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发言稿 > 详情页

一年级新家长会发言稿

2023-09-20 20:26:1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新家长会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新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一年级学生家长:

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你们抽出时间来参加我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我代表学的全体老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的进步。同时也想让家长对我们城关一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从学校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今天,我们有缘走在一起。今后,我们将共同携手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让孩子度过六年的美好时光。希望家长能配合我们,让孩子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并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安全和教育工作。

一、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您的孩子能在我们学校就读,一方面是划片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是进城务工、经商等等选择来一小的,你们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今年安排在一年级教学的六位老师个人教育教学素养全面、工作责任心强、年龄结构合理,开学三周以来得到了各位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此谢谢各位家长!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全体家长对我们的信任,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在孩子进校之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学校的情况,向你们作简单的介绍:我们城关一小现有24个教学班,近1400名学生,在岗教师62人。上一学年,我们荣获繁昌县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优秀组织奖;20xx年芜湖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小学组总分第二名、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繁昌县庆三八趣味运动会女子团体跳绳第一名,教育系统庆三八合唱比赛最佳表演奖,第四届艺术节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二名,芜湖市中小学生“红领巾心向党”黑板报现场制作比赛一等奖,芜湖市经典诵读表演大赛二等奖,是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先进集体,是上学年度办学效能评估的优秀单位。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史料记载学校的创办者是李虎岑(1859~1912)。李虎岑,字伯恭,旧县镇磕山村人。出身耕读世家,7岁读书,19岁中秀才,后补廪席。清光绪十九年(1893)秋,赴南京应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应试,适逢康有为等联络十八省会试举人,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请示朝廷变法图强,李虎岑为皖籍组织者之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倦归故里,服务桑梓。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县城创建春谷高等小学堂,自任堂长。民国18年(1929年)校名为“一区区立第一初级小学”,建国后又改名为城厢小学,1966年改为繁昌县城关第一小学,xxxx年7月,全县小学阶段管理体制改革,定名为繁昌县繁阳镇城关一小。学校的名称虽然几经更改,但它多年积淀的文化与教育特质并未改变。我们确立了学校发展的主线:传承、发展、超越。目标定位于:“县内一流、市里闻名、省里有名”。并界定了学校使命:大力传播“尽责”文化,做社会文明与发展的促进者,做一名“品端行正、勇于担当”的社会人。这一系列战略规划,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提升了学校领导与教师的精神境界。所以这两年多来,我们把握学校搬迁的契机,全力打造学校的文化和形象。我们从学校的校徽、校歌、校旗以及校报、校刊和学校的“一训三风”以及环境布置上,充分体现一小久远的历史风范和现实的活力无限。

二、希望家长配合我们做好的几件事

1、安全放在第一位。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孩子的安全是大事,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接送孩子上下学,负责其人身安全及生存问题。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会孩子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和自救方法,经常嘱咐孩子注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及安全用电等常识。家长为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学校也给每一位在校生办理了校方责任险,在孩子万一有意外发生或生病时,能够有一份保障。如果你的孩子在托教就餐,一定要与托教的人员协商好照顾孩子、接送孩子的事宜,确保孩子的安全。在校就餐的孩子要让他们饭后在教室内休息和作业,不得爬高摸低、攀越护栏等,一定要谨记班主任老师的安全教育嘱托。

2、激发孩子上学的光荣感、责任感。

我们要给孩子谈为什么要上学,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有什么不同,使孩子明白上学是已经长大的标志,上学后就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学会很多本领;上学以后可以参加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因此上学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家长要告诉孩子他们与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哪些不同,如吃饭、穿衣都要自己来,不能再依赖大人;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不能随便迟到缺席;每天都有学习任务,像爸爸妈妈在单位上班一样,当天的任务要当天完成等等。这样使孩子往往会产生突然长大了许多的感觉,从而对自己提出一些自我要求。这样就给孩子入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培养孩子爱老师、爱学校的感情。

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喜欢哪位老师,那么这位老师讲的道理就容易听得进,学生往往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怎么正确利用教师的权威性来教育好孩子呢?家长中间往往有两种不妥当的做法。一是把老师当作吓唬孩子的法宝。这样一来,孩子对老师就有一种恐惧感。其实这样并不是在树立老师的威信,而是在拉大师生的距离。另一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议论老师的长与短。这样无形中就削弱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因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孩子也会对老师产生怀疑,不尊敬老师,教育效果就会降低。家长应该向孩子正面地介绍老师,这样孩子就会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接触第一位小学老师。在此基础上家长再具体指导孩子怎样尊敬老师,怎样接受老师的教导等等。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激励教师更加努力、认真地工作。

另外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谈学校发生的事情。每天可以利用一点时间与孩子进行交谈,让他说说学校的学习、班级的老师、班级的同学、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等等,并适时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多与班级的小伙伴一起活动,让他们多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这样孩子对学校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对班级、对同学产生好感,觉得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是非常快乐的事,就有助于克服孩子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后产生的恐惧心和离开父母后产生的孤独无援之感,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崭新的学校生活。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督促他努力做到。它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知识的学习可暂缓,但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必须重视和及早培养。我赞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在一次关于教育的论坛上发表的观点: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此,向家长提一个建议:当孩子有不良倾向时,请务必严肃指正;当孩子犯了过错,务必严厉批评;当孩子屡教屡犯时,务必给予恰当的惩罚。

(1)安排好作息制度。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学习能力的培养。

(4)学习习惯的培养。

(5)持之以恒、正确对待。

(6)以身作则,适时教育

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家长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坚持培养或纠正。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可以以一个要求为起点,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再提第二、第三个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达到自觉的要求,形成习惯。在此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或出现的反复都要正确对待。不要走两个极端。取得好成绩了就大大的奖励,一旦有所下降就狠很地骂一顿甚至打一顿。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许,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要冷静地帮助他分析,进行正确的归因。

5、多与老师沟通

老师的话往往就像圣旨。这样好了,在孩子心中有一杆称,千万别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的不足。有的事是你自己的看法,失之偏颇,真需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能关注的到。降低老师的威信只会对孩子有坏处,没有好处。沟通可以相互理解,增进友谊。作为家长要经常向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营造家长、学校相互和谐的良好氛围。达到相互了解、共同配合、共同教育的目的。

【开学家长牢记“九不要”】

1.不要抑制孩子的兴奋。

2.不要用老师吓唬孩子。

3.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学校、老师不好。

4.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5.不要在校门口逗留。

6.不要长时间离开孩子。

7.不要替孩子做这做那。

8.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9.不要拿上学太当回事儿。

我坚信,有了各位家长的配合,有我校这批爱岗敬业的、乐于奉献、充满活力、有爱心、有事业心的教师队伍,你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愉快地成长。我们真心希望学校教育能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我想送给家长六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谈出来的,好成就都是比出来的。

经常用手摸摸孩子的头!经常用眼看看孩子的眼睛!经常用脚和孩子同行!经常用嘴与孩子说说话!经常用心去理解孩子!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感谢各位家长朋友的聆听。最后,祝在座的每一位同志合家欢乐,更祝愿我们共同关注的孩子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今天你们的孩子以一小为光荣,今后一小一定因为你们的孩子而骄傲!

谢谢大家!

推荐专题: 家长会发言稿家长发言简短 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一年级新家长会发言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