体性。拓展课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体现人的个体的内在整合,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再“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并随学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拓展型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拓展性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事先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计划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而是为了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拓展性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自主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呈现的方式,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拓展型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性发展。
2、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校园环境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实验、讨论、调查,体验过程,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尝试问题的解决。
3、鼓励探究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和体验性,由质疑而探究,由自学加请教,由尝试加感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突出生动愉悦。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和精神充实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身心和谐的美感和愉悦。
五:评价策略
1、重视发展,淡化选拔与甄别,事先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并由教导处全面管理课程开展情况,做好过程记录,引导教师学生做好评价,填好有关材料。
六:实施计划
我们的拓展型将在原有基础上做以下的计划:
(一)课程内容体现丰富多彩
1、班级年级层面的拓展型课程,每周三下午安排一至二节课,开设学科类、体育类、科技类、艺术类等20多门课,供学生选择后开展学习,参与率达到100% 。
2、选择型拓展课:统称“愉快的周末”
围绕专题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动手实验、实践制作等等。有关专题可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供,让学生选择确定,并且聘请专家授课,利充分用资源,让学生有所兴趣达到有所专长。
(二)课程管理力求规范有序
1、三个层面:每一个班级有拓展型课程;年级组和学校层面的拓展课;学校与社会、社区携手开展的拓展型课程。
2、四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其一是课程的设置依托基础型课程知识,由教师申报科目,学生自主选择,学校适当调控,形成课程系列;其二是拓展型课程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整合、渗透,形成知识系列;其三是通过一学期二次选修对象的调整,形成学生系列。(2)发展性原则:其一是拓展型课程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而非基础型课程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其二是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为主;其三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3)开放性原则:其一是课型开放,或理论研讨式,或辅导讲座式、或自由辩论式;其二是上课地点开放,或校内调查采访,或校外考察访问,图书馆、实验室、社区等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其三是教学过程开放。(4)多样化原则:其一是课程设置多样,必选、自选相结合,突出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与知识学问的层次性;其二是教学方法多样,或师生相互研讨,或教师指导实验,或学生自主实践;其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动手实验、卷面测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
3、五种方式:
(1)形态上,将大型课程与微型课程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2)时间上,将长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确保学生有序流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3)组织上,将指定性课程与自选课程相结合,确保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
(4)方式上,将课表的定时课程与非定时讲座课程相结合,确保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5)内容上,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智育课程与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确保课程开设的广泛性与教育的全面性。
(三)教师培训刻不容缓
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能胜任拓展型课程的设计、组织、调控、评价等要求,做到是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学习的服务者,方法的指导者,启发而不代谋,引导而不指令,点拨而不强加,解惑而不灌输。
(四)互相学习深入研究
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发动全体教师群策群力,整理、开发专题探究课的“项目库”,使之受到学生喜欢,符合小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资源建设不遗余力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篮球房、电脑房等资源,在校外用好社区资源,并开发家长资源。
(五)创新意识不断加强
时代呼吁创造型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老师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上有更多方法,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案例撰写,微型短课开发,使自己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七:具体实施步骤
(一)实施准备
1、组织管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成立拓展型课程开发的领导小组。
2、课程开发:以知识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以艺体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重点,逐步向实践类型、综合类型的拓展型课程延伸,构建具有普小特色的拓展课程体系。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特长申报一门课程,学校统筹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菜单式选择。
3、教师培训:开设拓展型课程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每个教师都需要学习和培训。为此,学校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培训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同时还聘请学者和专家来校讲课,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对一部分有条件的教师进行“送出去”培训,学成之后在校自培,从而使更多教师有能力上好一门拓展型课程,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或讲义。
4、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拓展型课程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我校把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打入教学工作量,并按照上级要求排入课表,把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同时与课时工资挂钩,以调动教师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二)具体运作
1、第一阶段:全面启动阶段
本学期我们将在以有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每位教师在开学初将申报的课程上交,校方进行筛选、归并或更改,统筹安排,开设具有时代特点、儿童特色、生活气息浓厚的课程,然后执教者制定教学要求,整理编写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我们还设想开设一些有系列的、成模块化发展的课程,自然组的环境教育、数学组的“数学小天才”已经有了雏形,体育组的乒乓课程更是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我们将更多关注与扶持它们,期待成为学校的特色。
2、第二阶段:规范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求着力于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配套教材的编写,形成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拓展型课程的管理、评价体系,做到规范运作,科学评价;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拓展型课程开发为契机,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第三阶段:创特色阶段
拓展型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拓展型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和学校的教育特色是紧密相联的。为此,在这一阶段中将把学校特色的创建和拓展型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和基础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整合,形成具有普少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拓展型课程的运作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我们的目标
1、课程设置丰富。教师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评价者。
2、校本教材丰厚。上学期我校的自编教材获得了区的多个奖项,说明这方面的实力,因此我们将再接再厉,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讲义和教材,规范教材编写的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要求,收集整理资料,编写符合课堂教学的讲义教材。
3、师生共同丰收。期待拓展型课程能给予师生一块崭新的天地,教师能展现自己特长,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了这一领域的“领先者”乃至“权威”,而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既能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现个性,又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4、精品课程展风采。在全面开发的基础上,我们将关注并扶持其中的精品课程,对于课堂质量好,内容生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将进行展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课程理念先进,工作卓有成效,具有开发建设能力的教师委以重任。
总之,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我们将刻不容缓,奋发有为,全面发动教师,全面启动课程,切实抓好师资建设,保证课堂质量,落实评价机制,使得普小拓展型课程红红火火开展下去。
一、秉承理念与指导原则
(一)秉承理念
1.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以思维为主线;(语文课堂就是思维的课堂)
3.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根本动力)
4.以互动为形式;(合作探索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
5.以提升为目的。(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指导原则
在知识教学中,讲求“基础性”,紧扣一个“实”字;
在能力训练中,讲求“实用性”,突出一个“活”字;
在课堂教学中,讲求“文化性”,强调一个“厚”字;
在授课方法上,讲求“探索性”,力求一个“新”字。
(三)开展好“三化五步”教学模式(重点学习)
我们结合校本实际,不断完善“三化五步”教学模式,即:“三化”(教学活动化、学生主体化、能力层次化)为主要理念,以“五步”教学流程(导、学、探、练、结。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训练反馈,当堂检测。结:拓展延伸、师生小结)为具体操作手段,探索打造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1.三化”:教学活动化、学生主体化、能力层次化
(1)教学活动化:从活动入手激起孩子学习欲望,要以歌谣、游戏、故事、动画、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但是活动不是简单为了热闹而组织的,而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的情景,预设有趣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学习,达到课堂即游玩,游玩及学习的境界。
(2)学生主体化:让学生的全面参与课堂,让学生全面发展,让老师在不断重复的课堂灌输中解脱出来,把老师一湘情愿的主动变为被动,把学生的不情愿变为主动,需要课堂教学主体化。
(3)能力层次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培养目标上,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起步就规划和制定不同层次的能力达成目标。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培养具有层次化,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具有可达性,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都能够收获成功的自信。
2.“五步”:导、学、探、练、结
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时间控制在11分钟左右;
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练:训练反馈,当堂检测,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结:拓展延伸、师生小结,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
(注:时间安排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环节具体解读:
(1)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一定要从学生兴趣入手,选取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创设相应情境,使文本问题化,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将新授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及对应的学习水平层次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一节课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教材的知识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特征,为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导学研讨问题和学法指导,引导、激发学生进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生疑激思情境之中。
“导”主要有三导:一是目标引导。教师在深钻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教师引导。教学目标出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课时主要任务,明确学习要求。三是学习方法指导。告诉学生本学科及本课时主要学习方法。
(2)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11分钟左右)
学生依据前面导的环节中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实验,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以学生个人自学或小组互助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前精心选择与创设与导学研讨问题相关联的素材(实物、实验、模型、图示、表格、文字材料等),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判断、推理分析、概括归纳等形式先自学感知,获得初步知识。学生自学时,老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关注每位学生,边巡查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面的环节“析”和“练”设计新的“问题”。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进入课堂后,要在教师自学提示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自学氛围,带着问题,围绕目标,充分接触文本,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吸收。遇到疑惑、疑难问题个人难以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形成学习成果。
“学”主要是三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学习兴趣自愿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便于相互帮助。“学”的核心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同桌互学、组内帮学。力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强调学习效果。80%的基础知识要通过“学”得以解决。在“学”这一环节,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事可做,要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3)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左右)
教师组织剖析当堂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网络。学生在自学感知后获得了初步知识,先在小组(一般为前后四人小组)内进行无序的发散性讨论,此时学生一般会知道某个知识“是什么”,然后是全班交流、讨论辨析,以小组为单位选发言人向全班作有序的汇报,引导学生论证说理,整理编排获得的知识,把零散的知识信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使之形成条理网络结构清晰的理性知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树”。此时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了“为什么”,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
“讲”主要是两析:对学生学习情况,一是组内学生评析:逐人评析,逐题评析,对每种答题表现进行评析。二是教师评析:主要是讲共性的问题、知识缺陷、易犯错误、方法引导等。“悟”的核心是悟出规律,悟出方法,悟成习惯。
(4)练:训练反馈、当堂检测(8分钟左右)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用课前准备好的训练题进行练习,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练习暴露学生在自学环节中还未搞清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教师还要用事先已根据教学目标定好的检测题进行课堂即时形成性检测与评价,反馈当堂教学效果,了解当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达标的程度,并根据反馈的信息采取对应的矫正措施,调控后续教学。对未达标的学生和未达到的知识点,及时采取对应的矫正方法进行补偿矫正,减少学习中的“负积累”和“负迁移”的效应。保证大面积学生达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于又一个新的情境中进行开拓创新,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铺垫。
“练”主要有两项任务:在“导、学、析”的基础上,一是学生做练习题。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注重能力的提升,注重变式训练。二是做课堂测试题。试题要抓重点、抓关键、抓热点,不强调面广,要强调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要独立完成、要书写工整。
(5)结:拓展延伸、师生小结(6分钟左右)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巩固练习和当堂检测后,对所学知识整理、理解、内化,并以此知识点为核心,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本节课知识和能力要点,谈谈学习的收获,最后教师进行全面的小结。
3.把握操作方向
目标导学:“三全”,“三化”:“三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全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三化”: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自主学习:“五个解放”,“五个放手”:“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课堂,解放学生的天性。“五个放手”: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探索,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解答,课堂放手让学生评价。
合作探究:“三个小组”:“三个组”:学习小组、管理小组、研究小组。
精讲点拨:“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五体现五不准”:教师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重复
第一部份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民族传统文化灰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直正体现普教性、持久、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初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分目标
(一).知识
1.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实质.
2.懂得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3.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懂得中学生得体的服饰要求和谈吐规范.
4.掌握家庭礼仪中对待长辈、客人及邻里的基本礼节.
5.懂得与教师、同学相互交往和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义.
6.懂得作为社会人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能力
1.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体态语言”习惯,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素养.
2.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礼貌用语,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提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3.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符合中学生自身特征,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养和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爱.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做事,培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培养和锻炼适应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6.培养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诚心、爱心和热心,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能力.
7.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
(三).情感和态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中培养关爱自己、宽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规范行为中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3.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利益,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培养对国家、社会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生活作风,做到真诚讲信用,遵纪守法.
5.树立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第二部份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安排、活动形式
教学计划:初中礼仪教育课程的知识部份共24课时,两个学年完成,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基本为1:1,或者活动实践课时多于知识传授课时,即礼仪教育总课时数为48节,教师教学时可视实际需要灵活把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与学校长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另外,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节日教育、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绪论(共2课时)
1.礼的起源与发展(0.5课时)
2.礼的内涵与实质(0.5课时)
3.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1课时)
二.仪容仪表礼仪(5课时)
1.形体姿态(3课时)
2.中学生服饰礼仪(1课时)
3.礼仪修养与个人卫生(1课时)
三.谈吐礼仪(3课时)
1.谈吐礼仪与语言美(1课时)
2.谈吐礼仪与声音美(1课时)
3.谈吐礼仪与普通话(1课时)
四.家庭礼仪(6课时)
1.敬老礼仪(2课时)
2.日常餐饮礼仪(1课时)
3.待客礼仪(1课时)
4.书信礼仪(1课时)
5.电话礼仪(1课时)
五.校园礼仪(4课时)
1.师生之间的礼仪(2课时)
2.同学之间的礼仪(1课时)
3.校园活动礼仪(1课时)
六.公共场所礼仪(4课时)
1.公共礼仪基本原则(1课时)
2.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2课时)
3.社会公德与环保安全(1课时)
二.教学活动形式:
本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总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这一形式.
5.诵读诗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诵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经典赞歌、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欣赏:学生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乐,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
7.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练习中学生形体健美操等.
8.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份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9.主题班会:针对某一主题而召开的班会,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10.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还可以与音乐欣赏、体育健美操练习等结合,还可以充份利用校园环境等创设礼仪教育氛围.
推荐专题: 保密工作实施方案 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图书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