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优秀范文五篇)

2024-04-07 22:48:3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学会提问》读后感 推荐度: 科普课堂的观后感 推荐度: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 推荐度: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 推荐度: 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运用提问语言的艺术,能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语言艺术

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独有的特色,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推动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故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一、理由的提出:缘起不会提问和无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推动学生思维,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重要因素。但是一些“无效”的提问,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产生惰性。这些不明确的提问主要有如下五类特点:

1、提问目标不明确,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知识零碎不系统,逻辑性不强,节奏松散,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2、理由简单平淡、机械重复,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看似轰然应答气氛热烈,但是理由实则无益于学生、无益于教学。

3、无视学生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理由过于深僻,学生不能逾越;理由过于肤浅,学生索然无味。

4、用语不妥、指向不明。教师语言特点是准确,反之,不但不利于思维和理解,甚至引入歧途。

因此,课堂提问应突破以上四类提问的局面。尽量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原则,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效理由,最优化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运用提问语言的艺术,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巧妙的提问是一门教法艺术,运用得当,就能巧妙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提高学生的能力。

1、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个理由的启发性指理由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理由,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解答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

同时,理由的解决还能够推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策略。教师的提问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发、主动中学习知识。

2、提问语言要具有价值性

提问设计肤浅,无需深思就能回答,或只停留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层次上,容易使思维懒惰,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3、提问语言要有层次性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度的原则。因而设计理由必须在理由让人人有深思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制约调节。同时还应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捕捉和创造时机进行有效提问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什么时候提问,要根据教法内容的性质而定,超前的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得到理由的参考答案,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所以捕捉提问的时机至关重要。提问时机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法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理由,引导学生深思解惑。通过设置各种理由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2、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深思策略,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法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

3、利用易错理由,在矛盾中创设提问的数学情境

在启发学生提问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创设的数学情境应注意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开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如:在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因式分解的教学中,缘于平方差公式在前一章己经学过,这里把易错题讲解清楚,即将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用,转变成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就不会发生知识性错误。

4、联系数学现实,在创意、新颖的数学情境中启发学生提问

提问是双向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的理由,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提问。例如在“众数、中位数”的课本教学内容中所创设的情境,不仅新颖,而且可以启发刺激学生的心理智力,更于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总之,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推动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高效性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一线教师们研究的课题,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包含着两部分,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下面我来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在课堂提问中,“问题”二字是关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经过精心的筛选,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展开,不能随随便便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前应该充分的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问题设置要分出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灵活机动的适时调整课堂提问,做到有效的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补充问题,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好的问题设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提供了条件。第三,好的问题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好的问题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提问的类型和方式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巧妙的使用,使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创新潜能。为达到教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

一、暗示猜想型提问。猜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获得猜想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发现。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2、分成的三角形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3、你能求出这四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4、你能猜想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通过猜想掌握知识,在猜想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通过教师语言的暗示、点拨,使学生在猜想探索过程中的目的性更强,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悬念猜想型提问。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先不让学生回答,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之前,教师先出示几个系数为个位数的二次函数解析式,让学生把它们配方成顶点式求出顶点坐标。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进行配方能求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吗?”。经过学生的思考,要想不配方求顶点坐标,必须要寻找到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学生从二次函数的系数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就会以认真急切的心情期待着公式的出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迁移发散型提问。很多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有着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主动探究新知识。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说出判定1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全等三角形判定1中的三边对应相等,在相似三角形中应该怎么说?”,在教师的暗示提问下,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三边成比例”,此问题较简单,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紧接着教师追问:“你能得到什么猜想?”,学生通过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能够自主思考,得到猜想“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做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再次强调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探索联想型提问。是指教师给定题设条件,让学生回答出相应的结论,或由问题的结论追溯出相应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艺术性。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时,我进行了如下提问:

1、证明两角相等你有哪些方法?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的关于证明两个角相等的知识的梳理,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2、这些方法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添加辅助线。

3、如何作辅助线呢?联想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生不难想到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4、还有其他作辅助线的方法吗?通过这样的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尝试、探究,发现其他作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添加辅助线的重要性,并能够总结出添加辅助线的常规办法,在学生的总结发言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反馈交流型提问。当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知识达到一定量时,教师为了掌握学生课上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提出交流反馈型问题,帮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馈交流型提问,经常用在某一重要环节或一堂课结束之前,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归纳总结的问题。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补充。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后续课程内容的安排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沟通师生感情,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提问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合理的提问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感情的主要桥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一堂高效课堂的成败与否,有效的课堂提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善问是一门艺术,只有老师的善问,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打破课堂的沉寂,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老师的设疑巧问,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之乐,体验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带来的认同与快感。通过师生的问答,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能够真正的把问题转化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的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出恰当合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和竟争欲,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四篇: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研究小编推荐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研究》

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紧紧

(1)关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提问教学的雏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问题设计来体现,纵观各种教学改革方案,课堂提问是一种公认的较好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这具备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知识水平,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弥补学生知识缺陷,开拓学生思维领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许多功能,因此深得教师的重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启发智慧,教育教学的目的就难以实现。(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教师应当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本课题在国内外该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课堂有效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课堂提问艺术展开了大量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系统。

(4)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提问的类型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封闭式:答案是固定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只能在框架里进行回答的;二是开放式:答案是多样的,没有限制,没有框架的约束,可以让对方自由发挥的。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最多的往往是第一种类型:如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其典型提问方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往往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惰性,难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或者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叙述性回答,其典型提问方式是“是什么?”。这类问题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但同样不易激发创造性思维。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没有提问的机会,学习显得很被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目的。

西充县义兴中学属于一所农村高完中学校,师资力量较城区学校来说相对薄弱,学生素质普遍偏低,教学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在提高课堂提问技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上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我们学校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提高课堂效率。

二、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就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他们的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2、什么是课堂教学提问? 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C·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辨析或动手活动最后得出答案,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在问题设计上,要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适合学生能力的问题,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使问题适合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2、启发性原则: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问题,封闭型问题应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可知性原则:问题要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通过努力探索后得到正确答案。太易,不具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太难,启而不发,挫伤学生学习自信心。

4、尊重性原则:教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意倾听,避免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正确的解答或者引导,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探求正确的答案。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分类方法

中外有关学者对课堂提问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但总结一下,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的分类基本上有以下一些观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这点在前面已经初步介绍过。

第二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第三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叙述。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地实际地掌握既有的知识,而且能使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而生动地适时提问设疑,不仅能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价值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员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因此,我们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2、提问的艺术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3、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4、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5、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研究的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初、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实验。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二)研究思路

(1)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2)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学科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学科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将从课堂提问的类型、课堂提问的特点、课堂提问的过程、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由学校校长谢湘泉负总责,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周尚海副校长挂帅,教务处牵头,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研究成员,总务部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三年(2011年2月——2014年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8月)拟定课题设计方案,组织开题报告,组织课题申报、上交课题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9月)

启动课题研究,课题组长制定阶段达成目标,修正研究思路,定期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2月)课题组继续研究,策划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邀请领导专家鉴定成果,课题组长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收集整理论文等。

(二)人员分工

1、上级研究指导:

曹存勋 西充县教科局教研室理论室主任

2、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谢湘泉 西充县义兴中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周尚海 西充县义兴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全镒宗 西充县义兴中学工会主席 中学高级教师

成 员:李如良 西充县义兴中学教务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周明勇 西充县义兴中学教务副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阳洪荣 西充县义兴中学办公室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阳文君 西充县义兴中学政教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张进虎 西充县义兴中学保卫科长 中学高级教师 贾东彪 西充县义兴中学总务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李乔辉 西充县义兴中学政教副主任 中学二级教师 高明禄 西充县义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高鹏飞 西充县义兴中学数学教研组长

中学一级教师 苏庆华 西充县义兴中学英语教研组长

中学二级教师

任学渊 西充县义兴中学理综教研组长

中学一级教师

马骥先 西充县义兴中学文综教研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蒲光猛 西充县义兴中学体艺教研组长

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

周明勇 西充县义兴中学教务副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全跃军 西充县义兴中学学生会指导老师

中学二级教师

冯玉明 西充县义兴中学语文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庞春慧 西充县义兴中学团委副书记 中学二级教师 庞田丽 西充县义兴中学语文教师 中学二级教师 李乔辉 西充县义兴中学政教副主任 中学二级教师

八、课题保证

本课题由教务处周明勇主任担任课题组长,能组织教师搞好课题研究,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其他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撰写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多次在市、县级评比中获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还将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教师热忱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并能在新课改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学校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须的资金、设备、资料,保证研究时间的充足和研究内容的落实,确保按期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二)教学典型案例。

(三)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四)师生的习作和心得。

(五)课题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以及需要探讨的问题。

(六)其他。

推荐专题: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