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演讲稿 > 详情页

关于医学的演讲稿(推荐6篇)

2023-04-20 22:38:0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医学的演讲稿(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医学的演讲稿(推荐6篇)》。

第一篇:医学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向辛勤培育我们的领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几年前,我们经历了曾经以为最为痛苦艰难的高三,怀揣着医学梦,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华中科大学同济医学院,那时候的我们对于“救死扶伤”四个字的认识也许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想象中。

大学期间,我们曾对书本中浩如烟海的知识点感到头痛,也曾在宿舍熄灯后和室友畅谈理想,也感受到了学校的变化发展和对学生的真切关爱。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军训场上精神抖擞的打靶,还记得不畏酷暑严寒每天也必须参加的“三早”,亦或是在韵苑看过的海?但肯定记得学生公寓安装了空调和热水,新建了杏林食堂和清真食堂,翻新了体育场,等等。

2号教学楼的自习室永远座无虚席,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副其实的“学在同济”;考试月的存在让我们养成了长期与考试奋战的习惯;“四座大山”内外妇儿更是每个医学生最深刻却又最特别的回忆……大概没有未曾熬过夜的医学生,然而,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忘记最初的梦想,从未忘记医学生誓言里的八字箴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以即使复习到睡眠严重不足,即使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享受个人生活,为了成为一名高尚的医护人员,我们持之以恒,永不懈怠。

在同济,我们成功完成了繁重的医学学习,收获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严谨、坚毅和执着的品质,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有的同学广泛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收获了社会的赞美;有的同学热爱体育,培养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的同学遇见了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即将离开同济的时刻,我们带走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地运用的技能,是扶弱济世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对老师的殷切叮嘱的感恩之心,是来自同学的真诚祝福!

今天,我们接过这烫金的学位证书,它不仅仅记录着我们大学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代表着同济的精神与济人济世济天下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做的更好,我们更有千万个不能苟且的理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轻轻的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的来”。我们即将奔赴祖国各地,也许是为了救死扶伤、报效祖国,也许是为了建功立业、名留青史,也许是为了寻找安身立命、证明价值的存在。不论如何,我们都会开始新的生活,带着母校的关怀和烙印,带着父母的殷切期盼,带着老师的美好祝福,踏入这多彩的社会。我们将常怀感恩之心、进取之心,不断激励自己脚踏实地的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新的事业,书写新的人生。

最后,祝福母校人才辈出、桃李芬芳!祝福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第二篇:医学生演讲稿

各位领导:

您好!

我的工作:勤奋真诚,自信上进,喜欢交流,学会使用。在学习上:专业基础扎实,思想开放,渴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心理方面:自我调节能力好,宽容。个人亲和力好,善于沟通交流。

我对医学有很深的感情。学医五年,对这门学科深深着迷。仔细研究完医学理论,我不禁感到高兴。我仔细研究了医学案例。经常拍案叫绝,掩饰,冥想,经常感受到豁然开朗的奇妙感觉,临床实践证明,立竿见影。

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在别人眼里,我勤奋、诚实、思维活跃、勤奋、维护集体利益、敬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我深刻理解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的重要性,我深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尚的职业,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我很清楚,只有拥有一种技能,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大学期间,我致力于这个专业的学习。真心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会继续努力,投身工作,让自己在实践中成长,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发展。我热爱这个职业,真心希望你们单位能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让自己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医学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8号竞选者xxx,现任基础医学院学生会文艺部副部长,同时任本学校05级临大学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五年制2大班文艺委员。很荣幸能够成为我院下一届学生会主席团的一名候选者。感谢学院提供了这次机会,让我有幸参与竞选;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同学们对我的支持与信任!

我曾参与组织了20xx年“杏林之春”开幕式暨“春之韵”大学情景大赛,以及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唱响红十月”大型合唱比赛。

通过在学生会的工作,我在组织和交流等方大学都有所提高,并且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大家才华横溢,让我感觉到了基础医学院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作为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比今天其它的候选者年长一岁,但我相信大家都是年轻而且富有激情和梦想的,因此我希望自己可以留在这个组织里,与大家共事,建设我们的基础医学院学生会。

如果今天能够当选,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将会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首先,我们要通过学生会反映院系的精神。回想20xx年学校运动会中,我们的医学知识宣传队,就让全校同学记忆颇深。我相信在举手投足中发扬了我院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的精神,通过这种活动表现学院风采的方式,就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基础人。

其次,加大关键部门的工作力度。我想这也是学生工作最需要解决的。从同学们的反映来讲,我们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系统化,活动反响不够强烈。在具体工作中,工作安排的可行性不强以及经费无法系统管理等,都是制约结果的重要因素。而资金的紧张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外联部应首当其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学生会运作的基础。我们需要院的支持,同时也要自力更生。

最后,建立学生会精英培养模式。我想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大学”,每一届学生会主席团都义不容辞。但是我们总有离开的那一天,学生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接班人。我们在进行学生会内部人员精简的同时,必须大胆的把事情交给新人来做。他们不仅仅要动手,更要有机会动脑。

学生会的建设工作是艰巨的,而与各位同仁去努力实现基础医学院学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相信“征服最高的那座山峰,群山便是最好的奖赏。”让我与你们同路,我们微笑着风雨兼程。

谢谢大家!

第四篇:医学的演讲稿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K组建“523”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B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XX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但是,得不到acts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XX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推荐专题: 关于自我介绍的作文 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关于医学的演讲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