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2024-03-25 00:50:0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

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

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

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

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基本的认识。在课堂上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一些本来不太明白的原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随着老师的讲授,我对很多问题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部分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部分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有一部分纠正了我曾经有些错误的观点。上课时老师还会举一些实例说明问题,这帮助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观点是非常实用的。比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让我知道了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光凭自己的想法做事,完全不考虑客观状况。还有,矛盾的对立统一让我知道了做事要抓主要矛盾,要能够正确的取舍,要学会放弃一些事情,不能面面俱到,以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让我知道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做事不能只顾一点,不顾与它关联的其它事,要尽量顾全大局,而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都有可能影响我和别人的一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使我知道了做事要坚持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努力没有结果就轻易放弃,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学习了规律的客观性后,我知道了做事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终将自食恶果,比如现在我们队环境的过度破坏,若是再不加以节制,终有一天会人类会走向毁灭。物质是运动的告诉我做事不能守着一成不变的观点,而不顾物质的变化,要随着事情的发展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才会最终取得成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我知道了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当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能骄傲,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当对别人不满时也要想想他人的优点长处。

这学期老师还让同学们结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将结果在课堂上展示。我们组的课题是中美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对中美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处理和分析,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这个活动也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有了团队意识,明确了在合作中应该如何分工,在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学会如何抓问题的主要矛盾,如何取舍,如何高效地合作,当观点产生分歧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其他同学的展示主要包括对国家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分析和社会性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同学们的讲解都很易于理解,并且让我对很多政治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些同学的研究课题与展示也让我对自己、对未来、对国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我收获了许多。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对未来的思考。在生活中,这些原理也对我的行为处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些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班干部,很荣幸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但是这次培训让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从落后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舍得,有舍有得,作为一名班干部我们要用心为同学做贡献;树立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牌”;在班级日常工作中注重合作,积极配合辅导员和班长开展班级管理;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同时还要树立竞争意识,在比较中不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正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把握和创造机遇,进而把握和创造未来。我们应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生!学习,完善自我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大学生骨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骨干我们需要做到严于律己、节俭、作为同学们的桥梁作用与旗帜作用!同时指出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充分完成学习基础上的我们的根本任务还是学习!这使我颇有些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尽量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通过此次讲座我也知道了自己为一名班干部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如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也不够。今后我将对照自身存在的缺陷,努力改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合格的大学生骨干,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建设好阵地。

记得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再者,我们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发奋学习,注重锻炼自己的品德,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发扬“延安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我想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自己的努力看成是充分条件的话,那么同时我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必要条件去辅佐我。我们这些学员们至少要有过人之处,只是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的前提我们还必须是一名出色的大学生,这样才是学校、学院开办世纪英才学校的初衷。

我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同时也确认自子,我们的未来也要依托人文的日益壮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目录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第三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二、《资本论》

二、三卷的出版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二节《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节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的研究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第五节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

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

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

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第六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 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领域的进一步展开

五、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结束语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列宁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为分析和认识俄国国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应该“共同胜利”的理论,而是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率先突破的“一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迅速凸显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创造了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加之第二国际早在1912年《巴塞尔宣言》中就指出,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要反对这场战争,并造成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随着战争的爆发,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第二国际的分裂。一些左翼政党沦为社会沙文主义政党,他们的理论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打出“辩证法”的旗号给自己的背叛行径百般辩护,这引起列宁的警惕。列宁意识到,深入分析战争与革命的关系,促进变帝国主义战争为俄国国内革命,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形势促使他深入研究辩证法,为回击机会主义者的理论狡辩提供斗争的武器。当时俄国面临着多重矛盾,革命形势日渐成熟。1908年至l916年,为了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矛盾,给俄国革命斗争提供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列宁花了大量时间钻研了哲学。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外,还阅读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著作,以及近现代西欧和俄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写了大量笔记,其主要成果集中在1914—1916年的8本笔记中,其中包括《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等重要篇章,其主要内容是辩证法。这些笔记和批注都收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姓名: 学号:

班级:思政2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很多的专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所以在一学期的学习里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和发展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丰富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其次,我了解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有过许多次思想转变的,他的思想转变历程是:(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经历了这几次思想的转变马克思思想基本形成了。

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实在是有太多需要知识我们去学习,所以在这学期短暂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全部东西,我就不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了。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中国化的部分,有很多体会与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很好的解决我国在各个方面上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非常科学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理论成果。在早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脱离中国特殊的实际情况,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之后,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开始全面总结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开始成为全党共识,经过不断地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取得了国内革命的胜利。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探索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它是我国经济腾飞的理论保障。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用而生。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践的又一大理论成果。

新世纪,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又一个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

通过这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老师给我们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产生的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成果,使我知道了真理要用实践来检验,并且要与时俱进,要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具生命力!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是我们必须做得。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用我们所学的马列思想,为共产党的事业增光添彩。

第六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马克思 恩格斯

1、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NO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NO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NO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NO5:《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NO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NO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说来,它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是以如下基本原理来支撑的。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E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F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G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3、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资本论》中,唯物史观不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资本论》的范畴体系表现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从商品的二重性深入到劳动的二重性,从商品过渡到货币与资本„„从而直观地表现为一部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是,透过这一显性体系,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条内渗于其中,并作为其理论红线的唯物史观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由劳动、自发分工(分工与协作)、异化劳动(手工工场、工厂手工业劳动、机器大工业劳动)、私有财产(商品、货币、资本)、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及其内在否定性)、资本逻辑的消亡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可能性等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资本论》称为一部浓缩版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

A,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是《资本论》唯物史观性质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其内在蕴含的最重要的唯物史观精义。B,资本是历史性的生产逻辑 资本之作为社会关系的本质,必然地意味着资本逻辑的历史性;作为历史性的生产逻辑,资本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C,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为了超出资本本身的界限。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乃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宏大叙事而对未来社会的强烈诉求;作为唯物史观理论环节及其理论精髓的体现,《资本论》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内在机制及其内在否定性的探讨,并通过这一探讨呈现资本本身的界限以及超出这一界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4、如何理解《哲学的贫困》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从财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即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具有唯心史观性质的经济学认识体系,他认为要在经济上确定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所有制形式,是把它作为反映该种生产关系总体的结论性经济概念,因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无非是把资产阶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绘一番。”譬如《资本论》是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总过程以后,才从总体上证明了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从日常经济生活看,只有先知道某些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使用着,在交换和分配领域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支配着,最后,这些生产资料转化的最终产品又是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给实际享用了,才可能知道这些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所有制形式。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先分析人们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使用过程结成的社会关系,又没研究社会主义的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也就是没遵循《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辨证逻辑思维方法,一上来就用下定义方式直接地给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没有它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因为,原始公有制也是“生产资料归全体氏族成员所有”。在这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公有制概念误导下,前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始终是以价格体制改革为核心,而价格体制改革涉及的只是生产品的计划或市场分配形式,并没有触动生产要素的社会分配形式,没对原国有产权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正是在从前苏联沿袭的传统公有制概念指导下,由于采取“积累多少一个样”的原国有筹资形式,建立起“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原始共有产权制度。在国有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由于没通过基础理论研究破除原国有产权制度,致使国有企业的承包制和股份制等经营形式改革,最终都因为遇到原产权制度的基础新梗阻而功败垂成。

5、如何理解《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想。

在1891年出版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并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个社会的不同经济特征,是由历史赋予两种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造成的。具体理解如下: 历史赋予社会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是劳动手段的相对落后和旧式分工的普遍存在,社会生产的这种一般性条件决定人们劳动具有辛苦繁重、单调重复的现实形式,人们劳动的普遍现实形式又决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把劳动当成谋取生活消费品的生存手段,不可能普遍把劳动当成日常生活目的,这又形成社会主义生产特有的劳动所有权规律,正是在人们普遍要求占有自己付出的辛苦劳动的劳动所有权规律基础上,才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按劳分配”原则。就是说,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并不是唯心史观理解的什么思想觉悟问题。

要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过渡,在我国首先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变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因为如果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把人们长期甚至终生固定在某种劳动形式上的旧式分工,就可以改变人们劳动的普遍社会现实形式,随着劳动普遍具有自由的创造性的现实形式,它才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占第一位的生活需要即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目的,这也就使劳动成为马斯洛讲的“自我实现需要”,从而使人类向自己劳动的类本质回归。而劳动一旦成为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位需要,社会就可以首先按人们的劳动需要分配他们去干活,这样自然能够满足占人们日常生活第二、三位的生活消费需要了。可见,“按需分配”不是例行宣传中的那种庸俗理解意思,因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什么时候也没有。

6、如何理解马、恩晚年提出的东方式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晚年在与俄国革命者的一些通信中,恩格斯晚年在给《共产党宣言》作序时,都曾经提出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俄国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问题,这对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在从前苏联沿袭的传统公有制概念和各种经济理论指导下,同时,也由于受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传统影响,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积累多少一个样”的原国有筹资形式,建立起“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原始共有产权制度,这成为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产权关系起点。如果能够通过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研究,认识社会主义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对原国有产权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就可以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形式接轨,从而实现从“大帮哄、大锅饭”式的原始公有制关系,向“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历史过度。

然而,由于没有在《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史的实践经验,独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就没弄清楚社会主义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反而在西方经济学及其产权一般理论指导下,对法定国有资产进行“自发私有化”改制,在我国宗法关系和宗法观念盛行的特殊国情条件下,这种“自发私有化”改制,充其量是形成非专业化管理的家族式企业。从中国近代史上看,这条资本主义道路,是无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的。

7、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以及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1873年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这本书的写作目的,首先,根据充分的自然科学事实,系统阐发科学的自然观,完成自然观方面的根本变革。其次,就是要创作一部直接同《资本论》衔接起来的著作,不仅要揭示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还要揭示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过程是怎样有规律地超出自然界的范围辩证地过渡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的。再次,为了批判自然科学中的种种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思潮,反击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发起的种种攻击。虽然这部著作没有最后完成,但是却集中地反映了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许多精湛的思想。《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从自然界向社会历史过渡的辩证法。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论文中,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提供了结合点和关节点。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恩格斯提出宗教的发展是一个由对自然的崇拜发展为多神教,由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以及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相联系的。恩格斯指出,统一的神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此外,恩格斯还论述了宗教这种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全面地揭示了宗教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揭示宗教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预言了宗教的发展趋势。

列宁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对我们的启示?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家,这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给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短短六年多时间里,对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而勇敢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断,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体现在:

A: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对列宁产生了重要影响。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国家与革命》、《布尔什维克能够保持国家政权吗?》等一系列著作中,在论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同时,就勾画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致轮廓。这就是:将大银行、大工厂、土地收归国有,使全体居民都加入消费公社。

B,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制定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1918年春,列宁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规划,包括经济建设和社会制度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

C,1918年春,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第二,禁止贸易。第三,经济实物化。第四。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以上政策都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列宁的重大影响。

D,1921年春,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爆发了水兵暴动。列宁勇敢地接受实践的裁决,毅然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结合。第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探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的具体形式。其一,租让制。其二,合作制。其三代购代销制。其四,租借制。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探讨,是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规律性和苏维埃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为依据的,它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的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对我们的启示自由发挥,结合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探索来谈。)

普列汉诺夫

1、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归纳了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在马克思的观点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相比于马克思的经典公式来说,更加具体,也更加通俗化,便于人们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普列汉诺夫对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公式进行了最终完善,因此这个公式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五项论”是关于社会结构学说的核心,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他认为社会结构存在五个层次:(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生产力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一元素是后一元素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之上形成的。“五项因素公式”中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矛盾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2、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批判

普列汉诺夫认为伯恩施坦已经全盘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自己不能保持学者式的冷静态度,必须起来进行批判,但又囿于伯恩施坦是个有功绩的同志,应谨慎行事。

首先,普列汉诺夫最初并未站出来公开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后来,德国和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反对伯恩施坦的高涨的呼声和敌对分子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著作的公开称赞触动了他,使他公开地向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宣战。

其次,普列汉诺夫清楚地认识到,反对伯恩施坦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之间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属于水火不相容的性质,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坚决的批判。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

再次,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所作批判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重磅炸弹,不仅尖锐地驳斥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而且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列宁为普列汉诺夫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由于他过高地估计了自由资产阶级的作用,过低地估计了农民的革命作用等,致使他的一些理论具有不彻底性。

推荐专题: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