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发言稿 > 详情页

家委会义工总结发言稿

2024-06-24 23:44:4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委会义工总结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委会义工总结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心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一(1)班xx同学的爸爸。今天我能够作为家长代表发言感到很荣幸。首先非常感谢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大家在一起交流。

黎校长开学之初所做的“你给我一个孩子,我还你一个天使”的专题报告,其中,千帆教育理念,大胆尝试,勇于出彩,相信给各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围绕这一理念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变化说明了一切。作为家长,我们都曾担心孩子能否快速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在学校吃的好吗?睡的香吗?有没有受欺负等等。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这样的疑问,大家现在还有吗?孩子们在校的一点一滴进步都渗透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家长们,对辛勤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说声:“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我以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学习一种思维方式,教育是培养习惯。“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每天孩子们从起床到跑操,从早餐到上课,从午休到晚上就寝,从语文数学课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孩子们的各种良好习惯如礼仪习惯、规则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等和优秀品质不断养成。

作为家委会成员,我们的目标是搭起家校沟通、互动的桥梁和平台,交流共享,增进了解、凝聚力量,挖掘资源,提高家长在班级建设中的参与度和管理水平,支持和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学校家庭教育同步、老师和家长同心,共同为孩子们创造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公益事业奉献爱心、愿为家长服务。

首先,要在家长中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如果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家庭教育。

智慧的父母要知道使用孩子,而不是总爱伺候孩子;要喜欢激励孩子,而不是总爱指责孩子;父母要明白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犯错―知错―认错―改错的过程。不允许孩子犯错是对孩子的伤害。从某种角度上讲,犯错是一种尝试,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有出彩的机会。

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做表率,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家长绝不看电视,玩手机,注意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其次,家委会要团结学生家长,与老师紧密协作,发动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各项教育工作。广泛搜集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定期向班主任报告。参与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关心、支持学校工作。利用班级家长的宝贵资源,为班级各项活动提供服务,并组织管理或支持协助,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及时向学校、反馈家长对学校的意见或建议,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代表班级和家长的共同利益,一方面,听取家长的意见,向班主任反映家长的愿望;另一方面,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家长的思想工作。

能够当选为家委会委员,这是学校的信任,也是家长和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应当光荣地挑起这副重担,勇敢地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更热情地为学校发展、为家校沟通、为孩子成长做好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老师的科学指导,有我们的陪伴,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够为孩子们创设更加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们一定会健康成长。

最后,祝愿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朋友们工作顺利、事事如意,愿我们亲爱的孩子们学习进步、快乐成长!谢谢大家。

推荐专题: 家委会义工总结发言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