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讲话稿 > 详情页

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稿(合集)

2022-09-08 18:23:1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稿(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稿(合集)》。

第一篇:小学生国旗下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xx中队的xxx,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时间,努力学》。

林清玄先生说:“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每天24小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在这24个小时里,如何利用时间,我们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有的同学把时间送给了小吃店和电脑游戏,有的同学迎着晨光,伴着朝阳,大声背诵、朗读;有的同学在校园中闲逛、游荡;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学,回家后抓紧时间复;有的同学放学后则迷失在那总也看不完的电视节目中……

那么,要珍惜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抓紧时间,善于合理地支配时间。一天六、七节课下来,是挺累的。放学以后,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也是必要的。但是,打球把“学”打跑了,跳绳把“作业”跳没了,下象棋不吃饭,看电视不睡觉,课余那么多宝贵时间,都一门心思地去玩了,多么可惜!要心中有数。定计划并不难,严格执行计划,合理支配时间,要有毅力!其次,还要学会挤时间。珍惜时间的人,都是会挤时间的。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养成这样一种好惯:就是再忙,今天应该完成的学任务,绝不能拖到明天。一定要挤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同学们,只有珍惜时间,我们才能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只有珍惜时间,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人生能有几回搏?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勤奋学吧!

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最新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祭端午――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周星期四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包米粽,插艾叶,饮雄黄酒,挂香包等习俗,以上这些都告诉我们最早端午节是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长寿的一个节日,它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后来,人们又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纪念伍子胥或纪念孝女曹蛾。

总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中国民间传承了两千多年。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正是这些节日民俗和传统文化时刻感召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冷落,反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扬光大。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他们申请的端午祭与中国的传统端午节形式不同。但是韩国的申遗成功,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促使国人认识到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系列的国家行动也随之展开,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当然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靠国家政府的重视和行动,更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积极参与。所以在端午佳节到来之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些国学经典,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学好汉语,写好汉字,从点滴做起,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最后,提前祝老师们、同学们端午节快乐!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xxxx年10月12日,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每天问一问自己。我们每天问问自己,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句话出自陶行知的《每日四问》。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文中要求我们每天问一问自己,在健康、学习、工作、道德四个方面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源;学问是一切前进动力的源泉;工作的好坏对我们的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他说: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地方。

每日问一问自己,实际上就是一种反省,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我国古代先贤身上就有这种好的习惯和品质,《论语》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个问题来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可信?师长的传授学艺是不是复习运用了?千百年来,无数的古代先贤以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就了很多的谦谦君子和学问大师。今天,我们伟大的教育先辈陶行知先生更是把它升华为每日四问。

每日四问,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应当做我们成长中的一面镜子,每天照一照,每天问一问自己,我今天锻炼身体了没有?我今天读书了没有?我今天抄读书笔记了没有?我今天写日记了没有?我今天学的的知识巩固运用了没有?我今天做了哪些对集体和他人有益是事情?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都要来养成每天问一问自己的习惯,做一个身体健康、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做一个多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稿

童年的回忆就像是一颗藏在蚌里的珍珠,是最珍贵的存在。

童年随着成长离我们越来越来远,童年的记忆却在我们人生记忆中是最清楚的一角,童年的回忆驱散了迷雾,每当我们回想起,那个画面都感觉如昨日一般。只是突然有种恍惚,童年毕竟已经离我们远去。

童年的回忆有很多,但是我最深刻的一个记忆是在一年夏天。

那年夏天哥哥暑假呆在家里,自然的哥哥就成了我和弟弟的头头,哥哥去哪,我和弟弟就跟去哪,就连哥哥上厕所,我和弟弟都守在门外。我们一是觉得无聊,二是觉得好玩。我们就把哥哥当做电视剧里面的上司一样,我们就是哥哥的俩小兵。

那时候,我和弟弟都觉得被哥哥指挥都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那个夏天很漫长,感觉过了一天又是一天,没完没了的感觉。

有一天里,我、弟弟和哥哥三个人玩起了一个游戏,游戏里一个人将眼睛蒙上,然后去抓其他人。

刚蒙上了眼睛的时候,我还很不适应,总感觉下一秒我就会撞上什么一样,所以,我走得格外的小心,就像是一步一步的缓慢移动般,但是没想到,我才动了一小会就被撞了一下,我伸手想去抓住他,结果扑了一个空。瞬间就引起了他们的笑声,我听到弟弟的声音就在我的不远处,克服内心的恐惧,立马就朝着弟弟的方向扑了过去,抓到你了,我抓你了!我扯住了一个人的衣袖叫得欢快异常,还不等人说话,立马就将蒙住自己眼睛的那一方黑帕给拿了下来。

一瞧,果然是弟弟被我给抓住了,我可高兴了。接下来就是弟弟来抓我和哥哥了,哥哥机灵的很,总是跑到我的身后,然后突然出声,出完声后立马就跑开了。

这一天里我们玩得很开心,这个童年的回忆充满这快乐。

第五篇: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的主题是《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切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xxxxx即修身养性!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知识化为动力,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的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风气,在此特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要懂得尊敬师长、知书达礼。俗话说:百事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更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所以同学们要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2、从仪态上,穿着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大方得体;与人交谈时要正视对方,保持微笑,语气和蔼;

3、增加个人兴趣爱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实践。

4、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做个有责任、有文化、有素养的学生。

同学们,从你我做起,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个人修养,努力成为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专题: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 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