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防汛抗旱工作制度

2024-03-23 21:56:4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防汛抗旱工作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防汛抗旱工作制度》。

第一篇: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潜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潜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思考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状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透过城市改造和发展,构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就近布局。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民区、校园、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但多灾种运用时,应思考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

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

(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

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为个性重大灾难来临时,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生活秩序等减轻灾害的战略性应急避难场所;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千人以上。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

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

1、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透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2、应急避难场所的要素与功能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满足应急状况下生活所需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的供水设施,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满足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污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满足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满足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棚宿区周边和场所内按照防火、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并在场所周边设置避难场所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应急避难功能区标志。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在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基础上,在棚宿区配置灭火工具或器材设施,根据避难场所容纳的人数和生活时间,在场所内或周边设置储备应急生活物资的设施,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应急管理设施。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在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在场所附近设置应急停车场,设置可供直升机起降的应急停机坪,设置洗浴场所,设置图板、触摸屏、电子屏幕等场所功能介绍设施。

3、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

可选取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思考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状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取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取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取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校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贴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与管理

(一)实行谁投资建设,谁负责维护管理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的所有权人应按要求设置各种设施设备,划定各类功能区并设置标志牌,建立健全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针对不同灾难种类的的场所使用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划定疏散位置,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以及场所内功能手册,建立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并向社会公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组织检验性应急演练。

(三)各级政府、各部门编制的单项应急预案应与全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衔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透过对志愿者组织的培训、演练,使之熟悉防灾、避难、救灾程序,熟悉应急设备、设施的操作使用。

(五)建立一套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识别标志。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统一、规范的标志牌,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场所内应设置功能区划的详细说明,提示各类应急设施的分布状况,同时,在场所内部还应设立宣传栏,宣传场所内设施使用规则和应急知识。

第二篇:防汛抗旱工作方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做好辖区洪涝灾害事件防范和处置工作,使辖区洪涝灾害处于可控状态,确保辖区防汛抗旱和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辖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特制定《同升街道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实施方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长沙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长沙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长沙市城区防汛和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应急预案》《雨花区20xx年城区防汛和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及同升街道办事处实际情况。

(三)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全街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管辖范围内遇突发性暴雨、洪水、干旱等灾害时的防御和应急处置事宜。

(四)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抢结合的原则;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坚持军民结合、联动协作的原则;坚持专群结合、保障有力的原则。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指挥机构

为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街道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

顾问: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

(二)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主要职责

1、领导、组织、监督、协调辖区防汛抗旱工作。

2、贯彻落实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

3、负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他相关事项。

(三)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作为辖区防汛抗旱的主要办事机构

办公室设在街道城市管理办(农水线),由城市管理办(农水线)孙学文兼任办公室主任。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执行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负责向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工作。

2、具体负责辖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研究部署辖区防汛抗旱工作,开展辖区防汛抗旱工作宣传,提高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编制、修订辖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报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后组织实施。

4、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检查,建立防汛抗旱督查机构,督促并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全面做好辖区内的防汛抗旱工作。

5、及时传达应急预警信息。

6、完成防汛抗旱指挥部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任务。

(四)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

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组织开展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的防洪排涝工作,确保汛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辖区内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行;做好辖区内地下设施、工地深基坑等重点部位的防汛工作;做好防汛抗旱抢险物资储备工作,负责组织征调抢险运输车辆及相关设施设备;遇紧急情况,及时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群众开展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

财政所:负责防汛抗旱资金的申报、筹集、审核、下拨、监督及使用等工作。

城市管理办(城管线):协调配合区城管局对市政道路雨后塌陷区域进行抢修;配合区城管局对居民小区内危树进行排查和加固,组织人员对倒树折枝等及时进行清理;及时清理道路垃圾,确保道路排水畅通;加强街道管辖范围内的室外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置;负责组织60人的防汛抗旱抢险预备队,承担抢险救灾任务。

武装部:负责协调区武装部调派民兵预备役人员承担抢险救灾任务;负责本系统的`防汛工作,做好人防工程的维护工作,确保人防工程汛期安全。

公共服务办(卫健线):负责协调医院组建医疗救护队伍,建立防汛卫生救援应急小分队,做好汛期及灾后的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负责对饮用水源、食品等开展卫生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置。

公共安全办(安监线):负责对相关重点设施设备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置。

城市管理办(农水线):负责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以及辖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城市管理办(城建线):负责制定汛期危漏房屋居民转移安置工作预案,统计汇总各安置地点情况;负责对辖区内的建筑工地、深基坑等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置。

公共服务办(民政线):负责做好灾情统计工作;负责救灾和灾民的生活救济工作;及时做好勘察、核灾、发布、上报工作。

同升派出所:负责维护防汛抗旱抢险工作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三、预防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及时收集关于雨情、汛情、灾情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并及时向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

(二)预防工作的主要内容

1.思想准备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辖区居民防御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好防大汛、抗灾害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

建立健全辖区防汛抗旱组织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综合队伍与专业队伍建设。

3.工程准备

协调相关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防汛设施、危漏房屋等及时进行修复;对跨汛期施工和涉及辖区度汛安全的在建工程,要制定安全度汛工作方案并严格落实。

4.物资通信准备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和有关部门应合理配置和储备必需的防汛抗旱物资;防汛重点部门和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救灾物资,以备急需。

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络,确保汛期防汛值班电话24小时专人值守,并将本单位(部门)的值班通信联络方式报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5.防汛预案准备

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辖区内的低洼地区、地下设施、工地深基坑、危漏房屋等重点部位制定工作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落实人员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供应,主动应对各类洪水可能造成的危害。

6.防汛日常管理

街道防汛抗旱各成员单位及部门要重视防汛日常管理工作,依法加强对辖区各类防汛抗旱设施设备等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防汛抗旱机构设置、工作预案、物资储备、通信保障等主要内容。如发现漏洞或问题,责成对应的责任单位(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处置到位;如发现重大问题,要按照责任分工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三)汛情预警

汛情预警级别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发布。市气象局根据气象预报和雨情等情况确定汛情预警级别。预警级别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四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加以表示。

汛情预警信息由市防汛指挥部统一发布。

(四)预警响应

1.蓝色汛情预警响应(IV级)

各成员单位要严格落实“领导带班、人员到岗”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信畅通;重点防汛部位抢险人员要做好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要密切关注人防工程、地下车库及设施、老旧房屋等薄弱环节,随时处理上报有关问题。

2.黄色汛情预警响应(III级)

在蓝色汛情预警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带班,重点防汛部位责任人和相关人员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处置、并及时报告。

根据情况,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将带领或通知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巡查组对辖区危旧平房区、交通干线及立交桥、地下空间等重点防汛部位进行巡查;同时检查相关部门领导上岗到位情况,询问汛情、险情、灾情。

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要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报告雨情、水情、险情等,并做好组织群众安全避险工作准备,抢险人员应按照防汛抢险工作预案对重点防汛部位加强巡查,并及时组织开展抢险。同时,提醒居民减少外出,不在危房内停留避雨。

3.橙色汛情预警响应(II级)

在黄色汛情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组织和安排抢险人员全部到岗履职。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低洼地带进行排涝;做好组织低洼地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准备;组织40人的抢险预备队待命,做好集结准备;通知物资储备部门做好物料运输、装车准备。

重大险情区域由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及时组织群众安全避险转移;并通知居民选择安全的场所进行避险,避免在低洼地带或地下通道等危险区域停留。

4.红色汛情预警响应(I级)

在橙色汛情预警响应的基础上,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及所有成员单位应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投入防汛抗灾工作,确保重点防汛部位安全;抢险预备队在武装部预定地点集结,街道防汛指挥部迅速通知各物资储备部门立即做好物料装车、运输准备。

各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要立即启动本辖区内低洼地带的排涝工作,并组织低洼地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进行转移和安置。

四、预案的紧急启动

一旦发生险情,防汛抗旱指挥部将启动本《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预案。

(一)发生险情,所在地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必须在第一时间将险情上报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值班电话:xx。

(二)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立即到指挥室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各成员单位(部门)立即派1名负责人到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报到,便于协调指挥。

(三)街道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遇有险情发生应立即赶赴险情发生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险情发生地单位和所在社区(筹委会、经济合作社)要立即启动应急抢险工作预案,疏散居民群众或进行人员转移安置,并及时向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防汛办收悉情况后应立即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主要领导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

(五)街道武装部应按照指挥部的工作指令,组织抢险预备队人员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六)街道公共服务办(卫健线)应按照指挥部的工作指令,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救护车等赶到险情发生地开展救护工作。

(七)街道公共安全办(综治线)应及时联系公安部门,组织警力赶到险情发生地维护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街道城市管理办(交通线)负责调动驻区单位防汛值班车辆,根据指挥部的指令将抢险救灾物资运送至险情发生地。

(九)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抢险救灾物资的检查、统筹调派工作。

(十)街道公共服务办(民政线)负责及时做好受灾人员的救济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等。

第三篇:防汛抗旱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确保街道各类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在防汛抗旱中能够发挥正常作用,确保街道及市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群众生产需要,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防灾意识

随着汛期临近,各村(居)要充分认清今年的防汛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思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五个防止”的总体目标,即以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以水库安全和山洪灾害防御点为重点,防止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防止防洪工程关键时候失去作用,防止无准备、无检查、心中无数、手中无物,防止群死群伤事件发生,防止预警预报不及时、不准确,贻误抢险救灾最佳时机,切实把防汛准备工作做得更周密,更扎实。

二、组织人员到位,加强巡查制度

两村要认真组织好防汛检查,各防汛工程要明确责任领导,并配备一名安全员,负责汛期的巡堤查险。当前要配合街道做好辖区内所有小山塘的清查工作,尤其是抓好3座小山塘的清查、检修工作,分清山塘防汛形势,做到重点山塘重点防汛。还要抓紧修复防洪设施,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弥补漏洞,再添措施,确保防汛设施能够正常运转。

三、完善各项准备措施

1、筹备防汛物资。为保证防汛抢险的需要,切实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确保各类工程安全渡汛,必须筹足备齐防汛物资,一是化纤袋、二是砂石,特别是化纤袋,必须筹集到位(各单位任务数见附表)。所筹集的`化纤袋分瑞丰、罗湖、街道办三处储存点。各单位于4月底前筹集到位。

2、组建防汛抢险队伍瑞丰、罗湖村分别组织60名、40名防汛抢险队伍,并将名单登记造册,于4月底前报街道防汛办公室,确保防汛队伍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3、加强堤坝检查工作。近期做好长河堤坝及山塘水库防汛检查工作,清理杂草,确保道路畅通。

4、做好罗湖泵站维护工作。加强罗湖泵站维护检查工作,清理杂物,确保泵站汛期正常运转。

5、检查沟渠通水情况。加强各条主要沟渠汛期通水情况检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落实,确保汛期安全通水。

四、建立防汛指挥机构,落实岗位责任制

为了加强防汛工作的领导,保证抗洪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街道成立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在辖区所有山塘、水库清查防汛形势后,将小组成员分别落实到防汛责任点,建立健全防汛岗位责任制,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好各防汛点的值班人员和责任人,做到每座工程都有专人负责,重点工程重点把守,汛期有人看守,出现险情有人报警,有队伍抢险,以铁的纪律确保防汛抗旱目标的实现。

1、防汛抗旱指挥部

2、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责任制

3、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防汛抗旱的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做好防汛抗旱的值班工作,落实好责任制,切实抓好防汛工作。

推荐专题: 工作自我评价 个人总结工作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