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读后感发言稿(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读后感发言稿(优秀范文三篇)》。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没有被奸臣的谎言摧毁,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与无奈被岁月沉甸甸地摇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在红尘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棋子。汩罗江畔,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宁愿做荒野没有归宿的灵魂……
微雨的黄昏中,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们义无反顾,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灯火摇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很久以前就想读读《离骚》,但每次拿起它来看了几句后,就挺不住了,实在静不下心来攻这个艰深晦涩语句里所蕴藏的楚文化堡垒。可梁启超先生偏偏又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说,要读楚辞就先读《离骚》一定没有错。所以,这个月以来,我放下了许多的所爱,一点点地咬它,总算将其读完了。接下来,我还想咬着不放,梳理阅读的感受和体会。
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被接受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提出的:离别的忧愁;一种是史学家班固提出的:遭遇忧愁。这二位史学大家对“骚”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释为“忧愁”。他们的区别在“离”字上,古汉语中,“离”可理解为“分开”或是“告别”,同时,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说法都无可挑剔,一直以来被广泛接受。但是,同样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离别时的牢骚”。
屈原一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终究得不到实现,反而被排挤得无处容身,最后不得不离开。《离骚》正是他对“离开”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们现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一气之下走人去另谋高就时,禁不住要说几句话来发泄积怨是一样的。但从发泄的层次和境界来说,《离骚》是对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的控诉,是对昏君统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称千古第一牢骚,其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全文结构宏伟,布局严密;想象夸张,气势磅礴;所述场景云缠雾绕,光怪陆离。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
其次:通过修身与随俗、忠君与怨君、恋国与去国这三组心理矛盾的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斗争意识和人格完善意识。
最后:在全诗的表达过程中,展示了一个爱国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痛发牢骚是“离去”时的一种心里表现之一,在离别时还要说那么多话,恰恰说明了内心的不舍和行动上的无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们现在的思路:走就走呗,还懒得去说呢!
应该说,发牢骚是历史以来人们“离去”时最常见的心里表现形态之一。因为,人总是有情感的,在内心不舍与行动无奈的夹击下,用言语来泄愤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离别时的心里表现形态还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后会无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张子房,待刘邦做了大汉公司的以后,不计个人得失,如一粒尘埃归于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后会无期型的例子,时下多得很,在亲朋好友中发生,在合作伙伴中发生;不时地发生在公事中,不时地发生在私事里。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为了个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来。
从医学的角度上讲,发发牢骚也许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说有多大的作用还真是说不准。想跟屈原一样,发顿牢骚成为千古名篇,对常人而言,那是难于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骚虽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让其成为流俗疯语。
每有同事辞职,不管什么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顿,一为送行,二为聚话。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数多了,不免觉得是老调重弹。大家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前提下,毫无根据地大赞特赞他处的风景。无情地打压自己“家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后之言, 事后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不过有一点还好,等第二天清醒过来,谁也不去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