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演讲稿 > 详情页

升旗仪式高中冬至演讲稿(优秀范文二篇)

2023-09-15 23:53:0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升旗仪式高中冬至演讲稿(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升旗仪式高中冬至演讲稿(优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升旗仪式的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预备(4)班的范嘉晨。

奥运会已离我们而去,世博会姗姗而来。作为东道主,我们都应走进世博,服务世博。世博会的主旋律是宣扬文化的先进性、 科技的进步性、精神的纯洁性、人性的向善性和社会的和谐性。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一个弹丸小国,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思想解放,成就了一场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了世界第一强国。2002年,上海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表达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积极追求。上海世博会关注城市的发展与和谐,注重经济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它是一个舞台,是各国展示软实力的舞台;它是一个契机,是中华民族实现新的腾飞的契机。

在2008年的3月份,我的小学班主任让我参加了“让世博会倾听百万青少年的心声”这个活动。当时,我在建言献策卡上写下了我的建言,我的建言是:我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到来,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想世博会时可以设立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展区,用他们为上海现代化建设付出努力时的一些图片作一个专门展览,让世界了解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我参加了活动后,刚开始一点消息也没有,石沉大海,便逐渐遗忘了这件事情。直到2008年10月份,我才得知自己的建言进入了十佳,我当时接到通知后十分激动!我后来在香港广场参加了建言递交仪式颁奖活动,心里十分自豪。

在参与世博的活动中,我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世博会对上海、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将更加热情地参与到世博活动中去,结合我的建言,尊重外来务工人员,对所有建设上海的劳动者怀着一份敬意;同时,积极参与迎世博的相关活动,以实际行动宣传世博、服务世博!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世博添彩!

第二篇:升旗仪式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时光荏苒,或许你还沉浸在假期的欢乐中,或许你已在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疲惫了身心,但时间是残酷的,期中考试再一次在悄然无声中到来了!

考试是一面镜子,使我们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了解;考试是一剂清醒药,考试让我们静下心来,惊醒渐趋松懈的我们;期中考试还是一个路标,为我们下一阶段的查漏补缺指明方向。

期中考试即将到来。它可以很小,小到只是你生命长幅上的微小一点。它也可以很大,大到关系到高考,甚至是今后的人生。高考的辉煌是无数次考试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而这次的期中考试无疑是高考辉煌的一块重要基石,所以我们都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面对这次考试,紧抓机会,提升自己!

高一的学弟学妹们,你们早已褪去稚嫩,你们却又刚刚起跑。九门功课门门学的日子很苦,大家或许会觉得压力很大。,但我坚信,你们可以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坚持下来。还有半个学期你们就将迎来高二,而高二的游刃有余是高一坚实基础的结果。认真对待考试,攻克自己的不足,相信明天会更好!

高二的同学们、战友们,整个高中时光我们已经度过了一大半,经历过疯狂的小高考,如今的我们更显老练。这两天小高考的成绩就要出来了,或许你大获全胜,欣喜情不自禁;或许你悲剧4B,心中黯然难收。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往,而现在,我们是正渡向高三的莘莘学子!许多同学说:“让小高考一边呆着去吧,看我高考再创辉煌!”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热情,来迎接期中考试。这次的期中考来的让人措手不及,刚从小高考中缓过神来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复习,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效率,吸收理解,不奢想复习的全面,只要求踏实的掌握好已复习的内容,勤翻错题本,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犯过的错清零。让我们用淡定的心态迎接考试,做会做的题,拿该拿的分。

高三的学姐学长们,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过不完的坎,经过即将到来的的二模考试,你们就要面对最为重要的高考。或许你们早因高强度的高三复习而疲惫不堪,但切不可有所松懈,切不可轻视了任何一场考试,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在最后的50多天里,你们要忘我的冲刺,你们更要脚踏实地。三年的漫漫长跑都坚持下来了,最后却在终点线前倒下,你们甘心吗?累了疲了的时候,请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

考场如战场,久经沙场的我们,面对小小期中考,还怕什么?

愿同学们走出考场后,能坦然的说,我已竭尽全力,我亦无怨无悔。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推荐专题: 升旗仪式高中冬至演讲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