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庆 70周年演讲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庆 70周年演讲稿(大全)》。
十年以后的国庆节
六十年前的这一天,人们手中那一面面鲜艳的国旗,一盏盏火一般的红灯笼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三十万人一起欢呼,一起鼓掌,一起为新中国的诞生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六十年前的这一天,整个北京城充满了光明,这光明,是满天绚烂的焰火,是街道两旁的灯,更是人们心中升起的永不落的太阳,共产主义的光辉照亮了北京,照亮了中国,更照亮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五十年前的这一天,海陆空三军骄子,从祖国四面八方驾长风呼啸而来。9个机种、15种机型、132架战鹰,第一次组成三军航空兵联合编队,于11:05分20秒至11:12分19秒,飞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一代天骄以他们的忠诚和力量告诉世界:中国天空不容任何人染指。
三十五年前的这一天,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学生高举“小平您好”的横幅走过检阅台前,引起阵阵欢呼声。这画面瞬间传遍全世界,并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成为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最珍贵的记忆。
十年后的这一天,晚上八点整,庄严的阅兵式开始了,地上,一排排解放军叔叔穿着军装,站成整齐的方阵,迈着方步,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地穿过主席台;天空中,一架架飞机三架或者五架一组,排成楔形、三角形、一字形、人字形从天安门城楼上空掠过,他们带着巨大的轰鸣,像雷霆万钧,如山呼海啸,和着地面战车驰进的隆隆声,组成了人民军队力量的乐章。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渐渐的,东方天边出现了一片微红。逐渐,那片微红越来越浓,一刹那间,太阳一下子越了出来,染红了身边的云霞,发出了万道金光,阳光照向了中华大地,照亮了每一个角落,满天的朝霞映在每一个中国人脸上,映得天安门城楼熠熠生辉……
时光飞逝,到了十月一日,我们亲爱的祖国已是六十六周岁的生日了!六十六年中,世界在变化之中,祖国在变化之中,我们的小家也在变化之中。我的爷爷今年七十二岁了,他见证了这六十六年的巨变,告诉我许许多多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很多很多。
就从发黄的老照片说起吧。我们家的相册里保留着爷爷奶奶年青时的黑白照片,他们穿着很朴素的衣服,没有任何饰品。听爷爷说,那时他们住在瓦房里,白天经常在炎热的夏天里冒着汗,辛苦地在田地里工作,回家还要煮饭,照顾年老的母亲,每天都是这样,反反复复,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而六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可方便了,在菜市场随时可以买到菜;家也宽敞明亮,全家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听爷爷说,六十六年前,我们家连一盏电灯都没有,用的是煤油灯。后来,爷爷工作了,家中买的第一件电器是一台十分普通的收音机,到后来,才买了一台电视机,但电视也是很小的,是黑白的,但爸爸小时候却看得津津有味。而现在,收音机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音响,电视也变成了液晶的了,色彩鲜艳,节目丰富!
我问爷爷,以前你是怎样上学的?爷爷告诉我,以前他们村里没有小学,要走很远的路,每天气喘吁吁地到别的村庄上学。我又问爷爷,那我的爸爸是怎样上学的?爷爷告诉我,爸爸上学时,家里已有了自行车,是奶奶每天用自行车把爸爸送到学校上学的。而我呢,真的比他们幸福!要么是爸爸驾驶小轿车送我去学校,要么是乘公共汽车去学校,既方便又舒服!
听爷爷述说那六十六年的巨变,我明白了,我们家的幸福生活来自于我们祖国的科技发展,来自于爷爷奶奶的辛苦劳动。我已经十二岁了,应该好好学习,孝顺长辈,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我曾经幻想着,再过六十六年,我们的家会是怎样的,科技那么发达,我想不出来全部,但我坚信,六十六年后的我们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所谓涛涛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我不是大文豪,没有这样华丽的辞藻,更不是巨匠伟人,没有这样雄浑磅礴的气势。我只是万绿丛中一片叶,群山之下一粒沙,渺小的不能再小,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无论再小,无论多普通,祖国是我永远的家!
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庄严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祖国一步步迈向辉煌,走向强大!祖国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得以顺利回归,第29届奥运会才得以在京举行,神舟载人宇宙飞船才得以成功发射,祖国的人民才得以生活富裕,幸福奔小康。新中国、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纵观身边人,智能手机,智能手环,耐克阿迪与库奇,外卖随叫随到,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比神仙还舒适的日子。人民的需求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开始向美好生活方面迈进。当然,温饱、小康始终是前提。70年,当真是翻天腹地的变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生下来就处在和平美好,幸福和谐,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他们可能感受不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我却有着亲身体会。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说起四川,除了想到辣妹子,除了想到川菜,或许最该想到的是汶川地震。民族的灾难,历史的记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个被永远定格的时间,我清楚的记得。虽然我身在四川,却幸免于难,但汶川周边那绵延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震区,多少人无法幸免。地震一发生,党中央连续下令赶赴灾区。温家宝同志拿着扩音器对抗震救灾的同志们作指示,其中一句:“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至今记忆犹新,倍感鼓舞。面对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的生死营救,祖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气势,历时206个小时,解放军、武警共解救转移被困人员396811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6452人。11年回首,当初的一片废墟,满目疮痍,让见者流泪。如今变成了高楼林立、山环水绕的宜居城市。遭遇不幸的时候,何曾想到会有如今的美好,一切都要感谢祖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没有祖国,哪有如今的汶川,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如今和谐美丽的家园。
走过70年,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专业学精学透,灵活运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出谋出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强,变富,变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让每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地区不仅有吃有穿,还吃得好,穿的也好;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只有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奋力前行,才能实现新时代的“发展梦”;不破楼兰终不还,只有为建设法治国家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新时代的“法治梦”。无数个梦想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梦”,而“中国梦”实现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我们身在何方、从事哪种行业,只要我们拥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就是新时代的筑梦者。
转动地球仪,在世界的东方,有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面向着太平洋,这就是我的祖国,这就是我的家!
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现在,听奶奶说,以前家乡十分贫穷,吃的只有此应季的季的蔬菜,粗茶淡饭,一个月能吃一次肉就比过年还高兴,更别说穿了,人们只能穿一向洗得褪了色的衣服,并且补丁包补丁,姐姐穿了妹妹穿,一直穿到不能穿还留着来补衣服。住的只是些低矮的小草房。每逢下雨时,草房就会漏雨,几乎成了小鱼塘。
邻居周大妈有五个孩子,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全家的胆子都让她一个人担,周大妈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脚有时会被碎玻璃片插进去,吃的是包子与稀饭,才只有应季的蔬菜。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很健康和很爱学习。
人们买东西只能到十几里一个小日用品商店,还经常断货,最令人讨厌的是属位中心的小溪,也被称为“臭水沟”,那里溪水浑浊不堪,水面上浮者各种垃圾,气味难闻极了,当你走过那里都屏住呼吸,所以苍蝇和蚊子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去清理这些垃圾。
孩子们要读书的话,要走几十里才能到学校,而且早上起来首先要去拣一担柴,然后才去上学。大人们只让孩子们读完四年级就不让读书。因为人们经济有限,而且人们也认为在着小山沟里,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不如在回家干活,还能给家省几个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我再次与奶奶回到这里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派新的景象。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宽阔平坦,一条条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公路两旁花草成片,绿树成荫,花草们不时招来成百上千的蝴蝶。湖里碧波万顷,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湖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鱼儿肥美。就连以前浑浊不堪的小溪里也有鱼呢!有金鱼、鲤鱼、草鱼……各色各样的鱼儿,溪水清澈见底,沙子也变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耀眼了,孩子们正在小溪里与鱼儿嬉戏呢!
有限电视早已送到了千家万户,大人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穿起了新装,样式新颖的皮鞋,五颜六色的裤子,使人显得春光满面、精神焕发。而且家用电器都纷纷进入了千家万户,电视、冰箱和空调样样不少,人们再也不用为吃穿而发愁了。
以前那小草房不翼而飞了,随之而来的是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给人一种凌云直上的感觉,各式建筑使你眼花缭乱,有古式的阁楼,有高高的大厦,还有独特的现代建筑……
泥泞的小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在雨水的冲刷下,十分干净,公路上样式繁多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像一条彩色的河流。公路两旁绿树代替了垃圾,各种树木苍翠挺拔,像一个个战士。道路两旁还有一家家商店和超市,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橱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你面前。走过商店或超市,一种温欣的感觉迎面扑来,里面放者优美动听的歌曲,各式各样的商品让你爱不释手。
大人们为孩子们上学再也不愁了。
这里人们的生活真可称为“芝麻开花节节高”出现一派繁荣景色。
家乡的巨变使我倍受鼓舞,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各种知识,用双手来建设家乡,使家乡更加美丽。
我的家乡在**省**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炊烟”,不仅是勾起我思乡的一种景象,而且还是反映我家乡变化的见证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柴是家乡不可缺少的燃料,做饭、取暖都离不开它。因为家乡不通公路,不通电,不产煤,再没有比木柴更方便的燃料。无论春夏秋冬,朝朝暮暮,每家房顶上总是炊烟袅袅。用木柴生火,浓浓的烟雾直朝眼鼻里钻,让人呛得流鼻涕、掉眼泪,房屋、家具都被柴烟熏得黑不溜秋的。尽管如此,只要有柴烧就算是“幸福人家”。还有许多农民因为缺柴,不知伤过多少脑筋。有的要到很远的“公山”(没有划分到户的荒山野岭)上去打柴,有的要向有柴的人家讨要或者采取其它方式交换,还有极少数村民居然采取“偷”的手段……
在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上山打柴是我最主要的家务活,稚嫩的肩膀不知留下多少磨痕。同时在我的记忆中,家乡一片片茂密的山林在刀砍斧剁下都渐渐变成了光秃秃的山丘……
打柴不仅费时误工、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不时发生伤亡事故。我父亲曾上山打柴被粗大的木柴砸伤腿脚,三个多月动弹不得。我哥哥有次打柴被柴刀砍伤手腕血管,差点丧命。更惨的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姓刘的农民打柴时不慎摔下悬崖身亡!
那时,在我们家乡,有“打柴担水一半工”的说法。也正因为如此,“柴山水源”就成了姑娘们选择“婆家”最为看重的条件。
光阴荏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的家乡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八十年代末,家乡修通了主公路,部分村民开始从外地运煤作燃料。九十年代初、中期,绝大多数村民用上了电,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到了本世纪初,公路逐渐向村、组、户延伸;经过大规模的农网改造,用电得到根本保障,家用电器渐入百姓家。特别是近几年来,县政府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主干道全部“黑色化”,家乡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公路;电力部门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全县人民用上了优质高洁的电能;村民们积极投入生态家园建设,大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有的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基础设施大大改观的同时,村民们发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凸显富裕的乡亲们再也不用木柴作燃料了,取而代之的是煤炭、沼气、液化气和电,既方便,又卫生。
近年来,我时常从县城回乡探亲,到处见到的是“山清水秀”的景象。放眼望去,每家房顶上再也见不着昔日那冉冉升起的炊烟。
建国70周年
推荐专题: 幼儿园国庆节活动方案 建党100周年演讲稿 国庆70周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