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家乡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三篇)

2024-03-25 00:53:0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三篇)》。

第一篇: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2日C10月3日

调查人:小侯

调查方式:

查资料;到东平城乡四处养老机构,在慰问走访老人的同时,向他们了解东平当地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

调查目的:

1.构建文化生活概念

2.对比农村和城市文化差异,探究其产生原因

3.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

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受飞速前进的时代的影响,与旧的年代已渐行渐远。那么,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哪些事物被人们保留,又有哪些被人们舍弃呢?这种文化生活上的改变都是因何而起,又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做了本次调查。

调查内容:

1.对文化生活的重新认识

提及文化生活,两天前我的认识还停留在“苏子泛赤壁”等风雅之事,或如节日民俗之类的能直接映射出文化的特殊时间的特殊事件,才是文化生活。但经过一天多的对老人生活的观察和与老人的攀谈后,我对“文化”及“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清楚的概念。

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独立存在于个体与群群体中的思想物质的综合表达形式,但又会受到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人表达自我认知的一种存在。这里我在思考后把文化归为一种“存在”,是因为文化其特殊的存在形式:作为一种思想、精神化的事物,没有特定的寄托事物,却又悄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流露出来。曲水流觞,吟风弄月,是文化所在,那麻将纸牌、哼歌听戏,也是文化的表达。

《哦,香雪》中还有一个例子:“你们城里一天吃两顿饭还是三顿饭?”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城市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差异,单论这吃饭所反映的事实。两顿饭与三顿饭,这其实是乡村与城市作息方式的差异的一个体现。农民起床之后要先干活,一直到九点十点才吃第一顿饭,之后到黄昏时分吃第二顿饭。总之,一切安排都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形成了这种古代就一直在执行的饮食规律。城市的生活节奏则大不相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价值变得更丰富多样,就变成了现在的习惯。这种差异的根源,其实还是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渗透之深,影响之大,大到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过此次调查,我得出结论:一切受文化的影响,从而具有特别表现形式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叫文化生活。

2.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差异,总体上来说是由物质的差异引起的。可以引起物质生活差异的因素有两个:时间和空间。当我和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交流时,她一直在向我介绍现在的时代,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还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当她说这些话时,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神采奕奕,满脸希望。可当我想问她一些关于她年轻时逢年过节的习俗时,她的眼神黯淡了下来。“除了穷,就是苦,没心思再去过年,过年也没啥。”一句话后,她便不愿再多提及过去的岁月,也让我有一种“往事不可追,不敢忆”的忧愁思绪。时间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是人们文化生活产生变化的一个显著因素。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也促使了文化生活的转变。

空间上的物质差异引起的是文化生活的差异,而非转变。和那位老奶奶一起住的,还有一位来自东北的奶奶。她会跳交谊舞,还会扭秧歌,这样的文化生活便是东平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所没有的。东北的地理位置是很特殊的,那里既有肥沃的黑土地,丰收的喜悦与衣食富足的生活,催生了秧歌,东北沃野千里,又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这样的富饶山脉,大自然便赐予了东北浓浓的乡土味。同时,东北又有与外国文化接触的独家窗口,与俄罗斯、朝鲜接壤的条件,也让东北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于是便有了红肠、交谊舞这样的西式文化。

通过访谈,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空间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在不断减弱,时间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在不断加强。这是信息化的社会导致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农村是呈一种消亡态势的。同时互联网使全世界的信息都是一致的,难以出现大的新的地域性大差异。总体上来说,就城乡角度而言,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呈现一个衰退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有大批的作家与诗人一直在呼吁人们保护乡土文化、珍视乡土情的原因。

3.节庆习俗。

在农村,最丰富多彩的'就是节庆习俗了。

在东平,并没有什么很有地方特色彩的节庆习俗。网络上那句“北方人干什么都吃饺子”也是东平一个很准确的写照。虽说东平的节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能从一些小细节上找到有趣的地方。

在与一位老爷爷交谈的过程中。我问他喜不喜欢吃饺子。尽管我拿出自己最纯正的东平话与他谈,但他的回答还是没让我听懂:“扁食当然好吃咯”,我后来才知道,所谓“扁食”,其实就是饺子。我父亲是宁阳人,宁阳那里更为奇怪,包子饺子不分,统称包子。即便没有大的差别,但这些地方上的细小差别还是很有趣的。过年时,家家都会做炸食,高热量的炸食既能大动灶火,让年红红火火,又能极大地安慰人们的口舌。在东平,人们都炸水萝卜丸子,很有北方特色,但宁阳的人们却都炸酥肉。两地都做炸鱼,只不过东平近水,炸的是真鱼。但在运输不便的年代,宁阳人的炸鱼都是用炸面糊替代的,就算没鱼也要炸鱼,这其实都是人们对于“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

两次在农村上门卖春运的经历还给我一个很难忘的知识。我们向农民推销的最顺利的产品是灶神像。推销时要向农民说:您你请一位灶王爷回家吧!除非是“请”过的。农民大都会花一块钱请灶王爷回家。为什么对于灶神这位小神这么崇敬?这其实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灶神是起监督作用的,负责在年末向玉帝报告这一家的一年“业绩”,把他供起来,就相当于供起了玉帝。东平人都是像寻常祭祀一样给灶王爷烧香上供,并没有关东糖一类的特殊供品,也更谈不上“嘴上抹蜜”的特殊活动。用一位老人的话说,“这些都用香和言语代替了”,不止这是由于“北咸南甜”,还是没有钱去负责糖的支出而导致的,这倒成了文化生活去印证物质与经济了。

第二篇:家乡民风民俗作文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

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第三篇:家乡民风民俗作文

老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

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论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