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短三分钟演讲稿(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简短三分钟演讲稿(合集)》。
第一篇:简短三分钟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记的瞬间。有令人美好、令人感动、令人高兴的瞬间,更有令人震撼精彩的瞬间,感受其中的情、理、趣、味。
雨后的路不堪一击,没走几步,就满脚都是泥。天气热,就干脆脱了鞋子,把它拿在手上,在这许多泥巴的路上走着,走着走着。身边的朋友突然大叫了一声,弯下腰正看着什么东西。我们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被雨淋湿的蝴蝶,它的翅膀被我的朋友的脚踩进了泥里。
那是一只被雨淋后的蝴蝶,它是一只全身黑色的蝴蝶,它的脚和头也是黑的。它被硕士淋湿了,又被朋友的脚将它的脚和翅膀踩进了泥里,它已经遇到了困难了,再加上这一脚,雪上加霜。朋友连忙缩回了脚,只见这只遇了难的蝴蝶,将自己的翅膀不停地抖动着,但怎么也飞不起来,大概是累了吧,蝴蝶突然不动了。
在这时,朋友想帮它一把,可是当朋友要帮助它的时候,它又抖动了它的翅膀,也许是休息好了吧!它加快了扇动着它的翅膀,它在坚持着,挣扎着,一点一点地抖动着它的翅膀,慢慢地经过它努力地挣扎,它的翅膀慢慢地从泥里土挣脱出来,这时候,它脱险了。
在这时,我们的心深深地被震撼了。那一刹那,它舞着翅膀,飞向空中。它终于自由了,它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被这只蝴蝶深深地震憾了。一只弱小的生命,在它处于危险的时候,能够做出如此感人的举动。
我觉得此刻是精彩而令人感动的瞬间。
第二篇:简短三分钟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大家好!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说,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就。不禁回忆起五年级刚进小记者班时的“奋斗史”。
刚进太仓日报记者班的时候只是玩玩。后来发现太仓日报有很多小记者的文章和诗词。我开始羡慕他们,于是开始尝试投稿。每次写作,我都专注于诗歌。在我眼里,报纸上的诗很押韵,很好读。真羡慕他们的文笔。所以我一直写诗投稿,但一直没有发表。我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气馁,一定是自己写的不够好或者不够流畅。但是,无论我怎么改,都改不了。我总是投我认为好的诗,结果适得其反。连堂哥都在煽风点火:“别出丑。不如别人。应该投什么稿?”我没有失去信心,也没有被击中,我的大脑开始快速转动。经过一番分析和总结,我决定重写我的作文。
感觉自己背负着这个重担。我想收回失去的时间和精力。第一篇作文放出来,还是不见了。这次真的很失望。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么一句名言:奋斗是万物之父。
我失落的心情又被点燃了。我又开始写了。我用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于是我开始陆续“出现”在报纸上。终于在暑假之前,我已经登上了十三篇作文!太仓日报装订了一本叫《成长足迹》的书,记录了小记者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很多我的作文。我抱着书,眼里忍不住有泪。这一刻,喜极而泣。毕竟这本书也记录了我奋斗的成果!
“人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奋斗。”用汗水换成果,要用心血把草“浇”成大树!
第三篇:大学三分钟演讲稿
在蓝点黯淡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
诸葛亮少时饱学,且才情肆恣,自恃才高八斗,性格张扬。他自二十七岁走出隆中辅佐刘备,五十四岁在五丈原病逝,恰好半生操劳。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效忠蜀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公忠体国的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广泛称颂。其实,他也并非完人。
其一,虑多决少。诸葛亮北伐,前后六次,五次进攻,一次防守。后以失败而告终,并非意外。因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军力的综合较量,但又不能以强弱之势论成败。曹、孙、刘三方面最初都是以弱胜强、力挫群雄,力争得三分之势。诸葛亮北伐仍有一线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魏应亮。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而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机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斯固悲哉!
其二,怀才而误人误己。诸葛亮误用马谡,迁就李平,就失知人之明和用人之明。魏延、杨仪不相能,诸葛亮未能调和。关羽骄恣,诸葛亮不能喻以大义;对于魏延,他不采用魏延的好计策,不让他参加行动,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魏延真的很有才能,而且对蜀国绝无异心,后来却被诸葛亮逼得反蜀。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更重要的是,他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出师表》中推荐的人才全都为追随他的荆土人士,大多为二流贤才,不能不说气度有些褊狭。对于人才缺乏的蜀国,此举更是雪上加霜。
再锋利的宝剑也会用钝,重剑往往无锋啊。
其三,文人价值的缺乏与错位。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文人――出生于名士之家,受到较好的人文熏陶,所以在乱世中并没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淡泊”、“宁静”,无论出山前后都没有称王称霸的志图。况且他还从水镜先生那里学得满腹经纶,对于天下的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所谓旁观者清。既然就这么回事,便可以坐看天下纷争,推演消长之势,做出一个“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作为一个文人,诸葛亮的悟性是极高的。倘若他以这份悟性,去参悟天机,解读人伦,恐怕是可以与庄周同乐,共孔丘并圣,甚至为集大成者。然而他却偏要去学什么“经世改用”之学,可谓暴殄天物,舍本逐末。他偏要跑到刘备那里,将一番见识如此如此这番这番,去做了一个军师。他六次北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诸葛亮的后半生,心力交瘁,但他仍执著北伐,连年作战,劳师远征,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抱憾终生。这就证明了诸葛亮之才,“于治戒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的此种行为都不符合他的文人理念,但他除此之外无路可走。他被“才”俘虏了,成为一个“才”的载体,而失去了文人自身。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拥有相当的才学,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有的人便把施展才华作为目的,渐渐失去自我,为才所误。
把与世无争诠释为逐鹿群雄,一开始就注定了以落尘为归宿;背弃了与青山绿水的约定就注定了在硝烟和溅血中殒身;算尽了星辰,竟忘却了自己仍是误入尘世的沙弥。
马蹄已远去,而今只有这卧龙冢依然年轻。你,寂寞吗?你,后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